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利益驱动恶意手机软件泛滥

2012年12月10日 10:13   通信信息报   

  本报记者 蔡晓卿

  伴随智能手机的日渐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个人信息安全。近日,央视曝光智能手机广告行业存在黑幕,广告商不仅在手机中肆意嵌入大量广告,而且为牟取不法利益甚至窥探用户个人隐私信息,严重侵犯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其中,安卓手机更是重灾区。数据显示,九成以上安卓手机中都安装有广告软件。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个人隐私正陷入安全泥淖,买卖个人信息的现象层出不穷。为保障消费者的信息安全,相关的监管部门需要发挥职能作用,加大对买卖个人信息的打击力度;立法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条款,从制度上加强约束力度;同时,手机用户也需提高安全意识,主动维护自身利益。

  手机用户遭受恶意广告侵害

  我国智能手机市场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在这股发展浪潮中安卓系统凭借操作简单、应用多的优势一举成为最受欢迎的手机系统,但也因此被一些不法厂商利用,成为植入恶意广告、窃取用户信息、牟取高额利润的工具。据央视报道,到2012年底中国安卓手机用户将达到1.8亿人,占智能手机用户量的80%。其中94.7%的安卓手机用户有广告软件,平均每部手机上存在11.68款含广告的软件,平均每个安卓用户每天被恶意广告骚扰8.4次,这个频率已高达垃圾短信的4倍。

  不少用户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安卓手机中安装了许多应用之后,不但每天都会收到各种各样的推送广告,不堪其扰;而且还经常一不小心就安装了其他的软件,白白浪费流量;在玩游戏时,只要一联网,就会遭到广告“轰炸”,一些恶意广告不仅通过弹窗、声音来骚扰用户,还频频出现,但又无法删除或关闭;在使用某一款应用时,常常遭到强制下载,甚至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扣费”等等;恶意广告已无孔不入,让用户苦不堪言。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手机广告软件通过伪装“变脸”为热门或常用的应用软件来窃取用户隐私。据央视报道,很多移动广告公司在软件中恶意插入代码或插件,除了能追踪到用户的位置信息,甚至能掌握用户的个人信息,比如手机号码、手机IP地址,更包括了手机通讯录等。恶意广告不仅严重影响了手机的正常使用,更使个人信息安全处于危险境地。

  倒卖个人信息滋生灰色利益链

  手机毒霸近期公布恶意广告四大判定标准,来源不明、无告知或无法清除的通知栏广告,窃取用户隐私、恶意吸费、频繁弹出的广告等被直接判定为恶意广告。智能手机里的这些恶意广告也成为了行业里“不能说的秘密”,不少厂商通过与移动广告公司合作,投放广告获取点击率,开发盗版软件恶意吸费,甚至买卖用户个人信息来获取非法暴利。

  安卓手机的风靡,并没给手机应用开发商带来更多的“好处”,为了提高营收,开发者

  在软件中嵌入恶意广告来获利。据央视调查,广告公司与软件开发者形成分成制度,广告公司负责提供广告,开发商提供“病毒式”应用软件,通过广告弹出方式获利,收入由两者之间进行分账。

  另一种盈利方式则是不惜以牺牲用户利益为代价,泄露用户信息,擅自买卖个人信息。据有关专家统计,目前有73%的恶意广告会试图获取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47%的恶意广告会获取用户手机号,20%的恶意广告试图获取手机中安装的软件列表。由此可见,在安卓手机中捆绑用户隐私已十分普遍,用户在商家面前竟成了“透明人”。

  个人信息的买卖现象在我国比较严重,在网上搜索可以发现,个人信息已被当作商品出售,高额利润的驱动催生了灰色产业链条。在互联网行业,依靠了解用户的地理位置或者兴趣信息等来带动商业发展、产生经济利益似乎成为了行业内的一条“定律”。手机广告公司借助安卓手机的GPS定位系统可以向固定区域的固定人群推送定制的精准服务,一些商家通过广告软件,甚至可以看到用户的手机号码、通信录等个人信息,然后用作交易或推广产品之用。手机用户的个人隐私不仅没得到应有的保护,反而变为了不法分子的牟利工具。

  监管维权双管齐下杜绝信息泄露

  生活中,很多人几乎每天都能接收到垃圾电话和短信,卖房子的、卖保险的等各种推销广告不请自来,或许有人会惊讶,这些商家是如何获得自己的联系方式等,恐怕这与个人信息遭到泄露脱不了干系。近年来,因为个人信息泄露遭到损害的例子不胜枚举,冒充熟人假意借钱实则骗钱的,网银交易刷卡账户密码被盗等,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不仅通过信息诈骗来获取钱财,而且还用来实施犯罪活动。在如今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个人信息可能不经意间就成了公开秘密,私人电话、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等隐私都成为了明码标价的商品。

  今年8月,国内Android市场发现新型病毒,它通过获取手机超级权限,可擅自发送短信进行手机支付,据称被感染用户超过50万。除了受到高额利润刺激与诱惑的主观原因外,买卖个人信息的违法成本过低,专门保护个人信息法律的缺位,都导致了个人信息遭到泄露的行为屡禁不止。

  手机行业尚属于新生产业,关于用户的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制度还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管,大量手机广告借助盗版应用植入用户手机,影响用户体验乃至侵犯用户隐私。面对严峻的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加强信息保护已刻不容缓。因此,监管部门要与立法部门齐出击,从立法上和执法上加快完善信息安全保护建设,拟定专门信息保护法案规范个人信息处理行为,促进个人信息的合理运用;加大对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加监管的强制性。

  另外,用户自身也需要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尽量在正规的应用商店下载软件,即使是同款应用软件,选择正版的可大幅降低被恶意广告污染的可能性;同时,可在手机中安装杀毒软件等安全保护软件,及时更新系统和第三方应用软件安全补丁,加强对隐私的权限管理等等。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给本文挑错 电话:010-62675595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