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淘宝大战工商总局:支持淘宝的三个理由

2015年01月29日 10:15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罗亮   

  文/罗亮

  临近春节,淘宝与工商总局的争论成为了微博上的热门话题。双方自1月23日开始,你来我往,在媒体上进行了一番较量。对于这件事,我旗帜鲜明地选择支持淘宝。

  在谈论我的理由之前,我们先要确定一下双发争论的焦点。回顾整个事件,大概过程是这样的:工商总局对电商品牌进行商品抽检,然后发布抽检结果,说淘宝上假货最多。淘宝认为抽检程序不合理,不认可这样的结论。工商总局不予理睬,淘宝就想着向工商总局进行投诉。

  好了,接下来说说,我为什么这一次要为淘宝站队。

  1、工商总局的结论不科学

  在引发纠纷的抽样调查中,国家工商总局一共抽查了92件样品,9家电商平台,每家下来10个。虽然这些电商平台有大有小,但是每家厂商至少都有数万件商品,如果仅仅以10个样本的结果得出结论,这会让学过数学的人笑掉大牙的。我不知道多少样本的抽样结果才是合理的,但是如果每家10个左右的抽样结果一定不是准确的。

  在这次抽样调查中,淘宝网被抽检样本最多达51件,而淘宝网本身的商品总数已经超过10亿件。如果按照工商总局的结论是正品率不足四成,那么在淘宝上买到假货的概率真是太高了。但是现实之中,实际上并不如此。

  2、淘宝确实有假货

  不可否认的是,淘宝上也确实有着一些假货。我的家人就有过在淘宝上买到假品牌鞋子的经历。但按照一次简单的抽样,就把假货充斥的帽子扣给淘宝,后者当然觉得委屈。

  首先,假货的根源确实不在淘宝。假货的根源应该还是线下,只不过部分利用淘宝的平台进行销售。

  对于假货,淘宝的态度当然是不能姑息,因为这是很损害用户体验的事情,姑息假货并不符合淘宝的利益。想想看,在一个热闹的集市上,商贩大部分在坑蒙拐骗,这集市早晚冷清,主办方哪儿收地摊钱去。

  所以我们看到,淘宝实际上也有着自己的打假机制。根据《2014淘宝联动警方打假报告》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淘宝协助各级执法部门共破获各类“双打”案件10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近400人,涉案金额近6亿元。仅2014年前九个月,淘宝就已经处理下架了9000多万件涉嫌假冒伪劣的商品,其中超过90%是淘宝主动发现处置。

  3、打假不是淘宝一个人的事情

  虽然淘宝有心控制假货,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它很难做到像线下的沃尔玛、家乐福那样做到对所有平台之上的产品做到100%的监控。因为,互联网毕竟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要想做到没有漏网之鱼是非常难的。

  与此同时,打假也肯定不是淘宝一家的事情。工商总局既然能够抽检,那么,我觉得他们的工作就不该仅限于公布自己的抽查结果,而是联合淘宝,线下的多个部门对造假、售假的厂商连根拔起。因为,工商总局等部门的根本责任实际上是在这里。

  基于以上3个理由,我在这次论战中选择为淘宝站队。

  实际上,通过淘宝和工商总局的论战事件,外界不应该只是关心谁在这个事件中更占理,而是应该反思,该如何推动政府机构的透明化,进一步开放数据。

  笔者最近阅读了近来比较畅销的《大数据》一书,该书描述了美国政府如何开放数据,不断提高政府部门透明度和效率。

  在今天的事件中,工商总局应该公开所有的数据,调查的方法,调查的过程,以及调查结果,让民众去评价。如果只是拿出一个结果,这实际上很难让当事方、观察者以及所有的各方认可,信服和满意。

  这次事件中,淘宝确实承受了委屈,但如果这次事件能够成为推动政府开放数据的一个起点,那么这将是一次里程碑的事件。

  文章没看够?欢迎关注“创事记”栏目的微信公众账号!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创事记的微信号“sinachuangshiji”即可关注!(扫描下方二维码亦可)我们每天会推送1-3篇科技行业的犀利观点文章,期待您的点赞或拍砖!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淘宝大战工商总局 淘宝 工商总局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