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移动:我有一个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1日 12:08  太平洋电脑网

  又见免费午餐

  10月30日,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宣布面向广东的所有中国移动手机用户推出免费无限量移动邮箱,不但将此前属收费服务的Push Mail邮件提醒功能免费开放,并随移动邮箱附送1GB的手机网盘,开通的用户每月还能通过电脑免费发送30条短信和20条彩信。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副总经理刘尧根更在会后明确表示,“中国移动免费无限量移动邮箱不考虑盈利。”

  貌似又一份免费午餐,不过这年头打着免费午餐旗号的陷阱很多,何况是声名一向不佳的电信行业。这次广东移动又在玩什么花招呢?

  目前移动邮箱在国内尚处于摸索阶段,资费、终端和认知等瓶颈都限制了手机邮箱的发展。另一方面,短信在国内的大量使用和价格低廉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尽管移动邮件在欧美地区风靡多年,但在国内依然迟迟未能起飞。据了解,月费最低6元起的中国移动手机邮箱服务目前在广东地区的用户数大约只有几百万户。

  “放长线钓大鱼”只为一个梦

  尽管如此,广东移动这次为移动邮箱免费化计划所做的牺牲不可谓不大。不但放弃了现有几百万用户每月的收入,还免费赠送30条短信和20条彩信,考虑到中移动广东省内超过7000万的手机用户,一季度很可能为此少收入数千万元。

  这么大手笔,移动背后的目的何在?中国移动的官方说法是:免费无限量移动邮箱可以极大地提升和加强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当前作为国内唯一的免费无限量移动邮箱服务于移动用户,还将在未来逐步承载、融合多种产品功能和内容服务,形成移动用户专属的个人综合信息平台,为用户提供基于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立体化、多元化的服务。

  显而易见,中移动此举的目的是着眼于未来的。以统一手机号为纽带,将手机变为用户随身的个人综合信息平台,由此再提供更多产品、内容和服务。一语概之,即“放长线钓大鱼”。

  事实上,中移动此举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或者说是未雨绸缪。2G时代,运营商的策略是借助众多SP来做大移动增值市场。而数据业务将是3G时代的主要业务,其收入很有可能超过语音服务。按照日韩的实际经验,手机将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工作、娱乐的工具。在这样的愿景里,一两个固定的号码(例如手机号、QQ号)等几乎可以等同于3G生活的身份证。商业电邮、即时通讯、手机支付、网络分享,等等,都可以统一在这个号码下进行,至于由此延伸出来的音乐下载、游戏、手机搜索、上网冲浪等更多增值服务,更是移动运营商的终极梦想。

  只可惜,做着同样美梦的还有传统互联网巨头,而且早已开始将手伸出。百度、腾讯等纷纷开始布局移动互联网,目的是将运营好的服务延伸到移动终端的体验上。这类服务不但是对移动争取更多数据业务收入的竞争者,未来WiFi热点甚至WiMax的普及也将让它们进一步插上翅膀,造成对移动收入的直接冲击。

  为什么是邮箱

  结果,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月前在一次演讲中表示:“中国移动需要互联网疯子加入”,实际上这已经是半官方证实他们进军互联网的想法。在王建宙的演讲中,他还屡次提到“门户网站、即时通讯、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等互联网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

  在这样的形势下,一向在业务改革上敢于走在前面的中国移动广东公司便顺势抛出了免费无限量移动邮箱这项新服务,试探用户对此反应,为未来围绕单一手机号推出更多服务铺路。

  事实上,移动突发此招是有其理论依据的,根据统计,中国网民拥有电子邮件帐号的数量由互联网初期的人均三、四个,逐年下降,到今年已经稳定在人均1.5个左右,并且七成以上都是免费账号;与此相反,中国网民对邮箱服务这种信息传递方式认同度在上升,月度访问次数呈缓慢上升趋势,每天发送的电子邮件数量更是呈雪崩式增长。如能让移动邮箱成为用户的固定邮箱之一,对中移动进军互联网战略的意义不言而喻。

  免费午餐,不吃白不吃

  如此看来,中国移动广东公司这次的免费无限量移动邮箱还真是顿“免费大餐”,至少在短期内来看是这样的。每月30条免费短信和20条彩信、手机号就是邮箱号、容量无限、1GB网盘,这个移动邮箱的卖点还真是不少。再加上广东移动目前5元包月的GPRS有100M的免费流量,对普通电邮使用已经足够了,连笔者也为之心动了。大家不妨一试,起码在PC上发短信比手机输入还是要方便得多。

  对中移动的这项新电邮服务,网易和腾讯两家在华南地区使用量较大的电邮运营商都拒绝就此发表评论。(Phoenix)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