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环球企业家:手机的未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2日 14:14  环球企业家

  新旧玩家们对下一代超级移动终端的最新想象:诺基亚在每个人的口袋里放入的还是一台手机(能上网),微软放入的是一台PC,苹果放入一种生活,而Google放入的则是一张互联网

  记者 黄继新 倪妮

  2012年11月,布林与佩奇再一次出现在了公众面前,作为全球最大的移动互联网公司Google的联合创始人,除了一年一度的开发者大会,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在公开场合露面了。

  这一次他们高调出现,是要对外宣布一个足以让全球互联网、手机、IT产业震惊的数据——2007年11月Google宣布推出Android (人造人)手机操作系统经过八次升级后,现今全球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51%。这意味着他们俩和台下就坐的诸位嘉宾,如宏达电的CEO、MOTO三星(两家手机公司已经合并)、中国移动的CEO以及诸多用户等,在过去的5年内共同创造了一个历史——成功的把互联网上的所有应用都移植到了手机里面,而且得到了全球大多数用户的喜爱。

  这是5年后可能出现的一幕。经过这些年的进化,我们口袋里面的那个小玩意,已经变成了超级个人终端——它拥有强大的数据、娱乐、网络、个人管理等功能,以及代替了普通的PC,而且外观也不再是长方形、圆形或者其他普通的样子,变成了完全按照个人需求定制的形状和颜色。

  而且和其他产业升级主要靠厂商或者公司来推动的历史不同,对30多岁的布林与佩奇,以及这个领域的其他CEO们来说,他们越来越感觉到,话语权正在从他们那里移向普通的用户——2007年全球手机出货量是30亿台,而2012年这个数字达到了50亿台,几乎平均每个地球人都拥有一部手机——换言之,在所有人看来,真正让手机在这5年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是千万个“你”,而这些公司只是适应了“你”的千万个需求。

  让我们再拉回到现实。关于“你”成为这个行业的真正主宰,事实上无论硬件、软件还是网络公司,都已经在当下注意到了,并在积极实践。

  比如微软的Windows Mobile平台,它就一直计划,让用户可以在手机上几乎是无止境地加入各种程序,包括CRM、现场自动化应用等商务工具,各种不同的音乐服务,还有从高尔夫,到品酒,再到控制饮食等针对各种不同话题的定制信息。“总之,它提供了完全个性化的统一的开发工具集和灵活强大的开发环境”, 微软移动通信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监陈敬新对《环球企业家》说。

  而索尼爱立信全球CTO麦茨·林道夫(Mats Lindoff)更是直截了当地表示,索尼爱立信在全世界都有自己的人员在倾听世界各地人们的需求。“只有聆听他们的需求,才能研发出适合他们的产品,这一切都是由他们决定。”他对本刊说。

  这意味无论未来手机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功能上出现什么样的翻新、产业结局将会有什么样的调整,现在所有手机玩家,如苹果、诺基亚、微软、Google和潜在的手机玩家,如SUN(Sun董事长斯科特·麦考尼利今年10月特意拜访三星总部,并表示希望与其合作生产Java手机)等,都只会将一件事作为核心,那就是开发并满足普通用户,“你”的所有需求。

  小世界:不止是娱乐

  从外表上看,摩托罗拉研发中心位于上海市中心的办公大楼没有任何特别之处,甚至与其毗邻的南京路上那些或造型奇特,或高耸入云的大楼相比,还略显简朴。很少有人知道,这里却蕴藏着一支由40余名以博士为主体的全职研究人员以及60余名在校研究生组成的、曾产生了75项专利申请的研究队伍。

  2007年8月的一天,该中心的数名研究人员向《环球企业家》展示了旗下多款手机的独特功能。当一位研究员操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对着其一款音乐手机E6说出《老鼠爱大米》的歌名,手机便随即响起了熟悉的旋律时,在场所有人,包括一些早已拥有此款手机的摩托拉本公司员工,都大开了眼界。

  “未来手机将成为多媒体的终端,庞大的存储量将带来寻找文件的麻烦。因此我们认为,包括语音搜索在内的搜索功能将成为手机的一个最重大功能。”摩托罗拉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黄建成带着浓重的华侨口音对《环球企业家》作出这样的预测。

  这样的预测当然没有错,但这种在具体功能上的进化,实际上在几年前就已经有大量的畅想——手机它将成为我们个人生活的遥控器,我们用它来收发邮件、撰写文档和安排日程,用它来支付停车费或者餐厅账单,用它来记录我们的喜悦然后传递给地球那端的朋友,用它来操作电视机、冰箱和汽车……总而言之,这些未来技术就是“无线”加“宽带”加“计算能力”。

  毫无疑问这些术语能令某些科技极客(Geeks)兴奋,但对普通人来说,它们激发不了太多的想像力。一个最简单的测试:这三个词加在一起,和“iPhone”相比,哪个更能让你的女朋友兴奋?2007年还有1个多月才结束,但苹果公司推出的带有强大影音图片播放能力的iPhone手机,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了本年最耀眼的明星。上市5个月来,这款售价400美元的全屏幕触控式手机仅在美国就已经售出了近200万台。苹果的iPhone就总体功能而言,有何独特之处吗?全世界的手机基本上都可以浏览图片、听歌、看视频。相比之下,iPhone无外乎就是内存大了点(8GB,而普通手机的内存一般是其1/20),各种功能用起来更花哨一点。

  事实上,iPhone的革命性远不止于此。就和苹果的数字音乐播放器iPod的成功一样,iPhone凭借大内存,将用户的更多个人资料存储在了里面;因其屏幕大(普通手机屏幕的2-3倍),对音乐、视频、图片和网页的呈现更好;而顺滑的触控式操作,则完全是以往的手机所不具备的。

  简而言之,苹果iPhone真正让手机成为了个人信息的管理者和呈现者。正如我们前文所说,如果手机将成为我们探知和掌控世界的终极工具,那么我们与外部世界同样丰富的个人世界,以往恰恰缺乏比iPhone更杰出地存储、管理和呈现个人内容的随身设备。

  是什么构成了“你”?除了“你”的联系人名单,“你”的音乐偏好、“你”最喜欢的电影、“你”最爱上的网站,这些东西定义了你的特征和身份。而iPhone只是将“你”放大了。从这个意义上说,iPod也做到了这一点。iPod成功的最大原因,是每一台iPod里面,有一个“我自己”(me)。当全世界的手机公司都在忙不迭地推出各种外观样式的手机来满足不同人的偏好、呈现不同用户的自我时,iPhone和iPod一样,只用同一个外形设计就足以让用户觉得,他/她的iPhone和iPod就是他/她自己,因为里面的内容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因此,苹果的iPhone向我们展示了未来电话的一个重要特质:信息的管理和良好呈现。

  真正的“杀手应用”

  苹果的iPhone实践的,正是PC(苹果更愿意称之为Mac)的路线。如今,个人电脑已经成为我们个人信息的最主要载体和管理工具。但史蒂夫·乔布斯当然不会只看到这一点。和个人电脑一样,电话作为个人的门户,它既通向自我,同时它也通向更为丰富和广阔、但更不可控的外部世界。

  七年前那场互联网狂欢,尽管最终以股市泡沫破灭而惨烈收场,但互联网作为20世纪末最伟大的发明,正在成为我们每日工作和生活的基础。这一切,全因为它的开放性。

  当手机制造商和网络设备商一直讨论不出未来手机上的“杀手应用”(killer app)是什么的时候,他们可能忘了,互联网正是这个可以促使最多人使用、鼓励最多创新的“杀手应用”。这一点,似乎并不难理解。但鼓吹“无线宽带”的手机制造商们在此之前,却没有一个拿出了真正面向互联网应用的主流产品,直到移动通讯业的门外汉苹果带着iPhone杀入。

  iPhone内置了YouTube视频网站,内置了移动版iTunes在线音乐商店,以及一个真正像样的网页浏览器Safari。尽管拥有手机里最大屏幕的iPhone仍然比不过电脑显示器,但其浏览器给用户提供了足够好的冲浪体验。

  在此之前,索尼爱立信高端手机内置的Opera浏览器和微软Windows Mobile手机内置的移动IE浏览器,在窄小的屏幕上,它们都发挥不了更大的作用。事实上,在iPhone面世前,我们以前使用其他手机访问互联网,都会严重怀疑自己是否在同一个互联网上:你所熟知的网页页面在手机上严重扭曲、混乱不堪。但不管是深谙消费者心理的苹果也好,还是缔造了软件行业的微软也好,在互联网方面恐怕没有谁会比Google更天然具备互联网属性。这家公司不仅生于互联网、长于互联网,作为上一波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的仅存硕果,Google通过搜索加广告的方式,彻底革新了互联网的游戏规则。更何况,在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里,Google是唯一一家以“整合全球信息”为使命的公司。

  这就回到了未来手机的核心上——接入(由丰富信息组成的)世界的工具。

  Google的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以及联合其他32家重量级厂商建立“开放手机联盟”(Open Handset Alliance)。毫无疑问,在很大程度上,Google的搜索页面、Gmail网页邮件、在线文档撰写、Google Talk即时通讯等服务,已经构成了我们与互联网世界的沟通界面。移植到手机上的Google操作系统,自然也要继承这些东西。但与其说Google只单纯为了推广自己的诸多应用,毋宁说他们是试图将互联网原样放进手机里去。

  由此可见,按照Google制订的时间表,2008年年中推出的第一款搭载了Android系统的手机,将成为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移动设备首次完全拥抱互联网。在你的Android手机上,也许除了电话簿、浏览器和影音播放器以外,不再有其他软件,而是一个个链接,它们分别通向在线Office、在线电子邮箱、在线计算器、在线游戏、在线日历、在线MSN、在线地图……

  条条大路通罗马

  对这些玩家们来说,当然并非只会选一个商业模式来实现目标。毕竟他们背景完全不一样:诺基亚和三星,是以硬件起家;微软则是软件切入;Google则纯粹是互联网的操作思路;苹果则是三者通吃。

  今年8月,诺基亚便宣布推出了Ovi(芬兰语中意为“门户”)网络服务,目前包括了在线地图、在线游戏,以及在线音乐商店。同时,个人用户也可由此从诺基亚手机或个人电脑直接接入互联网内容、社区和联系人。诺基亚CEO康培凯曾对本刊说,“互联网和移动的结合”将是这家全球最大手机厂商的下一个领域(请访问gemag.com.cn参阅《康培凯:把互联网移动化》)一文)。但是,不要以为诺基亚就此将转型为一家真正的互联网服务公司。Ovi网络服务只提供给诺基亚自己品牌的手机,当然也包括从诺基亚那里获得授权使用S60系统(诺基亚自有的基于Symbian技术的操作系统)的其他厂商手机。换言之,诺基亚的确拥抱了互联网,但其手机用户能获得的最好互联网体验,也许仅仅来自于Ovi.com。

  毫不奇怪,雄踞全球市场份额榜首的诺基亚,在未来将拉出自己的阵营。它的S60系统即使没有其他愿意跟进(多年来其他厂商一直不甚积极),它也可以保证全球每10台智能手机里有5台能使用诺基亚牌的互联网服务。“这将大大促进我们的手机销量”,诺基亚中国区的战略策划技术官于华·龙佳宁(Juha Ronkainen)对《环球企业家》说。

  苹果也会是一个独立阵营。乔布斯并无丝毫打算将iPhone的系统授权给其他厂商使用,全球下载量最大的正版数字音乐超市——iTunes在线音乐商店也只为iPhone提供服务。

  不难想见,Google自然试图拉拢所有非诺基亚的传统厂商。它提供了开放的Android平台,并且是免费的开源软件,这就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以最低的成本开发应用程序和网络服务,并且运行在所有Android手机上,不分品牌。软件公司很愿意聚集到Android这样的平台周围,而不必再为了与用户所使用的每一款手机(即使它淹没在千万种手机之中)兼容,被迫开发相同应用的多种版本。这样,开发商将应用程序带到市场上所花费的成本和时间均会减少30%。

  因此,Google向摩托罗拉等厂商提供了在程序和互联网服务上与诺基亚抗衡的优势。尽管摩托罗拉、三星、LG和索尼爱立信是排名仅次于诺基亚的全球四大厂商,但他们的份额加在一起也仍比不上那位芬兰巨人。由于这四家厂商使用的手机平台各不相同——同样地,没有一家的产品提供了更好的互联网体验——因此,他们中除了索尼爱立信之外的三家都在第一时间加入了Google的阵营。其实,“索尼爱立信也没有完全放弃Google”,CTO麦茨·林道夫说。比如不久前索尼爱立信就跟Google达成了合作,借助其一款拍照手机K850,可以把拍成的图片发送到Google的博客网站上去。

  当然,微软不会赞同其他手机厂商没有选择。微软的Windows Mobile技术,从商业模式上,几乎与GoogleAndroid相同:自己不参与硬件的制造,而是集合运营商、手机制造商和芯片大厂,打造一个生态系统。目前,微软已经和分布在55个国家当中的160家移动运营商建立了相互支持与服务,为夏新、多普达、摩托罗拉、Palm和三星等来自48个手机制造商的超过140款手机提供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

  但Windows Mobile的软肋在于,这个产品自从第一天起就不是面向互联网的,它更多是强调与微软出品的桌面操作系统和服务器软件的对接。另外,微软只允许运营商和手机制造商对该系统进行有限的定制,这也是所有Windows Mobile手机的屏幕都长了一个模样的原因。如果Google的Android的开源系统在让运营商和手机制造商有更多自主权的同时,还能保证接口统一,使得摩托罗拉和三星的手机虽有不同的界面,但却有着相同的强大互联网体验,那么只需加以时日,Android便可取代Windows Mobile的地位——至少就目前来看,所有Windows Mobile的合作伙伴,都已经加入了Google的阵营。

  如果说诺基亚是希望在每个人的口袋里都放入一台手机,那么微软即是意图在每个人的口袋里放入一台PC,苹果想要放入一个生活,而Google放入的则是一张互联网。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