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份停战协议,却演变成为一场新战争的导火索,这多少有些出人意料,也多少具有些讽刺意味。当中国电信与中国网通签署“互不侵犯”协议的时候,猜到了开始,但一定没有猜到结局。
根据两大集团的约定,双方将停止在非主导区域发展新用户,具体目标是,双方在非主导区域的固定电话、宽带用户总数在2007年2月底的基础上将不再增加。
协议墨迹未干,战事荼靡。在杭州,网通赶在2月份突击发展的上千户固定电话突然很难打通电话了,据说是被杭州电信“掐”了。在四川,电信人士揭发说,网通2月份新增了8万用户,很多是突击发展的,有些甚至放的是空号。在广东,网通发布了措辞强烈的声明,指责竞争对手散布“广东网通将停止发展业务”、“网通将退出广东市场”的传言,借机抢挖用户……
各地的冲突不断升级,据说已闹到要信产部出面协调的地步。这个玩笑开大了!
自电信、网通分家之后,两大集团都曾雄心勃勃地在对方的领地拓展业务,“擦枪走火”的事也时有发生。如今,电信、网通冒着“垄断联盟”的指责,签订“互不侵犯”协议,其初衷正是在于消弭恶性竞争,结束不必要的消耗苦战。
遗憾的是,君子协议从来都不能真正阻止竞争。我们不应该怀疑电信、网通在集团层面的战略考虑与良苦用心,但这一努力的确有付之东流的危险。
“停战”协议所不能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每个地方公司都肩负着不轻的业绩重担和经营指标,他们要生存,要发展,要保住饭碗,谁肯坐以待毙?说到底,集团与地方公司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钻空子的事在哪儿都有。
俗话说,阎王打架,小鬼遭殃。电信运营商之间的非理性争斗,产生的最大副作用往往就是互联互通障碍,最终吃亏的还是用户。
在战事迷乱的地区,停火协议签了一次又一次,最终均成废纸,这样的事多了去了。商场如战场,企业之间同样如此。电信、网通仿佛找到了利益的共同点,达成了和解,但却没有从根本上化解双方所共同面临的困境。
我倒认为,电信、网通停战协议引发的风波,恰恰说明了电信业改革与重组的紧迫性。在移动电话对固定电话的替代效应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国内电信业的格局已经发生极大的改变,中国移动强者愈强,固话运营商苦寻出路。时移事易,平衡已经被打破,只有动用改革之手、重组之刀,才能形成新的结构平衡。
业界普遍的声音都认为,国内电信运营商应重组成三个实力基本相当的企业,同时发给全业务经营牌照,从而既避免重复建设又形成有效竞争。当然,设想是很美妙的,而操作的难度也很大。只是有一天,这个决心可能还是不得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