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专家徐祖哲和他的地震预测研究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3日 02:54  京华时报

通信专家徐祖哲和他的地震预测研究

徐祖哲和他尘封了25年的仪器。本报实习生 罗亮 摄

  1978年,通信遥感专家徐祖哲受国家地震局之邀,和他所在的团队开始研究用电磁波进行地震预报。5年间,该团队监测到十余次电磁波异常现象,随后有些地方发生地震,但也有数次失败的监测案例。

  5年后,因难以立项、资金匮乏,研究中断。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徐祖哲向北京市政府提交了有关地震研究的建议。在建议中,徐祖哲希望恢复中断25年的研究。他说,电磁波监测是研究地震的手段之一。

  昨天上午,他接到北京市政府政策研究室电话,让他提交更详细的资料。

  32年前与地震结缘

  1976年,34岁的徐祖哲在邮电部电信研究所工作。

  是年7月28日晚上,他正在京津之间的万庄微波站准备次日的试验。突然,机房的地面恍若脱缰野马,房屋震颤如颠簸的货车。机房内的仪器记录下了当时微波传播的异常变化。当晚,唐山发生大地震。

  此后几天,徐祖哲查看了机房内仪器记录的地震前几天微波传播的异常变化,他发现扭动的波形与地震或许有种种关联。

  此后,徐祖哲和他的同事开始了研究工作。他们在廊坊万庄和北京月坛两地,向大地埋下探头。

  工人帮他们把自来水管插入地下4米,然后顺管子伸进去石墨探头,“好比用针管给皮肤打针”,徐祖哲说。

  1976年8月30日晚,徐祖哲发现了电磁波的异动。原本平缓的波形,突然起伏变化,形状好似长城上的箭垛。同时,气象局的雷达显示,唐山地区的监测图像上,出现“一只手”。

  徐祖哲解释,所谓的手形图案,是指连续四个波峰,形状似4根手指。当天深夜,徐祖哲就此预报将有地震发生。翌日,唐山地区发生余震,震级5.5级。

  当年9月18日,他又收到观测点的电磁波异动报告,同时“一只手”再现雷达荧屏。

  徐祖哲跑到永定门火车站,连夜坐车赶回廊坊万庄观测点,并向国家地震局预报。凌晨1点,这一报告传回北京邮电部的长话大楼。长话大楼的工作人员将之转报至国家地震局。

  预报发出2小时后,已安静月余的唐山再次发生5级余震。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本文导航:
·32年前与地震结缘
·依靠电磁波监测
·研究中断
·电磁波预报存争议
·建议专家共同研究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