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太空国际大救援:解密灾区卫星遥感图片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7日 10:47 经济观察报
刘秀丽 聂娟和她的同事已经3天没有回家了。这位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卫星遥感部减灾卫星应用系统项目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知道,他们提供的卫星图片数据将可以帮助灾区及时预防滑坡和水淹等次生灾害。 213国道上水磨镇到白花乡这十几公里内道路已经基本被毁了,主要是因为地震引起的塌陷以及滑坡等次生灾害导致的,这两个乡镇加起来有上万人被困,到目前为止(15日22时),救援队还没有到达水磨镇,水磨镇房屋倒塌率超过40%。而且因为道路塌方和滑坡,公路旁边的一条河流被堵住了,水已经把上游地区淹了,将来水积到一定程度,会危及下游地区…… 分析着雷达卫星图片,已经连续工作了12小时的聂娟声音很疲惫。她和她的同事已经处理、评估出10多张雷达卫星图片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可以了解到包括汶川县及周边的北川县、茂县等区域的房屋倒塌、道路堵塞、受灾人数等数据。 5月15日22时,国家减灾委办公室作为正式授权用户首次正式启动 “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CHARTER机制超过77个小时后,在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卫星遥感部200平米的机房内,30余台计算机全部在紧张忙碌地运行中。屋内温度明显比同楼其他房间高上三四度,部门内部已实施24小时全天候工作制度,利用获取到的卫星遥感图片,争分夺秒全力开展数据处理、信息分析、灾情及风险评估工作,以掌握重灾区的最新情况。 国家减灾中心卫星遥感部主任(减灾卫星应用系统总设计师)范一大说,地震灾害发生后,“我们立即启动了《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响应工作规程》,”他说,“由于预报重灾区将连续降雨,云量较多,只能利用雷达卫星可以穿透云层的特性获取地面信息,但是就可判读可识别性雷达影像比普通光学影像要困难得多,这也增加了我们的工作难度。” 第一张数据图片在灾后两个小时,通过国家减灾中心数据库的历史数据信息被制作出来。正是这张四川汶川县地震灾害地区具体到行政村的人口、人口点位和经济状况以及基础地理数据图片的上交,让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了解到灾区预估受害人数和所受的经济损失等数据,也为救援工作提供了初步的数据支持。 5月12日17时,国家减灾委办公室作为“减灾合作宪章”组织的正式授权用户,紧急启动该机制(CHARTER机制),向其所属的欧空局、美国地质调查局、加拿大航天局、日本航天局、印度航天局等空间机构提出卫星数据观测申请,来获取地震灾区的卫星观测数据。 这是中国2006年5月正式加入该组织,2008年1月通过资格考试成为正式授权用户后的第一次。 范一大说,除了CHARTER机制内的卫星,他们还向总参和国内卫星数据提供方以及代理机构提出了军用卫星和商用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的观测申请,不在CHARTER机制内的其他国家的拥有卫星机构也向他们订了数据。“我恨不能把全球卫星的数据全部订购回来,以供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重灾区的情况,做好支持工作。” “减灾合作宪章”是1999年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的第三次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会议之后,由欧洲空间局、法国国家空间中心和加拿大航天局共同发起建立的合作机制,从2000年11月1日开始正式运行,至今已有10个国家的空间机构及其天基资源加入了 “减灾合作宪章”,2003年7月,联合国外空司正式成为该机制的合作伙伴和授权用户。减灾宪章旨在促进各空间机构与空间系统运营商之间在利用空间设施进行灾害危机管理方面的合作,便于在危机期间,向遭受自然或技术灾害影响的国家或群体提供数据、信息及服务,以支持受灾国家的灾害管理决策,减轻灾害对人类造成的损失。 目前中国暂时还没有专门用于环境与灾害监测工作的卫星。范一大称,今年8月,中国第一个专门用于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的小卫星星座即将发射。“如果有自己的卫星,我们可以更快地为救灾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也可以更及时地挽救更多的生命。”范一大说。 遥感部获取的第一张卫星图片来自日本航天局,图片的分辨率为100米,由于分辨率过低,不能为数据评估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现在已经获取到的卫星雷达图片的分辨率为1米,由一家数据代理公司从国外卫星数据提供方购得,免费提供给遥感部使用。 15日晚间传来好消息。北川县上空已经放晴,这意味着5月16日,遥感部可以通过卫星拍摄光学图片,能够更清楚灾区房屋倒塌情况以及在倒塌的房屋下面是否还有生命迹象,更好地为灾区救援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范一大说:“我们目前最主要的工作仍然是通过遥感图片监测重灾区房屋倒塌、公路堵塞,搜寻生命迹象,同时为即将启动的灾后重建工作提前做准备。”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