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信产业报记者 顾莹
1996年-2002年,是中国移动通信从孩提走向少年的一段最具成长意义的年代。这一阶段,在打破垄断的产业指导思想下,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为代表的中国移动通信进入了充分竞争、高速发展时期。
从1997年中国移动第1000万个移动电话客户在江苏诞生,到2001年用户数突破1亿,中国移动成为全球用户规模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而此时的中国联通GSM用户数与中国移动旗鼓相当,到2002年又创造出一年发展CDMA用户700万户的奇迹。
我们也无法忘怀: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相继在1997年和2000年在香港、纽约两地成功上市后,获得上百亿融资。借“融资”促“融制”,一个借助资本市场实施多元化资本运作的理念逐渐形成,我国移动通信与国际资本市场成功接轨。
此外,2000年TD-SCDMA被批准为ITU的正式标准后,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移动通信产业羽翼渐丰。
这些数字、事件真实地记录下来中国移动通信那段超常规、成倍数、跳跃式的成长历程,它让全世界的通信人为之侧目。
双雄争霸创造世界第一
人们似乎愿意这样描述这段历史:中国移动电话用不到10年时间所发展的用户数超过了固定电话110年的发展规模。
l996年邮电业全年完成业务总量1335亿元,全年新增电话用户1745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达到685万户,增长幅度达到88.8%。而到2002年年底,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到2亿户。这种发展速度创造了世界通信史上的奇迹。
而在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政府和强势企业的强力推动。1999年2月,刚刚组建一年的信息产业部开始对中国通信业格局大刀阔斧地重构。按照信息产业部规定,移动与固定电话分离的负债率不得超过13.5%,如此,固话移动分营造就了一个没有历史包袱,资产结构良好的中国移动。
以上海为例,固话移动分营时,上海移动不仅获得了40个亿的固定资产,还获取了一批最早的高端用户。轻装上阵的中国移动很快在市场上获得了绝对的优势。
而此时,为了增大国内电信市场的竞争强度,政府也开始加大对中国联通的扶持力度。1999年3月,国务院对联通领导班子做出调整。时任信息产业部副部长的杨贤足调任中国联通董事长兼总经理,综合规划司司长王建宙任常务副总经理。
此后,数项网络资源被划归联通。同年4月,信息产业部将北京、上海、广州、西安运行的长城CDMA移动试验网整体并入联通,并授予中国联通统一建设和经营我国的CDMA移动通信网络的权力。从中国电信剥离出的国信寻呼,5月也被整建制地划归联通所有。此外,政府还允许中国联通建立国际出入口局,开办国际电信业务;与中国移动GSM网开展网间漫游业务,以解决覆盖问题。
以1999年调整为契机,在一系列扶持政策的激励下,联通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在2000年的头7个月,中国联通的市场占有率就上升到了21.23%。而1999年,中国联通的市场占有率还仅有8.82%。
市场竞争的引入,盘活了整个中国移动通信市场。资费降低了,服务提升了,消费者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市场竞争带来的实惠,移动通信行业也由此进入了加速发展期。截止到2001年11月26日,中国移动第一亿个用户代表在北京产生,其用户数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用户规模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而中国联通的CDMA也通过不断扩容,形成具有相当竞争力的网络优势。
时至今日,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正在跨越5亿大关,GSM和CDMA网络容量和用户数均为全球冠军。曾经,移动电话在中国被认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如今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改制上市接轨国际
随着中国加入WTO,电信市场的逐步成熟以及“5+1”格局的确立,电信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电信运营企业再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开始凸现,资金的匮乏已经严重限制了电信运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填补日益扩大的资金缺口已成燃眉之急。
曾经,固定电话初装费、移动电话入网费所筹集的资金为我国电信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随着“两费”的取消,境内外上市融资,对中国电信运营商来说,是解决发展瓶颈的上佳选择。
1997年10月22日、23日,当时的广东移动通信和浙江移动通信资产分别注入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分别在内地纽约和香港挂牌上市。中国移动上市一次成功融资42亿美元,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移动通信持续发展所急需的大量资金问题。这精彩的一笔至今仍被老一辈通信人津津乐道。
原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在回忆中国移动两地上市时称,中国移动作为中国国有企业第一个在香港成功上市的红筹股,不仅解决了企业自身的资金需求,还为传统的国企引入了先进的管理模式,为2000年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的正式挂牌成立铺平了道路;更为重要的是,此事一举开启了中国国有企业在海外上市的先河,为以后其他中国国有企业海外上市积累了经验,摸索了道路。
2000年,中国联通也成功在纽约、香港两地上市,筹集资金56.5亿美元。两家移动运营商先后通过境内外上市获得150多亿美元融资额,相当于我国每年电信投资额的一半以上。
上市对中国的移动通信企业进一步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即使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和之后的全球电信业“冬天”,上市为中国通信市场打开的一扇窗户,也使得世界能够了解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发展“这边风景独好”的状况。
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通过上市获得与国际一流企业接轨企业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机会,深层次地影响了中国移动通信产业的“思维”模式。例如,中国移动借助国际资本市场严格的监管要求,引入了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形成一体化闭环管理体系,并逐步建立了符合国际资本市场要求和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诚信、透明、高效的公司治理结构。2006年8月10日,中国移动在纽约股市总市值达到1325.8亿美元,超过Vodafone成为全球电信业上市公司的市值冠军,成为全球电信资本市场的一只“领头羊”。
开拓自主创新之路
移动通信的高速发展无疑给我国的通信制造业提供了机遇。1998年11月,信息产业部召开国内移动通信系统设备厂商的用户协调会,目的是为促进国产移动通信系统设备的应用,为国内生产和自主研制开发的移动通信设备企业提供介绍产品的机会。
而在此之前,我国移动通信领域尚没有自己的数字蜂窝移动通信工业。原邮电部提出了三个层次的发展思路:第一个层次,在没有自己的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产品以前,先买别人的设备,建设自己的移动通信网络,但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层次;第二个层次,要组织生产国产的移动通信产品,与国外企业展开竞争,以振兴民族制造业;第三个层次要加强科研和自主开发。
几次协调会,共促成移动通信信道70多万个、移动通信交换机容量700多万户的合作,其中大唐、华为、金鹏等国内移动通信设备厂商自主开发的系统占有相当比例。特别是在TACS等模拟体制因技术落后,退出移动通信舞台后,我国以GSM系统为主体的现行移动通信技术结构已基本稳定,基本上完成了第一代系统向第二代系统的发展和过渡。
而在此时,第三代通信系统标准已初见端倪。我国拥有世界上最有潜力的移动通信市场,但却在第一、二代移动通信技术上失去了机遇,如何在未来第三代技术的应用和开发上有所作为成为当时移动通信发展的焦点问题。
2000年5月5日,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标准被ITU正式接纳为3G的三大主流标准之一,一股最清新的自主创新之风拂入我国的移动通信产业。随后几年中,政府更加重视TD-SCDMA的创新技术,组成了有力的产业联盟,并且在资金上给与了必要的支持。信息产业部在组织了室内测试和网络规模技术试验后,以中国移动为主导的TD-SCDMA大规模设备招标在今年开始了其商用进程。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自主创新一直是我国移动通信行业发展的主旋律。TD-SCDMA标准、多业务统一网络平台、MISC平台……一项项创新成果和举措推动了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带动了通信运营和制造企业的发展,中国在国际移动通信领域的话语权也日益增强。
如今,我们站在移动通信20年的路口回顾它那段风华正茂的少年时期,很多当时果断的技术、市场抉择,积淀的运营、服务经验都是成就今日辉煌最为关键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