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猛山寨机:黑白前世今生(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2日 16:17  电脑报

  给国产品牌“上课”

  2005年2月19日,手机核准制正式出台。这意味着,老刘有机会让自己从“黑道”变为“白道”了。

  “我不会去拿手机牌照的。”老刘和SUN都对自己的“投机”身份不甚着急。在他们看来,“牌照一放开,我们这些‘黑道’就变‘白道’了,而原来的白道都没活下来。”

  这个逻辑,某种程度上在2007年牌照开放前就已经实现——2004年,国内知名二线品牌易美手机破产停业,国内品牌手机自此江河日下,直到现在,翻身仍是遥遥无期。

  但是老刘又很快发现,自己周围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了无数山寨厂,从农村到城市,不但对国内国外品牌手机形成围攻,还造成了山寨机自内部的无数混战,一大批在管理与更新上跟不上脚步的山寨机厂倒闭了。很不幸,SUN的森达就成了其中之一。

  SUN的遭遇让老刘意识到,必须在管理、更新与整合能力上加快步伐,才能谋得生存之地。2006年过后,老刘开始参股一些手机设计公司,并有自己的手机模具厂,并让部分核心经销商在自己的公司中参股,以快速形成整合能力。此时,在老刘的生意经中,他已经和科健、波导等一线品牌做起了生意。在业界,由于推出新品的速度跟不上,一些国产品牌的手机其实从2005年起有不少是出自贴牌厂商。诸如蓝牙、双卡双待等新技术,最早都是配置在山寨机上。从某种程度来说,山寨机引领了手机市场的消费潮流。

  事实上,山寨机本身已悄然发生了变化,老刘初入道时,山寨机主要是指仿冒机,现在的山寨机不仅打着名牌机的擦边球,将仿冒做到了极致,更多的还有完全原创产品,只是因为政策原因而不走正规渠道。

  “从管理与整合的角度看,我们的确给正规厂商上了一课。”老刘说。现在,山寨机的生产基本是分工协作,采取上下游订单形式协同作业,在深圳、东莞一带,有一条从手机配件、芯片、电池、刻模到组装的生产链,尽管彼此独立,但协作极为灵活。 “我们换个机模只需15天,而品牌厂商至少要花两个月。”

  “我们玩不过山寨机。”一家国内品牌厂商人士无奈地说,他们生产一款新机型,从立项到论证再到审批,往往要花上几个月甚至半年时间,“等你推向市场,已然是人家的淘汰机型,山寨机却又出新品了。”

  到海外市场淘金

  2007年10月,国家实施长达9年的“手机牌照”制度取消,“山寨机”身上的“黑色”渐渐退去,摇身一变成了正规军。

  去年底,天语,一个名不经传的以山寨机起家的厂商,以所向披靡之势席卷市场,其市场份额实际销售量竟然超过了三星、索爱、摩托罗拉和LG ——山寨机开始修成正果。

  “我去该工厂参观过,其质检要求要高于国家标准2-3倍。”老刘羡慕的说,可惜自己工厂没有这个实力,或许当时那个不想被“招安”的决定太仓促了。

  “大者恒大,强者越强”这个道理在山寨机市场里也在发挥作用。随着原材料、人力成本的增加,国内手机市场逐渐饱和,山寨机的利润也被一再压缩。目前单机利润平均被压缩了60%-80%,不少手机单部利润只有10元钱,最低甚至只有5元,从那时开始,在国内平均每做五款机型,只有一款能盈利。没有实力的山寨厂,要么另寻市场,要么被淘汰。

  2007年8月,觉得日子没法过的老刘做出了从业以来首次重要的战略转型——转战海外市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山寨机出口量陡增,在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市场遍地开花。”海外市场利润是国内市场的3-4倍,这激发了大批中国山寨手机的海外淘金梦。

  老刘的首笔海外生意,赚了40万人民币,如今老刘每月的出口量大约为15万部,价格分低端和高端机型,价格从30美元到100美元不等。这在业内只算得上中等,像他这样转战海外的山寨机还有很多,最大的出口量每月可达30万部。

  SUN也从中看到了商机。去年8月,SUN又重新悄然开张了山寨机从业之路,除了海外市场,SUN还悄然在阿里巴巴这类网络B2B交易平台挖掘上游资源。

  现在,老刘希望,人们有一天能最终意识到,“山寨机才是促进整个国产手机产业链成熟的一大功臣。”实际上,山寨机“粉丝”团体正越来越庞大,“山寨机已成为DIY文化”的说法也正越传越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本文导航:
·凶猛山寨机:黑白前世今生
·凶猛山寨机:黑白前世今生(2)
·凶猛山寨机:黑白前世今生(3)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