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6年游说公关无进展 WiMAX为何在华蹒跚前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9日 13:27  IT时代周刊

  《IT时代周刊》记者/李萧然(发自北京)

  WiMAX能在韩国、俄罗斯、巴西等国家搅起一股旋风,但在中国市场上,它只能默默地接受一个冰冷的现实——只开花,不结果。

  WiMAX自2001年开始进入中国,经紧锣密鼓的宣传攻关,连续2年特意将高规格的“WiMAX全球峰会”放在北京召开,但是它打开中国市场大门的尝试仍然难见成效。其中除频率资源、知识产权、技术成熟度等一系列问题外,最主要的是运营商的冷淡和观望。

  2007年9月10日,借在华召开“第3届全球WiMAX高峰会议”的时机,全球WiMAX论坛发起了今年以来游说中国产业界的最大攻势。该论坛负责人声称,今后5年,WiMAX移动互联网技术将是全球宽带互联的一个重要力量,全球用户数到2010年时能发展到1500万;从其业务收入看,到2010年能增加到150亿美元左右。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与往届不同,此届论坛中国政府官员几乎悉数缺席。在之前看到的出席名单中,信产部、中国工程院的某些官员都在名单之列,但在现场均未见到。

  6年的游说和等待,却依然无法在中国市场获得认可,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艰难的公关

  这也许是6年来,WiMAX联盟听到的一个最好的消息。

  9月10日,在“第3届全球WiMAX高峰会议”上,此次会议的主席刘东在发言中透露,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已相继加入WiMAX论坛,这令其在中国的前景重现曙光。

  但据《IT时代周刊》采访中了解,目前该消息尚未得到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证实。此前,就整体而言,虽然中国高度关注这一技术,但中国主要运营商并未积极组织产业联盟,也未有公开报道称任何一家中国营运商加入国际性的WiMAX论坛。据刘东透露,在过去一年中,中国电信、中国网通、联想集团、烽火集团、展讯公司、北方交大相继加入WiMAX论坛。

  这是WiMAX从2001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

  2001年6月,由诺基亚等公司发起的WiMAX论坛,宣布正式成立。也由此迈开了它进军中国市场的脚步。之后在2004年1月,随着一批国际知名的大型电信设备提供商和运营商率先加入该论坛,使得论坛成员大幅增加。从28家一下子猛增到67家。中兴通讯正式加入,成为中国大陆通信设备制造商中第一个加入该坛论的正式成员。

  但真正让中国市场熟悉WiMAX论坛的,却是在2004年9月,该论坛首次出席中国无线技术大会。这次亮相,成为WiMAX技术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的一个标志。此后,该论坛成员在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公关,声称“WiMAX能取代3G,直接向4G演变”,希望中国市场摈弃自有的3G标准,转而直接上WiMAX。但这一错误的论调立即招来业界的反感,纷纷予以抨击。

  也许是感受到了这种策略的失误,于是改变了宣传口号:WiMAX甘愿成为国产3G标准的替身。这一态度转变其实是他们终于看到了WiMAX技术不可能作为3G的终结者,最终的结果是与3G共存。

  WiMAX论坛主席罗纳德·莱斯尼科对《IT时代周刊》记者说,在中国的市场条件下,WiMAX可以作为TD-SCDMA的补充,两者在语音和数据业务方面互补,WiMAX不是一种竞争技术。

  据了解,近几个月中,WiMAX论坛将重点游说中国政府,并希望中国政府尽快分配相应频谱。该论坛认为,TD技术适合在地广人稀的广阔区域覆盖,而WiMAX则适合在人口密集区域使用,两者在技术上将形成互补。而中国将在未来两三年内开放宽带市场,对WiMAX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机会。

  据悉,该论坛计划在今年年底建设实验室,以提高该技术在中国的认证、发展,并吸引更多的中国企业加入。目前论坛正在争取中国移动加入。

  拦路虎

  WiMAX在中国的公关,却很难获得肯定,这是为什么?答案是中国政府怕伤害到TD-SCDMA这一国产3G标准。

  据了解,WiMAX是一项无线城域网(WMAN)技术,是针对微波和毫米波频段提出的一种新的空中接口标准。但是WiMAX组织的一些成员鼓吹的却是:“使用该技术,用户可以在50公里的范围内,以非常快的速度进行数据通讯。它可作为线缆和DSL的无线扩展技术,从而实现无线宽带接入。”为此,很多WiMAX的追随者一直把它看成是高于3G技术,可以角逐未来4G标准的“王者”。

  对此言论,信产部明确表示,反对WiMAX成为3G或4G标准。国际电联组织也认为当前的3G还在推广中,目前所有的新技术都朝着3G增强的方向发展,并不具备革命性的另一代技术特征,因此,不同意4G的提法;更重要的是,WiMAX得不到全球性的频率分配,限制了其研发推广。

  据了解,在国际电联划分的3G频率上,目前只有中国的TD-SCDMA技术独享50MHz[MHz中的M是英文百万(简称兆)的首字母,Hz是赫兹(频率的单位,每秒种循环一次就是1Hz)的英文缩写。 MHz表示1000000次/秒]这个频率资源。 WiMAX一旦加入,将分享这个频段,就会对TD-SCDMA构成冲击。“众所周知,频谱资源非常稀缺,”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宋俊德表示,“这也是TD阵营持反对意见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且,WiMAX并不是一种改朝换代的技术,它与原有的3大标准有很多相似之处,目前通讯业的主要研究重点还是在3G上。不但很多业内人士这样表示,就连国际电联组织也这么认为。

  爱立信高层皮尔森·麦克尔向《IT时代周刊》解释说,从技术层面看,WiMAX确实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未授权的频段,它的技术优势会消失。在有授权的频段,WiMAX显然有较长的传输范围。然而,目前中国尚未给它分配专门频段,因此它的传输优势就会消失。

  除了这些因素外,运营商为什么不敢对WiMAX大规模应用,还有隐藏的秘密!业内人士透露, 目前国内的基础设备厂商使用的设备均从美国进口,国内的相关公司暂时只从事代理业务,设备的销售情况尚不明朗。相比WiMAX在美国以及欧洲市场大出风头,在中国市场则冷静得多。3G发牌时间的后延给国内中小设备制造商造成了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投产时会采取更加谨慎、保守的策略。

  WiMAX现在处于一个尴尬的“试商用阶段”,主要是由于固定无线接入技术进程较快,移动尚未取得明显发展。而专用频谱未分配、网际结算未达成统一、设备制造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传统电信巨头抵制等问题就像高悬在WiMAX头顶的“达摩克利斯剑”,时刻提醒着威胁的存在。

  这些因素导致它在中国市场上仍然扮演观望者的角色。业内人士表示, 目前在发展中国家,100个人中有98个都在使用有线连接。因此这个面向“最后一英里”的固定无线接入技术并不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而且有线技术现已发展得很成熟,WiMAX很难介入。

  破冰之旅

  虽然遭遇重重打击,但WiMAX却也渐渐迎来了它的转机。

  2007年5月1日,中国移动确认,经北京奥组委正式授权,将建设北京奥运会WiMAX无线接入网络。按照中国移动启动TD-SCDMA服务奥运的承诺,北京奥运会WiMAX的频率配置在TD-SCDMA的补充或扩展频段最为合理和适用。同时,也为将来全国部署WiMAX的频率分配所必须进行的重大战略调整,做了前期的预演。

  奥运“东风”使WiMAX实现了在中国的“破冰之旅”,这会是它的发展良机吗?对此,北电大中国区总裁吴振生认为:“WiMAX在各项无线网络发展技术中具有成为领导性地位的潜力,它将带给用户美妙的体验。WiMAX在2007年底到2008年会大量开花结果。”

  而美国市场调研公司SemicoResearch也大胆预测,到2010年,WiMAX的市场规模将会由2005年的2160万美元增长至33亿美元。市场研究公司In-Stat也预测,随着开放的频谱越来越多,更多的设备可用于互操作,并且随着CPE的价格下降,预计到2009年全世界WiMAX设备费用将上升到20亿美元。预计到2009年亚洲地区将有超过300万的WiMAX用户,构成世界上WiMAX市场的45%。

  但WiMAX要在中国市场赢得掌声,当务之急是搞好无线城市的建设。

  2007年9月17日,上海嘉定区信息化委员会确认,嘉定正在建设“中国大陆第一个无线城市”,采用Wi-Fi与WiMAX技术的无线视频监控系统试点已在新成路街道正式启动。据知情人士透露,我国北京、上海、天津、武汉、杭州、深圳已经确立无线城市计划,并在付诸实施,WiMAX网络建设已经在6大城市正式铺开。

  据悉,嘉定是上海“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3大新城市之一。嘉定利用WiMAX作为无线传输,该方案比光纤接入成本低、施工简便。

  无线视频监控只是“平安嘉定”建设蓝图中的一个应用试点,今后还将扩展智能交通、无线医疗等多方面的应用。举例说,通过无线网络及时、快速地掌握事故现场情况,迅速、准确地向事故发生地周围的人群通报情况,可以避免类似北京、上海拥堵的交通路况。

  按计划,嘉定无线城市初步建成后,届时电脑和智能手机等不再需要连接网线就可以实现联网;无线宽带信号也不仅仅局限在一个房间、一栋楼里,而是如手机信号那样,覆盖整个嘉定新城。

  除了6大城市,青岛等地也有WiMAX的小规模试点,我国5大基础运营商都在有意尝试WiMAX技术,以审慎评估其发展前景。

  上述无线城市的建设,将成为展示WiMAX技术最好的橱窗。假如充分表现出它的优越性,也许才真正能在中国市场上破冰前行。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