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新闻向左,算法向右

2016年04月18日 14:56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猪三藏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猪三藏

今日头条因为张一鸣的一席话再次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日前,张一鸣豪言要在2016年决战国内第一,同时提出5年内取代twitter和雅虎成为全球第一的创作平台,跻身千亿美金公司行列。要知道,目前国内市值超过千亿的工资只有腾讯和阿里,很难想象国内下一个市值超过千亿的互联网公司将会在资讯类APP中诞生,毕竟在今年之前,资讯类APP的状况并不十分理想。

尴尬的资讯APP

资讯类APP在国内一直处于一个尴尬的状况。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最早的掌中新浪,还是随后的腾讯新闻、搜狐新闻,再到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和天天快报,资讯类APP一直在发展变化,尤其是四大门户相继发力之后,充分证明资讯类APP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但是在这期间,我们可以发现资讯类APP却并没有受到符合发展趋势的关注度。就我看来主要原因如下:

1、资讯类APP同传统纸媒,甚至网媒有强烈竞争关系,媒体有意回避报道。

2、资讯类APP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版权问题难以达成一致,曾被联合抵制。

3、智能手机的普及速度没跟上资讯类APP的发展速度。

4、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对内容的分流。

于是,在媒体和市场双重压力下,资讯类APP并没有收到应有的关注度。

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在移动端抢占入口的需求成为各个公司重中之重。新闻类APP的关注度暴增。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就是在科技的驱动下,凡是带有创作能力的个体都有可能利用互联网渠道成为自媒体,而这些自媒体也逐渐成为新闻类APP的内容主要贡献来源。

例如今日头条的自媒体计划,搜狐新闻客户端对自媒体的扶植,腾讯的芒种计划等等,都可以看到新闻类APP对于带有创作能力个体的看重。

这时我们发现,新闻类APP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矛盾已经逐渐消逝,过去经常被提及的竞争也越来越少,因为二者的体量和影响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新的竞争来自于内部。

要科技为主还是要人工为主

最近,关于资讯类APP的争议非常集中。嘴炮处处见。争议的源头来自于曾经资讯类APP在运营模式方面的差异。

一方面是以头条为代表的科技派。坚持算法为主,利用大数据,利用智能计算,根据用户使用习惯向用户推荐内容。就像他们宣传的“你关心的,就是头条。”

一方面是以四大门户为代表的人工派。坚持人工编辑为主,利用门户网站的机制,把新闻客户端视为门户网站的一个出口。例如腾讯新闻客户端,搜狐新闻客户端等。

虽然最近我们可以看到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也在纷纷进行“去中心化”的动作,但是不可否认门户新闻客户端的媒体基因,势必会与头条的科技基因产生碰撞。

很难想象门户类新闻APP完全去中心化进行算法推送的后果,也很难想象算法类APP出现大量人工编辑推送的状况。究竟是要算法,还是要人工?

内容传递的边界在哪里

无论是算法类新闻APP还是门户类新闻APP,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具备了强大的媒体属性。

门户类APP作为本就依附于门户网站的产品,媒体属性一定不差。而对于算法类APP则有些不同。

就像张一鸣说的,5年以后头条要变成的是创作平台。

的确,头条好像从来没有表示过自己是媒体,一直是以平台自居。单从运营模式来看,头条的确是一个平台。但是,这是一个影响力远超大量媒体的,又具有强烈传播内容属性的平台。就像新浪微博,这个平台从不产生内容,但是谁能否认新浪微博的媒体属性呢?

毕竟,媒体和具有媒体属性的平台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异,但是不妨我们讨论一下内容的边界。

在信息匮乏的时代,纸媒和电波媒体作为受众收集信息的核心渠道,被充分信赖。单从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就可以证明作为媒体在受众心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在这个称呼背后,还有编辑、主编、编委、总编等等人员进行支撑。经过人治,我们可以看到一篇一篇值得信赖的新闻。在那个年代,内容的边界就是无数媒体人。

如今,在科技的带动下,获取信息的渠道变了,制造信息的人也变了,审核信息的方式也变了。在理想状态下,我们可以通过计算,用最短的时间看到我们最想看到的东西。但是打开一些算法类APP之后,被推荐页大量出现带有“完爆”、“惊呆众人”、“毁了三观”字样的文章冲击我的眼球之后,我有些还念那些被层层人工筛选之后推送给我的信息了。

信息的核心是什么

在阅读信息之后,为什么有些信息留下了记忆,有些信息烟消云散?

我想这是因为这个信息背后的核心价值。

例如王小波,借助朴实无华的文字,描绘出一个强大的灵魂。例如罗素,利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叙述出宏大的世界。

他们的思想甚至是灵魂都隐藏在文字当中。但是展示他们的文字又显得太过简单直白。这时候我们究竟需要人来进行推荐,还是需要算法进行计算?

当所有人都在鼓吹算法,鼓吹科技,鼓吹人工智能的时候,似乎忽略了无论是多么精密的机器都无法进行思考的本质。

或许未来机器与人可以平等交流,但是从目前来看,算法可以算出你的喜好,但是没法算出每一条信息背后的思想,更没法算出你的心。算法的根源应该是为人类服务,而不应该左右人类的选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新闻 算法 今日头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