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移动市场实质开放面临严峻考验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5日 15:55 通信信息报
移动市场实质开放面临严峻考验 互联互通成破题关键 -本报记者 翁佳焰 全业务时代的合作性竞争不是老生常谈。从重组公告也可以看出,主管部门把“变相阻碍、破坏互联互通、网间漫游”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这说明差异化的竞争需要政策上的非对称管制,更需要市场和运营商间的互联互通。 重组后,小灵通转网、号码携带以及家庭网关等业务倍受关注。号码携带作为开放移动市场的重举不可避免地将在实际操作中遇到诸多难题,这就更需要运营商们能够在差异化的竞争中以合作共赢为前提。 重组后互联互通更加突出 重组再怎么组,第一步还是互联互通。就成本等现实操作面而言,一定程度上互联互通比号码携带更具全局性意义,也更快收到实效。 据悉,重组后广东网通的部分员工已经拿到并开始使用联通G网156号段的号码资源。实际上早在5月底,中国网通集团已经要求全体员工使用联通G网业务。同时中国电信的小灵通用户转网问题也是2G网络竞争的重中之重。 小灵通短信与手机短信互联互通的博弈还历历在目,业界普遍呼吁非对称的单向号码呼声已渐高。为了实现小灵通与手机短信的互联,固网运营商早已不遗余力,但仍旧未果,那么如今这一方案该何时出台,怎么出台? 如果实行双向号码携带,原固网运营商便无法真正进军移动市场;如果实行单向号码携带,主导运营商和新进入运营商之间又难以突破利益瓶颈。从成本上说,运营商经营各自原有业务显然要比推广号码携带更有实效;从用户心理揣摩,号码携带后的资费提升是他们不愿接受的。 而且据称,即使号码可携带政策获得通过,也需要一年的时间用以推广,并要先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这就意味着,在重组后的漫长业务磨合中,互联互通问题将是摆在电信业监管者面前的首要现实课题。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