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李 迩
今日话题:日前,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在答复省政协委员汤镇业相关提案时透露,工业和信息化部已会同公安部、国务院新闻办等有关部门联合制定手机实名登记制度的法律规范,正等待国务院审批。对于深受“信骚扰”和“信诈骗”之苦的广大公众来说,手机实名制确实值得期待,但早在2006年,原信息产业部就曾表示,手机实名制管理工作当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可三年过去了,并无实质性进展,现在旧话重提,读者希望主管部门在切实推进手机实名制的同时,更应该保护好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
推行手机实名制一举多得
舒心萍(北京读者)“信骚扰”、“信诈骗”之所以层出不穷,在于一些人钻了法律的空子,把手机当成了骚扰他人、实施诈骗的工具。推行手机实名制,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有利于推动诚信社会建设,堵死一些人企图利用手机搞不法活动的渠道;另一方面将有利于警方侦破涉及手机的相关案件。所以,在手机的用途越来越广泛的情形下,为减少通信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安全隐患,遏制“信骚扰”、“信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手机市场亟待予以规范。推行手机卡销售实名制,不仅有助于推动诚信社会建设,让手机成为维护社会诚信的重要工具,而且能够有效保护手机持有者的合法权益,让信骚扰、信诈骗等失去生存的市场。
张传发(安徽读者)多年来,许多城市的大街小巷,许多人家的门前屋后都有“办证”的手机号码,这种“牛皮癣”,“久治不愈”。这种明目张胆的违法行为,相关部门查处起来相当难,有的是手机的持有者不是当地人,有的是办假证的藏在“幕后的幕后”,更多的情况下,叫你很难搞清楚违法者到底“姓甚名谁”。
如果实行手机实名制,对于治理“牛皮癣”将可以“对症下药”。你不是墙上公开了手机号码么?对不起,咱们“顺藤摸瓜”,拿着你这“手机号码”查你的身份证,再上网通过身份证的“查找”,便知“何许人也”。
无论是治理“信骚扰”,还是治理“牛皮癣”,手机实名制应该说是个“有效的办法”,但现在还不敢说能“药到病除”因为,再好的法规,最终还得靠执行。
立法严惩泄露个人信息行为
欧木华(湖北读者)手机实名制不应仅仅强调百姓有实名登记的义务,更要有相关惩处制度严防用户的信息被泄露。2005年,600名内地明星手机号码被曝光于网络,普通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情况就更加普遍了,保护公民隐私权益已迫在眉睫。而更令人担忧的是,用户资料买卖这种不合法不道德的行为,已有产业化趋势。这些资料是如何泄露的,泄露者该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我们需要相关法律规范予以厘清。
不能简单地将手机实名制理解成手机登记实名制。如果仅仅只是强调用户有实名登记的义务,但却闭口不谈服务商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和服务的规范性,那么,这样的实名制其实是伪实名制,虽然在遏制垃圾短信和电话诈骗方面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弊端也不小。另外,也应该看到,西方一些国家的手机实名制是建立在《隐私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的基础上的,因此,要让手机实名制真正成为遏制手机骚扰、诈骗的利器,隐私权益方面的立法工作不能落后。
实行实名制关键要靠运营商
烟青(浙江读者)实施手机实名制,关键要靠运营商:一方面,运营商要将超过两亿的用户重新登记,而且资料登记、更新将成为经常性的工作,运营商的工作成本加大;另一方面,运营商将面临着用户数量缩水的困境。现在,中国移动、联通、电信三大移动运营商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在客户争夺大战中,任何引起消费者麻烦的行为都可能使自己失掉大批的客户。
运营商是商人,他们的最大目的是逐利。要想让其为“手机实名制”作出贡献,就不能仅仅停留在部门要求上,必须上升到法律层面,对运营商和代理商行为以及违规惩罚进行明确规定。
王文武(山东读者)与其说手机实名制是为了根治非法短信,减少社会治安问题,不如说是为了给运营商减负。一方面,当下全国约有两亿非实名手机用户,他们占有一大部分号码资源。手机实名制实施后,这些非实名用户就需要重新登记,不仅节约了号码资源,减少了运营商资源的浪费,还可以减少话费的欠费死账。
另一方面,可以为运营商逃避垃圾短信责任开脱。手机实名制实施以后,即使再有垃圾短信出没,运营商也没责任。也就是说,手机实名制后,为运营商减轻了责任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