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日报:最终大部改制选择了成立“工业与信息化部”,而没有采用之前呼声比较高的广电和电信合并,您怎么看?
陈金桥:这次改革的总体思路,就是要让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是国家战略层面上的要求,即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工业化,从整体上加强工业化管理水平,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将信产部、发改委、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等职能划为一部,归并重叠职能部分,降低管理成本。
说广电和电信合并,是从单个行业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希望网络层、内容层和技术层实现统一监管;但是成立“工业与信息化部”,是站在国家战略层面考虑的,是为了达到小康社会的长远目标,比单个行业发展意义更为深远———之前信息手段更多用于个人生活方面,但现在,信息技术要更多推动工业乃至整个社会发展。
南方日报:很多专家批评,这种方案下,新的工业与信息化部可能重点倾向于制造业,而电信监管可能被弱化。
陈金桥:改革肯定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分步实施。在这个方案中,通信管理的重要性确实不够凸显,这也为未来深化改革埋下了伏笔。之前通管局是信产部的执行机构,但是新部委如何保证执行更有力,这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另外,执行和监管都要有法可依,所以也要尽快推动《电信法》的出台;在行业监管方面,我认为将来一定是政府管制、社会管制和行业协会管制并行的协同管制方式。
南方日报:“三网融合”的进展,会不会继续迟缓下去?
陈金桥:我认为推进“三网融合”,最有效的办法是自下而上,渐进变革。主管部门应该大范围合作,鼓励新技术和新业务的发展,而不是抑制其发展,要让商业力量更加壮大。因为产业边界在模糊,电信行业希望向内容方面延伸产业链,广电也希望发展其他增值业务,未来应该实施内容的分层管制,非意识形态的内容,应该鼓励竞争,比如音乐、体育、娱乐节目等等。我想三网融合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时间点还不能判断。
南方日报:信产部成立十年,您认为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有无遗憾?
陈金桥:信产部在监管行业十年中,一是推动了电信产业跨越式发展,从1998年几千万电话用户到现在8亿多用户;二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几次电信改革,信产部都是主要的推动力量。十年来,电信资费整体下降了70%,让消费者享有实惠;三是推动了第三代移动通信自主标准TD-SCDMA的发展壮大,未来TD将有几千亿的产值贡献;第四,我国在2001年加入WTO,在信产部努力下,通信行业入世后仍保持快速而平稳的发展,培养了中国移动这样走向国际的运营商。
但是也有一点遗憾,就是《电信法》至今仍停留在起草和审议阶段,但相信在本届政府执政的前两年内,《电信法》可以顺利出台。
专题撰文本报记者陶国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