閸掑棔闊╅崚鏉夸簳閸楋拷
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沈博阳:说说我的互联网20年

2014年04月29日 12:31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沈博阳    我有话说

  文/沈博阳

  今年是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这20年也正是我们70后这一代人完成学业,为事业拼搏并取得一定成绩的20年。作为伴随中国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人,作为一个中国互联网和美国互联网行业的亲历者,我想以亲身经历聊聊这20年。

  互联网连接中国与世界

  现在想起来我应该是全中国最早一批接触电脑的人。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全国掀起了普及计算机教育的热潮,各地的少年宫都办起了计算机兴趣小组。当时我还是三年级的小学生,有幸被选入了少年宫参加了计算机的培训,当时学习的还是用BASIC语言来编程。那时候电脑都是单机,还没有联网的概念。说到与互联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在1995年。那一年我在南开大学读大四,已经开始申请赴美留学。当时整个南开大学只有一个电子邮件地址,大家都通过这一个邮箱与海外学校联络。每次到图书馆查邮件感觉还是像去收发室拿信:图书馆老师把近期所有邮件都打印出来,我们报出自己的名字,老师会帮我们把各自的邮件从长长的打印纸里剪下来交给我们。听起来有点好笑?电子邮件一点也不电子。但要知道,就在之前的一年,南开大学的学生和海外大学的沟通还只能通过传统的信件邮递,速度之慢可想而知。那个时候我对互联网的全部认知就是电子邮件。它帮助我们和海外学校更加快捷地沟通,也让我们感觉和世界的距离不再遥远。

  1996年大学毕业,我顺利地来到UCLA(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留学。UCLA恰恰是全球互联网的发源地,我与互联网的渊源可见一斑。初来乍到的我,对于美国互联网的发达,感到惊讶甚至是震撼。在学校里,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带edu后缀的邮箱,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计算机房,所有人可以随时在机房或在家里上网。

  而几乎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中国则迎来了互联网发展的第一个空前活跃期。瀛海威时空、搜狐、四通利方(新浪网前身)、网易、OICQ(QQ的前身)相继出现。简单枯燥的学习之余,我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四通利方上。开始是希望通过它了解国内发生的事情,后来成为了其留学论坛的版主,把在国外了解到的留学信息和经验分享给国内想留学的人,为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现在想想,我应该算是中国互联网的第一代版主了。通过互联网架设的桥梁,中国与世界建立起了初步连接。

  门户、搜索、社交、O2O,互联网入口演变史

  2004年我作为一名技术主管加入了互联网门户时代的代表企业——雅虎。在互联网的早期,可供浏览的信息还不太多,像雅虎这种“分类目录”式导航得以成为人们上网的入口。

  后来,网站越来越多,信息量大到雅虎已经难以通过目录的方式来管理和呈现,这时,Google用PageRank的方式把搜索引擎功能做到极致,极大优化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追随着互联网发展的脚步,我在2005年加入了Google并在一年后作为Google中国落地团队成员回到了中国。并陆续参与了多项Google中国本地化产品的开发实施。能够把在美国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宝贵经验带回国,用于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是最令我感到欣慰的事。

  在人与信息的连接方式被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革新之后,SNS(社交网络)改变了人与人之间建立和维护关系的方式,成为了新的互联网入口。2010年初,我加入了当时被看作“中国版Facebook”的人人网。海外工作、生活十年,在跨国公司工作多年,人人网是我加入的第一家中国本土互联网公司。中国互联网公司的不拘一格、快速的工作节奏、接地气的运营方式,让我印象深刻。

  紧接着我看到了以团购为代表的O2O的上升势头,于是,在人人网开启了内部创业项目——团购网站“糯米网”。当时完全没有预料到,团购竟成为了中国互联网有史以来投入资金规模最大、参与企业数量最多的一次浪潮。O2O将线上、线下的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再加上与移动互联网的有机结合,成为了互联网的新一代入口。从一开始的8个人,到离开时的2500人。创业的四年非常辛苦,但是,这四年收获的也非常之多--对中国互联网的认识,对于创业节奏的把控,对于管理带宽的提升等等。

  互联网未来20年看中国

  2013年底,LinkedIn在为寻找合适的中国区负责人而再次找到我时,我有一些顾虑,因为国外互联网公司在中国的成绩并不亮眼。但在更多了解之后,我发现LinkedIn价值观里最重要的一条是“变革(Transformation)”——为用户创造商业机会,主动带来变革,这与我的职业理想不谋而合;而成就一代具备全球视野的中国职场精英也是如此契合我内心的使命感。因此,我决定陪伴这家公司带着这样的使命来到中国。4月18日,LinkedIn宣布全球用户数突破3亿,欣喜之余我感到更多的是一份责任,希望下一个一亿用户能够更多的来自中国!

  无可否认,中国互联网起步比美国晚了很多,水平相对滞后,但中国互联网的加速发展态势令人振奋。同时,我们也很高兴的看到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从之前的缺乏创新、步步模仿到近些年涌现了越来越多的本土创新产品和业务模式,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有些已经在世界范围内领先,比如腾讯的微信、以互联网模式做手机的小米等等。

  未来20年,依托庞大的用户基础,依托越来越多来自全球的优秀人才,中国互联网行业必将出现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公司,更多令人兴奋的创新产品与商业模式,在新的移动互联网浪潮中,这一切,值得期待!而我也希望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努力,破解国外互联网公司在中国不能成功的魔咒,在中国互联网的下一个20年中贡献我们的力量。

(声明:作者独家授权新浪网使用,请勿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濞嗐垼绻嬮崣鎴c€冪拠鍕啈

閸欐垵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