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抢位人物:TD成熟了,我也成熟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3日 15:16  《数字商业时代》杂志

  TD老兵回忆录

  3G产业链的形成或许是一个过于机械的概念,而在产业链形成的过程中加入进来的行业从业者以及他们的经历则是鲜活的

  只要是和3G沾边的从业者或许都能倒出一肚子“苦水”,而最后他们也总会得意的加上一句“熬出来了”

  采访=高明亮 张思 撰文=张思

  记者按照张代君名片上的地址前往采访,到了花园路1号,出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居民大院,随即记者拨通了张的电话,按照他的指示几经周折摸进了一条胡同,依次闪过眼帘的是:卖菜摊、九一小学、居民楼……

  正当记者准备再次拨通张代君的电话时,一幢独立的四层楼建筑出现在眼前:北京天科技(T3G)有限公司。

  “我们这里挺难找的。不过”,天的CTO张代君又打趣道:“这正像是搞技术的风格:隐蔽、踏实。”而就是这批搞技术的人在这幢隐蔽的建筑里,

自主研发了我国的3G手机芯片。

  在采访的短短一个多小时中,张代君接了四五个电话,其中有英文的也有中文的。他丝毫不掩饰得意之情,因为这些电话中某些是和国外订单有关的,自然,张代君也是“熬出头”中的一员。

  趟入TD “混水”

  收获强大团队和产业同路人

  在自己的“娘家”大唐电信,刚毕业的张代君从1994年开始负责研发SCDMA,1999年,张代君三十岁,他的事业和人生同时面临了一个转折—领导决定让他搭建队伍做TD-SCDMA(以下简称TD)芯片的研发。做标准当然还要有技术和产品支持,但当时的国内并没有在核心芯片领域有良好的积累,只能从零做起,几经思考,他决定加入TD行列,“客观来讲,早几年去美国的人经济上比我好,但缺少我这样承担大项目,尤其是国家级项目的机会,最多只是个工程师。在一个产业大环境下,大项目的挑战是不一样的,这是很难得的创新机会。”

  他受命组建的队伍就是今天的T3G,而当时这还并不是一家合资公司,只是大唐电信和飞利浦的一个联合实验室。

  而后TD产业化日渐明朗,正式成立合资公司,“取名为T3G是因为其中的3就代表3个合作伙伴,即大唐、飞利浦,三星。三家的目的是做3G,而且是基于TD的3G。”

  决定加入TD行列后,张代君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组建团队。

  “2002年建团队的时候总睡不着,醒了后一身虚汗,担心队伍到底能不能建起来,产品能不能做出来。因为资金投入很大,搞不好几千万就打水漂了,压力的确不小。”

  作为通信终端的心脏——芯片是很重要的,“没有它整个产业就起不来”。当时张代君从大唐带了50个人创建团队,而后他和他的团队以及TD产业都遇到了问题。

  “首先,如何在这个平台用好授权是很大的问题,因为当时人不够用。其次是产品做成前,如果搞砸了怎么办。还有就是我们运作了快4年,中间也缺过钱,如何保证士气,一旦关门怎么办?”

  而从TD产业来讲,在创新成为国家战略之前,张代君和他的伙伴们被视为“一群疯子”。“2002年的时候,做研发的在社会上根本不受待见,甚至连运营商也在骂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质疑的目光,问我们能做出来吗?做出来有什么用?”

  但面对那些“风凉话”和“冷水”张代君并没有耿耿于怀:“这也难免,因为我们没有现成的产品,国家想支持也会犹豫。我们完全是凭借一种信念在支持,就是要做中国的自主创新,做自己的技术。

  张代君和伙伴们的坚持获得了成功,2004年产品出来后,来自社会各界的看法突然改观了。

  “我们打通了很多first call,当时的心情真的很兴奋,很幸福,这是对我们搞技术研发的人最好的激励。”坐在记者面前的张代君,谈到此处还会双手握拳,脸上似乎还可以找到当时的激动表情。

  除了产品上的成功,T3G的团队也通过失败的锻炼和铸造,变得更有战斗力,抗压能力更强了。2006年在青岛的测试失败对那时的T3G来说是“当头一棒”,但是现在回望挫折张代君的语气显示出了一丝释然:“年轻可能要付出一些代价,要知道我们的不足;如果完全没有失败,人也是不完整的,不太现实的。”

  从最初组件队伍的彻夜难眠到收获这样一支团队,张代君与TD一同感受了不少喜怒哀乐。

  张代君将自己的T3G团队称为“打仗”的团队,而仅仅有这样一个团队是不够的,还要有很多外围团队的支持,比如母公司给予的包括注资和资源支持;政府的信任和强力支持等。

  TD产业链的建设包含着太多人为的因素,或许TD产业的贵人比其他任何一个产业都要多。对于这些“产业贵人”张代君毫不掩饰的表达了他的感激之情:实际上产业做到今天,或者说我个人走到今天,如果说没有这些贵人的帮助大概是做不成这些事情的。

  除了产业贵人,甚至连竞争对手也是张代君要感谢的人。

  “永远一个人走路是不行的。”谈到竞争对手时张代君感慨颇深:“做TD的这群人很辛苦也很孤单,当行业内只有一家在做TD时,我们仅仅是为了使命而工作,而且常常会想:这个东西做了到底有没有未来?但是当人有其他人进入,并且进入者越来越多时,就会觉得有了同路人,更有信心了。”

  与当时相比,今天竞争对手绝不仅仅是扮演当初那个陪同壮胆的路人角色了,竞争也越发激烈。但张代君认为这样的格局对TD和T3G都有好处:“TD很透明,我们是一个产业群体。一方面我们能感到竞争的压力;但另一方面通过竞争对手的状况我们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抗战八年

  我们和TD一起成熟

  随着2003年,国内的中兴和华为加盟,大唐和西门子摆脱了孤军奋战的局面;大唐与国际厂商TI以及飞利浦芯片展开合作,逐渐形成了国内产业群体的产业链的雏形。

  “这种不断推进的国际和国内的合作,使加入到TD阵营的厂家会越来越多,从过去的五家十家,到现在三四十家,整个产业越滚越大。”

  “目前T3G从产业链来讲整体运作还是非常成功的。”从当初“为了做技术而做技术”;到“合作商需要这个产品所以做”;再到被竞争格局所逼迫必须要做好产品;而现在的局面是客户越来越多。

  “我们有生意了,发现这不仅是一个使命,还是一个商业模式,我们有很好的客户,包括三星,摩托罗拉;还有国内的客户,包括像

德信无线,我们可以挣钱了!”说到这里张代君的语气更像是一个找到“宝藏”的孩子。

  TD的产业链正日趋成熟,而张代君和他的伙伴们也伴随着TD一同成长了。

  从1999年的年中开始T3G技术研发,“抗战八年”的张代君从TD中收获颇多,这其中有对事业而言的也有对人生而言的。

  “做TD的经历让我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敢于换思路。”在研发之初,由于资源不足张代君去向领导抱怨,但却被泼了一盆冷水:“只想着争取资源,如果资源永远到不了位你就做不成了?你能做成你应该做的事不是本事,能在很艰苦的情况下把事做成才是你的能耐。”

  张代君觉得很委屈,但事情还是得做下去。在整个团队的努力下,他们利用手中微弱的资源一点点地开展工作。

  这种“不要讲条件,只要把事做成”的思路成了张代君当时的唯一动力,而现在这种动力仍然在支持着他和T3G。

  当初那些跟随他而来的“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已经成为稳重、最可信赖的核心成员。T3G的核心团队已经同他们的CTO一样做了8年,团队的分量已经和当初大不相同了。经历了从技术的初搞到一代产品,再到二代产品的开发。

  “当时那些刚刚毕业一两年的年轻人,现在已经三十五六岁了,这是一支最好用的队伍,有创造力和激情并且很成熟。”张代君表示,这个团队考虑问题的成熟度不断提高,也得到了合作伙伴和客户的认可。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从前,觉得当时有些想法确实很幼稚,也难怪那时别人对我们泼冷水。”不过,他又补充道:“如果没有这些年轻人也许做不成这番事业,他们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而一些成熟的员工则会患得患失,会考虑福利待遇,物质利益。”

  不仅仅是T3G,整个TD产业除了一批长者以外,在一线工作的大多数是年轻人,TD培养了一批专业的技术人员和专家。“这是这个产业对我们的一个馈赠,这个产业能够锻炼和培养人。TD成熟了,搞TD的这批人也成熟了。”

  尽管张代君表示TD给他们提供一个舞台,并且他们有幸把它做成,但是未来还有很多未知数。TD已经经历了由技术到产品再到商业的初期,而商业后紧随而来的资本问题却令人担忧。目前的T3G从股权上看已经是一家外资公司,在TD成熟后大赢家会不会变成这些外资?

  一直埋首于技术研发和实现商业化的TD产业链条上的每个环节,似乎都是时候考虑这个问题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频道精选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