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电信业》杂志:电信资费攻坚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1日 16:04  《中国电信业》杂志

  《中国电信业》杂志 周光斌

  最近几年,不论是电信主管部门,还是电信运营商,在改革资费方面动了不少脑筋,但还是不能得到用户的满意。

  资费攻坚正当时

  舆论呼声强

  刚刚过去的人大和政协两会,电信资费和收费方式成为许多代表关心的话题;刚刚过去的“3·15晚会”也和往年一样,电信服务又遭遇媒体重点“关照”,电信人年复一年品尝这种苦涩。要想走出苦涩,就必须对电信资费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攻坚。所谓资费攻坚,就是尽快解决民众呼声强烈的几大问题:降低月租费、降低长途通话费、取消移动漫游费、实现手机通信单向收费。

  反哺给社会

  电信服务是一项高科技的大众化服务,如今电话用户总数超过8.3亿,国内大多数人都在享受不同水平的电信服务。我国电信业之所以如此快速持续发展,得益于政府的财政、税收和外汇政策,得益于当年的高初装费政策,得益于各地政府的支持,得益于城乡老百姓的出工出力。正是有了这么好的发展环境,我国电信业才能持续快速增长。现在是电信企业回报社会、让利于民、还利于民的反哺期。电信资费与民生息息相关,值得企盼。

  下调有空间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移动漫游费、长途通话费仍然偏高,消费者当然有不少意见。目前,我国电信运营商的利润,尤其是移动运营商的利润在全球都是比较高的。以中国移动为例,3月21日公布的中国移动2006年业绩表明,全年收入为2953.6亿元,同比增长21.5%,净利润660亿元,同比增长23.3%,每股盈利3.32元。这种企业利润和业绩,不论与同行相比还是与其他行业比较,都是非常耀眼的,确实还有比较大的降价空间。

  增量又增收

  我国电话用户每年增加数以千万计,其中主要是移动用户。现在的问题是,用户增加了,业务量未必同步上升,甚至增量不增收。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资费问题。资费问题包括资费结构和资费水平两大块。一旦这两方面的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尤其资费水平降低了(但不低于成本),让支付不起长途话费和漫游费的数以亿计的低收入者顾虑不多地打电话,感受普遍服务的温暖,享受公共财政的阳光;让有支付能力的用户放开手脚打电话,激活他们的消费欲望。如此一来,企业的增量增收也可以解决了。

  不会再棘手

  在过去,电信主管部门之所以感到双改单成为一个棘手的敏感问题,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国内电信主管部门担心,一旦大陆移动通信收费双改单,可能给香港股市带来很大的冲击和负面影响,因为国内移动运营商都是香港股市场上的权重股。事实也是如此,2007年之前,大陆曾经至少有两次,即1998年和2000年准备改变收费模式,但一有风吹草动,香港股市的相关电信股就下跌,影响香港股市,香港股民反映强烈,甚至担惊受怕。鉴于此,虽然政府曾经试图双改单,最终不能不放弃。

  经过这许多年,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香港股民在资本市场上对大陆移动运营商的投资应该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而且大陆移动运营商在香港市场上的股票相当坚挺,尤其是中国移动(香港)。表1是2007年3月19日中国几大上市公司在香港股市上的表现比较。

  从表1中可以看出,以中国移动为首的大陆电信股在香港股市上表现强劲。所以说,现在双改单应该不会再产生以前那么强烈的反响,股民应该有这个承受心理。而且传说中国移动将回归国内A股,对资本市场来说,这是个利好的消息。

  契机在眼前

  3G是国内电信市场的热点和亮点。由于TD标准的试验正在一些城市铺开,终端开发也有了相当进展,加上我国已经向世人承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定使用3G技术和业务,所以2007年我国的3G牌照一定会水落石出。3G的采用,同样涉及收费方式。我们相信,3G不可能再执行过去的双向收费模式,3G的推出正好是国内2G实现双改单的良机。

  攻坚始于监管政策

  我国电信资费政策的变化虽然没有用户渴望的那么快,但也是小步快跑,并且有许多突破。

  重新认识资费管理,强调社会型监管

  在全球电信监管史上,首先是经济型监管,资费是经济型监管第一要务;随后是社会型监管,如网络与信息安全。现在正处于由经济型监管向偏重社会型监管转化,政府放松对企业定价的干预。随着市场的发展,电信资费管制逐步从政府定价向市场定价转变,从制订资费标准向严格审批程序转变,从行政管制向依法管制转变,从直接管制向间接管制转变,从微观管制向宏观管制转变,电信资费最终还是必须由合理的市场竞争来实现。

  在当今世界上,不论是电信发达和开放程度高国家,还是新兴国家,比如我国,对社会性监管越来越重视,这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趋势。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确保网络互联互通,普遍服务的普及与提升,保护通信隐私和信息安全是社会型监管的基本内容。在一定阶段,资费监管会比较严,但从长期看,资费监管将不是监管机构的主要任务。

  淡化政府角色,扩大企业定价权

  真正淡化政府的电信资费角色是从2005年开始的:2005年10月1日,根据408号文通知,调整部分电信业务资费管理方式,政府主管部门对国内长途电话通话费、国际长途电话及台港澳地区电话通话费、移动电话国内漫游通话费和固定电话本地网营业区间通话费实行资费上限管理。2007年1月,信息产业部表示,将研究向各类电信收费实施“不管下限、只管上限”的监管方案,这个资费监管方案实质上进一步敞开了监管大门。

  淡化政府的资费监管作用,必然扩大企业定价权。2005年,电信主管部门默认了运营商提出的资费套餐,后者将一些基础业务的定价权“套”了进来。因此可以说,资费套餐盘活了电信运营商资费定价权。

  严格执法,维护消费者权益

  国家、企业和消费者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市场中,消费者是上帝,保护消费者理所当然。消费者利益得到保护,消费者满意了,市场才有发展前景,企业才有利润。所以重点照顾了消费者利益,自然也就照顾了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也不成问题。我国电信主管部门对消费者的保护,在资费方面重在以下几点。

  第一,强调资费透明。为了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2006年信息产业部发布《关于规范移动信息服务业务资费和收费行为的通知》,要求电信运营企业对用户申请定制包月类信息服务,必须事先请求用户确认。针对部分电信企业推出的资费方案过多、过于复杂,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消费者分析、比较和选择,2007年3月1日,信息产业部要求:电信企业应减少资费方案的种类,资费方案应简化、通俗易懂,强调电信企业应严格明码标价,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严禁各类虚假宣传和价格欺诈行为。

  第二,尊重自主选择。针对资费套餐出现的强行定制、诱骗定制和乱收费等现象,2006年10月17日, 信息产业部发布《关于保障移动电话用户资费方案选择权的通知》。《通知》要求移动通信企业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用户的自主选择权,不得以任何方 式限定电信用户使用其指定的业务。在同一移动电话归属地内,运营商应保证本企业同一网络的原有用户在不改变号码情况下,可以自主选择所有资费方案。

  第三,打击违法者。2006年,政府执法部门严肃地查处了各类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包括对农村用户巧立名目多收费、擅自改变资费套餐提高收费标准以及擅自给用户开通网上支付功能造成用户损失等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在SP专项治理活动中各级电信监管部门共查处违规SP企业680家,对其分别进行通报批评、责令整改、行政罚款以及停业整顿的处罚,同时各个基础电信企业,共处理了侵犯用户权益的违约SP企业973家,对其分别做出停止收费、关闭业务、终止 合作等处理。

  攻坚仍须做好降价

  近年确实在降价

  总的来说,我国电信资费整体水平逐年下降。其中,移动公司的资费下降更明显:中国移动平均每分钟收入从2001年底0.6元左右下降到2006年6月底的0.2元左右,全面逼近固网,甚至在部分领域已经低于固网。2006年,全国电信资费整体比2005年下降约11.47%。另外,中国联通推出的商旅套餐使得长途费、漫游费也被变相取消。资费套餐事实上涉及到资费结构的调整。2007年3月16日,信息产业部高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说,近年电信资费结构不断调整,电信业务收入与电信业务总量之比下降了一半,电信改革发展给老百姓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实惠。

  降价还须更实在

  目前的资费套餐太过五花八门,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小灵通的各种资费套餐加起来将近30个套件,导致用户在选择时感到眼花缭乱和无所适从。消费者在要求单向收费的同时,更希望电信企业实实在在降价。对于资费套餐,普通用户希望的不是现在的“看不懂”、“算不清”、“智力游戏”,而是希望简简单单,一目了然。用户更担心被复杂的资费套餐“套”进去,而且这也是有事实依据的。不久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查处价格违法案件情况显示,2006年全国查处通信价格违法案件同比上升65.59%,成为新增价格违法案件最多的领域。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同时指出,“通信运营商提供套餐、短信、手机上网等服务存在一定价格欺诈行为”,这对我国运营商的各种套餐服务是一个警示。

  上限要适时调整

  不言而喻,政府提出上限监管,关键是这个上限要设的科学合理,否则就是虚晃一枪,因此上限也在考量政府的监管能力。目前相对本地资费而言,我国的长途通话费和漫游费较高,矛盾越来越突出,广大用户反映十分强烈。最近信息产业部公开表态,今年将“进一步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对国内漫游通话费上限实施评估”,“实现漫游资费明显下降”。

  攻坚直击双方收费

  在将近20年时间里,手机单向收费成为电信资费最敏感的一个话题,主管部门一直不敢碰。尤其最近几年,每年的人大会议上,都有代表呼吁解禁双向收费。从消费者方面考虑,谁消费、谁买单,主叫消费、主叫买单,移动用户单向收费符合我国人们的消费习惯。

  第一,政府态度变化。在移动收费方式上,2006~2007年政府态度发生重大变化。2006年12月中旬和2007年3月,信产部高管先后几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政府鼓励移动运营商实施手机单向收费的改革。政府的意图是,先确定政策大方向,然后由地方电信企业部门推行一些具体资费方案,最后由政府把各地的情况汇总制订新的政策,使资费政策就更加符合市场实际。最近主管电信的政府部门进一步提出,移动公司今后提出资费方案,不是单向收费者不予批准。实际上,手机资费要真正实现“双改单”,就要在政策上大动手术,调研、论证、听证等一系列程序相当复杂,耗时费日,所以官方表态鼓励企业推行单向收费,政府的积极态度可见一斑。

  第二,准单向已成事实。在过去的2006年,广州,上海和重庆移动资费通过套餐方式,不但大大降低了电信资费,而且是变相的单向收费。更加具有意义的是,2007年2月份,北京移动推出了针对全球通用户的单向收费套餐计划,实现了套餐形式下的单向收费。与此同时,北京联通也跑步跟上:2月14日,北京联通针对GSM和CDMA网络的后付费用户推出了单向收费政策;3月13日,北京联通旗下的“新势力”用户即可自助申请选择单向收费政策;3月14日,联通GSM网如意通“长市卡”也开始实行单向收费。总之,单向收费和准单向收费的方式已经在各地逐步实施,目前全国已经有接近1/2移动电话用户,使用的是单向或者准单向资费方案。在这些资费套餐中,在约定的时长内,被叫完全免费接听,亦即单向收费。看来,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单向收费还需要一段时间。

  第三,主管部门的承诺。在3月20日召开的电信产业政策通报会上,主管电信资费的信息产业部清算司官员表示,2007年将重点推进移动电话资费方式的改革,将会同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快推进移动电话双改单进程,引导企业实行单向收费,逐步限制双向收费,努力降低资费水平。我们希望双改单进程越快越好,时间越短越好,更希望2007年成为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手机单向收费元年。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