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5日 16:06  《卫星与网络》杂志

    挑战篇——

  文/安静 初一

  对于中国用户,手机电视还是全新的体验。不论是通过PDA、PMP、GPS还是手机收看电视节目,人们对移动电视的热情越来越高涨。这使得便携设备厂商、运营商、节目内容提供商、芯片厂商等都更加关注这一应用领域。但是,整个行业的发展,还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让人摸不清脉门!

  挑战1——奥运会契机,能抓住么?

  奥运会——业内人士都想视其为数字移动电视的发展契机。借助奥运会这个项目,技术上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试验;对于广电总局来讲,他能够通过奥运会这次契机,赢得国际上的声誉,借助国人对体育项目的钟爱培养用户的收视习惯,同时建立其具有“群众”基础的数字移动多媒体发展模式。

  但是,这项浩大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距离奥运会开幕尚不到1年的时间。S波段卫星要在明年奥运之前发射升空,调试完毕,能够进行试运行;接收终端的研发周期要缩短;产业链各主要角色还要摆脱现在懵懂的状态,迅速定位,开始拓展市场……看来,各项工作还在启动状态,都需要时间来处理,需要精力来调整!而每一项工作如果不能100%的完成,都会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建立以及未来的发展。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不知道广电总局会有怎样的作为。

  挑战2——技术传输渠道,准备好了么?

  3G不是最终解决办法

  手机电视的春天已经到来,只不过在通往这个春天的“地铁”上,还有很多关键的“客人”还未上车。这时,业内人士普遍将目光转向了3G技术。随着3G技术的推进,人们将手机电视称为3G技术的“杀手级应用”。但是,3G网络投入商用是否意味着手机电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答案是难以肯定的。在全世界,随着移动3G技术的开发,除了电话音频业务之外,并没有其它成功的应用。韩国和日本的3G发展得很好,是因为他们的运作模式比较好,其中日本的DOCOMO在手机视频领域有很大的用户群;而韩国的cdma 1x在3G领域的应用相对丰富得多,此外,欧洲在3G方面的应用也比较多。

  到2007年为止,韩国数字移动多媒体的整体情况却并不乐观。地面6家竞争,入不敷出;而卫星的首发阵容TU媒体,按原商业计划到2006年底应该是300万用户,但是去年的实际用户仅仅达到100万。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金桥博士也认为, 3G网络并非解救目前手机电视尴尬处境、缔造其美好前景的“灵丹妙药”。依靠3G网络所提供的宽带、高速传输速率的支持可以很好地实现,手机电视的声音、图像效果会有很大改进,但3G的带宽是有限的,点对点的传输特性决定了只能限量提供通道。在目前手机电视用户较少的情况下,问题尚不突出,一旦大面积推广,大量用户同时在线收看,将造成网络拥堵甚至瘫痪。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的庾志成也明确指出:手机电视需以蜂窝网传播手机电视为辅,广播网传播手机电视为主。可见,3G技术对于手机电视来讲,只是一个辅助工具,二者并不完全捆绑。

  移动电视需要S波段卫星的发射来画龙点睛

  画龙还需点睛,在移动电视的产业链建设中,最重要的还是S波段卫星的发射。2004年3月,SK电讯成功发射了全球第一颗能够向手机和移动中的汽车终端传输数字电视信号的数字多媒体广播卫星。这颗卫星的成功发射开启了韩国移动广播的新纪元,标志着卫星数字多媒体广播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到了2007年2月,韩国移动电视用户已超过450万。

  可见,S波段卫星的发射,不仅关系到整个移动电视的基础网络是否完善,也关系到未来的产业链构建。按原定计划,我国将于2008年上半年发射S波段卫星,构建同轨S波段双星网。但是,据行业内部传来的消息:目前国家还正就S波段卫星的轨位同国际电联进行协调,最后结果不得而知。

  其次,卫星的制造情况怎样?能否按时发射升空?能否顺利地调试完毕?能否在奥运会的时候投入使用?2006年,同为广播电视卫星的鑫诺2号曾经带给国人太多的期望与失望,而2007年即将发射升空的鑫诺3号,能不能带给整个移动电视产业惊喜?发射成功之后,产业又应当如何充分应用同轨S波段双星网资源?一连串的问题已经开始在BIRTV2007的会场中凸显。

  除了S波段卫星的发射问题,产业链中的其它环节也有类似的问题需要解决。能不能缩短接收终端的研发周期?基于CMMB传输标准的基础网络的铺建情况如何?现在看来,都还是个未知数。尽快完成整个产业链研发、构建,则是广电总局加速发展数字移动电视的“基础”。

  挑战3——终端的疑问,我们真的需要在移动中看电视?

  虽然说,移动电视肯定有其消费群体,就如同电视、电影、广播不能互相取代,互联网的发展不能取代纸媒体一样。不过,数字移动电视面对的用户群是什么样的?怎么辨识用户?通过什么手段产生用户的自发驱动力?怎么让用户觉得服务同他个人是息息相关的?怎么保障端到端的服务是完整的?这些问题,还需要无数“先烈”去摸索。

  手机终端是否具有赢利水平?

  根据信产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07年上半年,我国移动电话普及率为38.61%,我国手机用户数量达到5亿。而按照国外手机电视的发展的脉络来看,手机电视基本上走高端路线,约为手机用户的10%。按照以上的分析,我国以手机为接收终端的市场份额约为5000万。以现在的投入来讲,区区几千万手持终端用户,能不能平衡投资方在这个领域的投资?能不能支撑一个平台的发展?还需要实践的检验。

  不过,推动行业发展的最有利武器还是价格。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是否盈利的核心就是价格与用户数量之间的关系。想当年,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时候,每条短信的费用是0.5元或1元,另外每个月还有5元的使用费。当时不会有人认同短信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当价格降到每一条短信0.1元之后,却诞生出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移动梦网刚刚开始的时候,按照流量收费,使用用户寥寥无几,但实现包月之后,现在则是移动的一个新的盈利点。所以,当举起价格的大旗,一切都会成为可能。

  但随之出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用户数量的增长。怎样培养用户的收视习惯?目前看来,人们在移动过程中观看视频的需求是较少的。当然,用户坐在火车或大巴上时有可能看手机电视。但理性地分析这块市场,中国到底有多少人需要在拥挤的地方看手机电视?还是一个未知数。

  车载终端,广电发展的一个方向?

  以什么形式接收?从现在的发展市场看来小型的接收终端中,手机终端的入网资格始终控制在信产部手中;其它的接收终端产品的成熟度较低,还不具备市场规模;相比较而言,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移动电视终端应该是车载终端——我国每年新增300万量汽车就算不是每辆车都有接收终端,普及率也会达到60%以上,经营总额令人欣喜。

  但随之又出现其它问题:人们可以边开车边听广播,但是却不能边开车边看电视——在北京和上海地区,几乎所有汽车上都有视频,但是在汽车开动过程中也都会锁死,为的就是怕影响司机开车从而造成一些不该发生的事故等。那么电视是给谁看的?在汽车的后座上也许有移动视频的需求。自家车恐怕还要依靠机顶盒点播,但是那也应该是特别的电视爱好者才愿意消费。出租车乘客的乘坐习惯中,有看风景、睡觉、打电话、聊天等,还不具有看移动电视这一项目。另外,谁会愿意一部片子才看了一半就下去呢?

  此外,车载终端接收什么内容最合适成为另一个关键。从国外的发展看来,音乐、游戏是接收内容的大户。人们在日常工作娱乐过程中,视频和音频对注意力的需要是不同的。对于视频,需要70%以上的注意力,而音频只需要不到30%的注意力,人们会在移动过程中接收哪一种方式的信息?恐怕还需要执行部门有针对性地设计调查表,找出焦点人群,来做市场调查。

  接收数字移动电视节目还要收费?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用户会不会花钱接收移动多媒体信号?数字移动电视未来的用户对节目的支付心理上限是多少?是否足以支撑整个数字移动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还需要运营者真正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考量。以有线数字电视的接收为例,36元/月是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接收的心理承受上限。那么,对于移动终端的持有者,会接受什么样的价格标准?

  不过,从消费者行为学角度来讲,如果你问乘客,是否需要看数字移动电视?他们不见得会想要看;但如果服务已经到位,人们就会自发去使用。

  总之,移动电视应用需要通信和广播电视的高度融合,这一过程必然会面临诸多问题。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来看,组件的互操作性、频谱的匮乏、商业模式、相关法律框架的构建和控制总体成本等问题还需要逐步解决。看来,数字移动电视的发展,依然前路漫漫!

本文导航:
·移动电视蛋糕争夺战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全球移动电视战略地图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