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基亚衰落:埃洛普无法改变芬兰基因

2013年09月08日 10:55   中国经营报 微博   

  诺基亚总部在芬兰这个北欧国家,基因决定其管理模式就是相对松散的,即使是埃洛普这位在美国公司“受虐”多年的老板也无法改变这种基因。

  董军

  “会裁员吗?会有‘包’吗?会有什么变化吗?”孙梅(化名)所说的“包”是指裁员补偿。当她把这些问题一股脑儿地抛给自己的大老板,老板只是摇摇头,全部都是未知。

  孙梅在诺基亚芬兰总部工作超过十年时间,经历了诺基亚最辉煌的时候,也见证了诺基亚这几年的快速衰落。她听到微软收购诺基亚的消息时,感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她和她身边的同事,经历了诺基亚过去几年的不断改组,面对与微软合并后可能带来的变化,他们能做的就是“见招拆招”,“走着看吧。微软收购总是比现在这样独立走下去有利。”孙梅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说道。

  9月3日上午,微软和诺基亚正式联合宣布,微软将以合计72亿美元收购诺基亚的手机业务部门,并获得相关的专利授权。诺基亚的移动网络和地图服务部门,将被留在诺基亚。当很多指责都指向三年前从微软跳槽到诺基亚出任CEO的埃洛普时,在诺基亚内部员工看来,“阴谋论”有夸张,因为基因与惯性,埃洛普几乎没有办法逆转诺基亚的颓势。

  基因使然

  在诺基亚总部工作才是“真的社会主义式管理”,做与不做没有人管,人浮于事的情况比较严重。

  芬兰经济事务部部长扬·瓦帕沃里(Jan Vapaavuori)表示:“对于芬兰来说,这将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他还指出,微软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将给芬兰人带来非常大的“精神影响”,因为诺基亚长期以来一直是芬兰非常重要的国际品牌。

  没错,诺基亚就是一家源自芬兰的全球公司,它的基因来自北欧。诺基亚的手机虽然称霸多年,在鼎盛时期占全球40%的市场份额,但它始终缺席美国市场,没能成为美国市场的主角。也正是因此,诺基亚的全球化并不彻底。美国是一个竞争激烈、快速变化的战场,美国的速度与创新基因,没能注入到诺基亚的机体内。

  在芬兰读过书、又在诺基亚总部工作多年的孙梅,对文化的感触很深。芬兰人的管理是靠自觉性,对于他们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会很投入地去做,凭心愿,不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当然,不可避免的就是会有相当一部分人混日子。“凭自觉”的管理方式在诺基亚成为全球性的公司之后,随着机构的庞大与臃肿,就越来越不适用。孙梅告诉记者,诺基亚也有很好的管理制度,但感觉执行并不是很严格,而且人情总是大于管理手段。

  另一位离开诺基亚的人士告诉记者,他感觉在诺基亚总部工作才是“真的社会主义式管理”,做与不做没有人管,人浮于事的情况比较严重。员工的工作节奏慢,有的10点、11点才来上班,有的吃完中午饭就回家了。在诺基亚还有一项灵活的制度,称为“HOME OFFICE”,员工如果有需求,可以申请在家里办公,而这项制度被一些人利用做自己的事,或者是去享受生活,而不是真正的“HOME OFFICE”。孙梅告诉记者,虽然这几年进行了多轮裁员,现在诺基亚内部依然还有一批很闲的人,还有很大的裁员空间。

  孙梅感觉,诺基亚总部在芬兰这个北欧国家,基因决定其管理模式就是相对松散的,即使是埃洛普这位在美国公司“受虐”多年的老板也无法改变这种基因。

  诺基亚另一个基因就是硬件,这也导致其在向软件、互联网转型的过程中被甩在后面。

  “北欧人的特点是做东西很实惠、很真诚,诺基亚的硬件做得非常好,也是它赢得用户口碑的原因。”前述离开诺基亚的人士对这个品牌充满怀念,诺基亚手机禁摔、防水等功能俘虏了无数用户的心。

  但互联网时代,用户用的不是硬件,而是软件,是应用。诺基亚的管理者,很早就意识到软件的重要性,意识到向互联网转型的必要性。1996年诺基亚就曾做出过智能手机概念机,采用触控屏。在2007年就推出过OVI应用商店,比苹果的AppStore早了一年。但这些产品推出的时机不是最好,导致研发投入过高,诺基亚是一个成本控制非常严格的公司,所以一些很好的“IDEA(点子)”都被砍掉。

  孙梅认为,因为硬件基因,在诺基亚内部对软件工程师并不是很重视,诺基亚始终没有组建起很强的软件团队,这也导致其产品开发总是很慢,不能按计划完成,并且做出来的东西追不上潮流。

  在动态竞争理论中讲,公司要善于把握机会放弃自己的优势,以创造新的优势。这一点诺基亚没有做到,当它成为全球霸主之后,傲慢也随之滋生。追求规模,严控成本,使诺基亚在产业发生巨变的时候,只能顺着自己的惯性滑下去,很难掉头。

  错不是从埃洛普开始

  “埃洛普上任之后,组织架构不断调整,他的目标是向好的方向走。但诺基亚自身具有的能力和客观条件,很难达到他想要的结果。”

  在微软收购诺基亚消息正式发布之后,很多声音都指向埃洛普,认为他是微软植入诺基亚的“特洛伊木马”。孙梅以及她的同事也说不清这个“阴谋论”是否成立,但他们清楚一点,诺基亚的衰退不是因为埃洛普导致的,他确实难以扭转局势。2010年,埃洛普加入诺基亚时,这家公司的声誉与市场份额都已经遭受重挫。

  在孙梅的印象中,埃洛普是一个非常“NICE”的人,他愿意倾听每个人的意见,愿意与员工沟通,他也极力想推动变革,但结果未必向他想象的方向推进。

  “埃洛普的前任只是会计出身,他只想怎么省钱。只要今天赚了钱,今天的业绩能交待,他不会想明天或者未来。”埃洛普那位没有技术背景、只知道省钱的前任,在公司内部的支持率很低,“如果是他继续带领诺基亚,会更加危险。”

  “埃洛普上任之后,组织架构不断调整,他的目标是向好的方向走。但诺基亚自身具有的能力和客观条件,很难达到他想要的结果。”

  孙梅感觉到,成功后的诺基亚也有了严重的“大公司病”,部门斗争很复杂,管理上踢皮球,内耗,部门一旦换了领导就会否定前任重头再做,效率低下,产品经常会拖延,不能按计划完成,等等。

  作为大企业,诺基亚在芬兰不是一家孤立的公司,周围有很多小企业寄生于诺基亚。而诺基亚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很早就将很多研发、测试等工作外包出去。庞大如诺基亚,想转型、掉头,也已经不是一个公司的事情了。而成本思维和研发外包的做法,也是诺基亚后期难以扭转局面的重要因素。

  埃洛普上任后对诺基亚进行多次重组、裁员,但并不能真正优化人才结构。诺基亚裁员前都会先做动员,越早离职的人获得的“包”(即补偿)越高。结果导致真正离开的人,都是自己有能力再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或者有能力自己创业的人,同时很多人是因为“拿同样的工资在诺基亚可以更轻松地工作”而留下来。所以埃洛普上任三年虽然采取很多动作,但都没有达到他预期的结果。

  埃洛普很想从战略上改变诺基亚,所以提出全面转向微软的手机平台。在诺基亚人看来,他的初衷是对的,但做法欠妥。比如在WP手机没有出来之前,急于停掉塞班系统,而诺基亚的研发能力落后,第一台WP手机用了十个月才研发出来,市场上出现了断档期。而那正是苹果、三星、HTC发展最快的阶段。市场丢掉,就很难再抓回来,在智能手机快速发展的阶段,诺基亚却休眠了,将市场拱手相让,被远远地甩在后面。

  埃洛普还有一个失误,就是他的前任决定与英特尔合作开发MEGOO手机操作系统,他接任时这个产品已经箭在弦上。但当时业界和用户都知道,这款MEGOO操作系统的手机——N9将是“弃儿”,不会再有升级产品。即使这样,埃洛普还是决定为这款产品的上市投入巨大市场资源,以至于造成财务上的很大损失。

分享到:
意见反馈 值班电话:010-62675595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