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改变市场结构失衡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7日 02:07  21世纪经济报道

  能否改变市场结构失衡

  重组方案公布前后,许多人都对重组是否能改变目前的电信市场结构失衡提出疑问。

  事实上,寄托于一项电信重组方案就能解决市场结构失衡是极端幼稚的思维。更明确地讲,再好的重组方案也都不可能是解决电信市场失衡的根本手段。

  从产业发展的基本演进方式看,在某一产业内部已经存在严重结构失衡的情况下,即便通过存量调整,允许落后者拥有先进者的业务和技术,但由于后进入者处在重复先进入者业务的被动情况,因此,后进入者的进入门槛和成本都会高于先进入者,要解决这种被动局面,后进入者就必须选择新的运营模式和业务组合手段。

  由此,在完成此次电信重组的过程中,重组方案只能为解决结构失衡搭建一个平台,比如各家公司均等的全业务牌照,但是,重组启动后,新电信和新联通如果仅仅基于存量业务制定发展战略,在获得全业务牌照后仅仅按照既有的移动运营思路确定业务选择,那么,这一轮重组非但不能解决结构失衡问题,而且会进一步加大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局面,同时,进一步失衡的结果并不是重组造成的,而是因运营商自身“抱着金饭碗找饭吃”的传统发展手段形成的。

  此外,此次重组方案并没有与明确的非对称管制政策同时出台,这也决定了重组不是消除电信结构失衡的核心手段。

  从产业优化和创新机制培育看,非对称管制必须有明确的针对性,在弱势公司不能提出新的发展思路和增量创新的规划之前,非对称管制很容易演变为一种讨价还价行为,这一方面使非对称管制难以做到目标明确,也很容易导致非对称管制对有效竞争的破坏。

  因此,我在以前的研究报告和文章中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即:电信重组后,市场结构的调整必须基于增量市场,而增量市场是指创新业务、融合业务,以及全面围绕信息化建设开展的开放式信息应用平台的服务。作为处在弱势地位的新中国电信、新中国联通,只有充分考虑自身的资源配置,尽快完成新业务的规划和创新机制的设计,才可能有针对性地向主管部门提出相应的非对称管制诉求。

  最大赢家是创新者

  从2007年底,海内外诸投行和资本市场的人士就在不断地向我咨询:电信重组后,谁是最大的赢家。许多电信经济研究机构和个人也都在动用自己手中的各种工具,试图预见性地回答:谁是重组的最大受益者。各家电信运营商更是紧锣密鼓地勾画重组后可能演进出的市场结构和业务份额。

  如果按照已公布的重组方案,不论中国移动,还是新中国电信、新中国联通,依照存量资源,都不是赢家,也都不是必衰者。

  从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大趋势看,如果中国电信、新中国联通在获得全业务许可情况下,仍抱守存量资源,简单地在固有的语音、宽带、数据、增值服务上做存量发展,我认为,不用三年,重组后的电信、联通就会寿终正寝,而中国移动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和业务规划,在走出移动互联网的初期瓶颈后,会以更强的优势拉大与其它运营商的差距,在产业和市场层面阻止电信、联通在移动领域和融合业务领域的发展,并形成中国移动的彻底垄断。

  所以,管理层最初所设想的资本层面的重组是存在巨大缺陷的,重组的实施只有建立在产业层面及业务创新层面,才可能依靠增量市场和增量服务的调整,实现结构优化。

  对习惯于向国家要政策、要保护的国有电信运营商而言,近些年对存量的关心远远大于对增量的探索,面对重组后的发展和规划,主要涉及的都是存量资源问题,或者是企业与行政管理部门在存量资源患得患失上的讨价还价。这里涉及到运营商对监管政策的单相思式的调整,对资费的保护与哭诉,对竞争对手的攻击与抱怨,传统的“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已成为各家电信运营商求生存的法宝。

  而事实上,在实施电信重组的过程中,宏观经济层面的发展与改革必然决定“会哭的孩子不但没奶吃,而且还要优先考虑如何断奶的问题”。

  所以,仅从存量资源判断谁是电信重组的赢家,只能使已有的光明变得模糊,眼前的光明也变成黑暗。

  站在思想创新、体制创新的高度看,重组后的电信商只有真正建立起创新机制,才可能走出围城,在业务、服务、产业链整合、价值链提升等方面取得跨越式发展。

  (作者为国家发改委体改所研究员)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本文导航:
·中国电信业的终结与开始
·能否改变市场结构失衡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抗震救灾!义卖捐款1元起
•易趣热销诺基亚手机Top8
•1元抢拍~索尼T系超薄卡片机
•瑞丽风百搭长款T恤,暴显瘦
•39元抢今春惹眼的包包
•韩版公主款圆头美鞋30元起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