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数字电视》总编 包冉
楼上的靴子,终于到了掉下来那一刻。
2010年1月13日上午,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决定;当日晚间,《新闻联播》用罕见的长篇时段进行播报;国务院决定中对2015年“完成时间点”的明确设定,以及三个阶段的倒逼式划分,在中国的行政语境中,显露出本届政府的坚定意志;融合方案前后十余稿的反复修改,2009年下半年的突然加速,亦折射出产业环境的快速成熟和需求逼迫……
一文激起千层浪!
国家利益的抉择
“三网融合,本质上就是一场源自技术的革命,而不是简单的技术演进,”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告诉记者,“这场革命的重点在视频领域,动因是数字化和网络化带来信息业务的属性趋同,通过改革管理体制与之匹配;这场革命的手段,是承载与内容的管理相分离,即从传统的‘纵向分业’管理,转为‘横向分层’管理,实现更富效率的体制设计。”
“事实上,文化体制改革的要点也在于此,二者均与全球发展趋势相吻合,如果中国能够在2015年顺利达到三网融合的既定目标,在国际上也是领先的。”
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国务院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的方案开宗明义——“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对于促进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生产、生活服务需求,拉动国内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重温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家利益的一脉相承更加清晰。那是建国60年来,第一次以“产业视角”阐述文化领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文件总纲中,清晰而清醒地点出了我国文化产业的软肋和潜力——
* 四个不适应:“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相适应,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还不相适应,与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
* 文化产业的特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并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诸多影响,但困难和挑战中蕴含着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文化具有反向调节功能,面对经济下滑,文化产业有逆势而上的特点,这为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带来了契机。”
* 振兴文化产业之目的:要抓住机遇,大力振兴文化产业,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 作出贡献。
“三网融合”是目,文化产业振兴是纲;文化产业是目,推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以增强国际竞争软硬实力就是纲!
纲举,则目张。
正如《中国数字电视》专栏作家罗小布老师所言,“中国要健康发展,必须调整经济结构,走环保型工业之路;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环保型产业,就是国家的战略选择。推动三网融合,意味着国家把‘三大产业’发展任务交给工业和信息化部、广电总局等行政管理部门,需要调配资源就调配资源,需要必要调整就进行调整,核心是完成‘三大产业’发展任务。”
(相关阅读:《中国数字电视》专栏作家 罗小布《 国家利益:“三网融合”十大关键词》)
“从国家利益出发,统一认识和观念;正视既有利益格局的阻力,做出妥善的利益协调,这是务实推动‘三网融合’的两个必要条件,”周宏仁认为,“过去十几年的‘三网融合’推动进程,核心就是这两条,此次国务院的最新政策,可以说得出了很好的结果,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
比如,“为什么要有试点期?就是要发现推进过程中的具体矛盾,并找到解决办法,然后快速普及,”周宏仁告诉《中国数字电视》,“这与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一样,即想的要大、起步要小、推进要快,在小范围的试点地区取得经验,能够进一步排除障碍。其实各地已经有不少融合经验,通过试点将这些经验加以总结、再上升到政策层面,可以更好的协调各方利益,实现总体目标。”
“三网融合”中国简史
1997~ 1999年,中国“三网融合”开始进入史前期。
1997年时,周宏仁主任在《计算机世界》报撰文,第一次系统地向国内介绍了“迎接电脑、电视与电话合一的新时代”这一国际领先理念,是为国内最早的“三网融合”全面论述。
1998年3月,未经彻底执行的92号文(《印发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是国家推动“三网融合”的第一次努力。
在92号文中有如下文字表述:“将原广播电影电视部的广播电视传送网(包括无线和有线电视网)的统筹规划与行业管理、组织制订广播电视传送网络的技术体制与标准的职能,交给信息产业部”。
亦在1998 年3 月,以原国家体改委体改所副所长王小强博士为首的“经济文化研究中心电信产业课题组”,提出《中国电信产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引发了“三网合一”还是 “三网融合”的大辩论。
1998年,广电还启动了全国有线电视省级、国家级干线网建设。当时,中国电信尚未拆分,电信业也处在企业化改革的前夜,广电与电信之间并无体制落差。很多“老电信” 回顾当年时都发出同样的感慨,“那时在我们的内部研究报告中,都将广电视为最主要、最强悍的竞争对手。”
1999年,在自下而上的业务融合、交叉竞争的骚动中,国务院82 号文出台。这是份被后世褒贬不一的关键文件,明确规定“电信部门不得从事广播电视业务,广播电视部门不得从事通信业务,对此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对各类网络资源的综合利用,暂只在上海试点。”82 号文,给广电和电信划出一道红线,压抑了欲望、保持了稳定,但也丧失掉历史性的机遇。
不过,对广电来说,82号文亦给出其在信息化中的明确地位——“广播电视及其传输网络,已成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0~2008年,中国“三网融合”跨入漫长的孕育期。
在这8年中,国家做出三次有关“三网融合”的重要论述,电信业和广电业则沿着不同的脉络各自演进,前者完成了两次大重组、搭建起资本格局下的现代企业制度,后者则开始了艰苦的数字电视长征。恰恰在这8年中,去中心、无权威的互联网蓬勃发展起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创新燎原之势,即使是充分享用到“互联网红利”的电信业,也越来越恐惧——三网融合表述中,从“计算机网”到“下一代互联网”的称谓转变,即为产业发展的现实折射。
2000年10月,“十五计划”明确提出, “抓紧发展和完善国家高速宽带传输网络,加快用户接入网建设,扩大利用互联网,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这是“三网融合”首次于国家规划中得到确认。
就在这一年,中国电信完成了第一次分拆,形成新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卫星通信三家运营商,(小)网通、吉通和铁通获颁电信牌照,加上联通,分层竞争机制基本确立,电信业进入“战国七雄”的时代。
2001年10月,中国电信再次南北分拆,网通集团成立,电信七雄变成 “5+1”的格局,即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铁通和中国卫通。这一格局,维系了八年时间,直到2009 年的电信业第三次大重组。相对稳定的市场格局,与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确立,辅之以资本市场的倍增放大,使电信业整体取得突飞猛进式发展,领先广电业的身位越来越大。
同期,广电行业开始启动数字化的早期试点,并出现了机顶盒销售的“两万户现象”。至2003 年8 月,免费赠送机顶盒、快速推行整体转换的“青岛模式”出现,开始成为广电全行业推进数字化的模式标杆。在这一时期,各地有线网络的整合进程也开始启动,但囿于体制原因推进缓慢,除广西等个别省区整合较为顺利外,其他地方均以城市为主体推进数字化。
2005年,“十一五规划”再次提到了“三网融合”。这一次的表述有了更加鲜明的指向性和目标定位,即“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由此,“三网” 要在努力推进下一代平台的演进基础上进行融合,成为国家战略的题中之义。
2005年6月,中国互联网的网民数量冲破1亿大关,达1.03亿。
2006~ 2007年,广电数字化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期,随着IPTV 等竞争对手的出现,直接感受到“狼来了”的有线人,推动数字电视成为自觉行动,一系列新的模式诞生出来,交互与增值成为有线业界广为谈论的主题词。
2007年12月,全国互联网民数量超过2亿,达2.1亿。短短两年时间,基数就翻了一番!此时的互联网,宽带化、娱乐化和功用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商业模式的借鉴和创新层出不穷,尤其是网络视频开始成为主流应用——互联网在“三网融合”中的地位权重也随之迅速上升。
这种上升的一个例证,就是广电和电信两大部门开始加强对互联网音视频服务的管理——2007 年12月29日,广电总局与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56 号令, 即《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该文件确立了广电对互联网视听节目的管理主控权。
数天之后,2008 年国办1 号文发布,即《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该文件对“三网融合”的政策表述具备更丰富的内涵——“以有线电视数字化为切入点,加快推广和普及数字电视广播,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形成较为完整的数字电视产业链,实现数字电视技术研发、产品制造、传输与接入、用户服务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再次分析,1号文关于“三网融合”的表述中,“产业和产业链”无疑是关键词,“三网融合”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大格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显露无疑。
2008年12月4日,科技部与广电总局正式签署“部局合作”协议,“国家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暨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计划正式启动,NGB 开始成为下一代广电网的风向标。
2009年,中国“三网融合”跑步进入破冰期。
2009年,从体制到业务层面,从电信到广电行业,都开始跑步前进,为“三网融合”做好一系列的冲刺准备。
2009年1月13日,第三次电信业大重组方案公布,维持多年的“5+1”格局变成三足鼎立,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均成为全业务运营商,3 张3G 牌照,标志的不仅仅是3G 元年,而是FMC(固网与移动网融合)时代的到来,更是电信业内部“两网合一”的开始。
2009年5月19日,国务院26 号文公布,即《关于2009 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打响“三网融合”加速跑的发令枪——“落实国家相关规定,实现广电和电信企业的双向进入,推动‘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广电总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负)”。
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2009年7月29日,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加快广播电视有线网发展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四个转变”的目标,即“由小网向大网转变、由模拟向数字转变、由单向向双向转变,由用户看电视向用电视转变”,并明确提出至2010 年底实现“一省一网”的整合时限,广电为迎接“三网融合”加紧体制、技术、业务等各层面准备。
2009年8月6日,《广电总局关于促进高清电视发展的通知》下发;9 月28 日,9 套免费高清频道落地开播。催化高清,其意义是在即将带来的“双向进入”竞争中,广电充分发挥自身网络技术优势的一个布局。
2009年8月11日、9 月15 日,广电总局连续发出《广电总局关于加强以电视机为接收终端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广电总局关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许可证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启动新一轮关于互联网视听服务的管理。
2009年8月15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在南京举行,此后掀起了“制播分离”的新高潮。上海广播电视台、湖南广播电视台的重组及控股传媒集团公司的成立,成为首批改革标志。
2009年末的最后几天,中国网络电视台、芒果 TV 等网络视频“国家队”集体发声,广电播出机构全面进军互联网。
2010年1月13日,中国迎来“三网融合”元年。
倒逼式融合
“这是有线网络的最后一次发展机遇了,”广电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如是告诫全国有线同仁,“要政策,国家给了;要机遇,国家也给了;能不能做好,就看自己的了。扪心自问,我们广电网络运营商的体制和机制、技术和平台、经营理念和执行团队、营销技巧和服务水平,是否准备好了呢?”
迄今,数字电视推广已逾六年,“数字化是有线网络的第一次发展机遇,但像华数、天威、江苏省网那样做强、做大的运营商并不多,”王效杰坦承,“机会来临时,只会青睐有准备的人。”
虽然国务院“三网融合”新政的实施细则还未公布,但从已发布信息及《中国数字电视》多方了解情况看,理论上本次方案对广电为利好。
第一项利好,是国家将全力支持全国广电网络公司的组建,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运营主体,进而成为第四大运营商;
第二项利好,是不对称开放,即广电可经营增值电信业务和部分基础电信业务、互联网业务,电信却没有拿到视频业务的播控权,就像迄今为止的IPTV,依然要受制于广电系的牌照拥有者。
第三项利好,全国广电网络公司成立后,将拥有国际互联网出口的核心资源。对各地有线来说,租用出口成本过高、ISP业务无利可图的苦恼,有望得到彻底解决。
但是,上述利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以IP电话为例,即使放开给有线运营商经营,在电信的固话业务持续下滑的今天,是否还有做头?困扰电信网络运营商的“日益沦为廉价管道”的难题,也是广电网络运营商的魔咒。
尤其在广电播出机构“制播分离”的改革背景下,“三网融合”新政更给了广电播出机构(电视台、电台)拥抱互联网、结盟电信运营商的契机和动力。纵观国际,“网台融合”的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如Comcast 并购NBC 环球;反观国内,“台网分离”变成“台网分家”的趋势则越来越明显。
“纯粹沦为传输管道,那就没有意义了,”王效杰告诉记者,“建设 NGB,不仅仅是一个T 级的传输网络,更重要的是一个全业务的承载和孵化平台,有线运营商应该努力把更多的内容和业务有机装载进下一代平台。所以,总局在‘三网融合’试点地区的选择中,将与NGB试点统一考虑,并加快制定统一的融合业务规范。”
事实上,中国的很多改革都是自下而上的兴起。各地基层广电和电信运营商的彼此联合,早已屡见不鲜,从广东、福建到甘肃、湖北,都不乏案例。
但有趣的是,电信方面对“三网融合”的热度却不复当年那么高。一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组建之后,内部一直强调“两化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这是大部制改革带来的职责定位使然;另一方面,工业领域信息化的商机确实极大,比如物联网、智能电网、农业信息化,随便拎出一个,都是上万亿的预期产值,而其B2B 的产业属性,又比B2C 领域的“三网融合”更容易赚钱,也令三大电信运营商趋之若鹜——中移动鼓吹物联网,到电信和联通全力向信息化产业链上下游渗透,均为明证。
这里,就引出对“三网融合”新政中有关“基本形成适度竞争的网络产业格局”的题中之义。
“所谓适度竞争,我的理解就是要扬长避短,”周宏仁主任对《中国数字电视》分析道,“参与融合的主体都要想一想,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弱势是什么?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才能取得主动地位。”
如果,广电和电信,都能在“扬长避短”这四个字上下足功夫,“三网融合”的竞合之路,将更容易实现多赢。
本期其他文章:
《中国数字电视》独家授权新浪科技频道,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