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重庆7000余市民仍在使用寻呼业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6日 09:14 重庆晚报

  中国联通申请停止经营其30省市的全网无线寻呼服务——尽管BP机已在我市销声匿迹多年,这则消息仍引起广泛关注。据重庆市通信管理局去年4季度报表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市还有7000余市民仍在使用寻呼业务。这个数据和1998年寻呼业鼎盛时期的50家寻呼台、150万寻呼用户相比,足以看出寻呼业的衰落。

  从1992年重庆市电信局无线分局建成第一家126寻呼台以来,15年时间里,重庆寻呼业经历了大起大落,寻呼机逐渐被手机取代。

  “嘀嘀嘀……”几声刺耳的响声后,最近的公用电话边立即有人拿起电话,“喂,哪个给我打传呼?”这样的画面对重庆人来说并不陌生。上世纪90年代中期,腰挂寻呼穿街过巷甚至半夜穿睡衣到处找公用电话的人满街都是,而寻呼机则是当时“成功人士”和“时尚青年”的必需装备。转眼间,走遍大街小巷都很难找到一个寻呼机了。

  “这是必然的,寻呼机只是一个过渡的通信设备。”市通管局李永如告诉记者,时任市电信行业协会寻呼专委会主任委员的他,见证了重庆寻呼业的整个兴衰。“当时手机太贵,一个‘砖头’都要卖3万余元。寻呼机几千元的价格开始让一些白领接受。”寻呼机由此畅销。

  1993年9月,第一家社会力量办的泰笛寻呼台成立后,寻呼台便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短短几年时间,重庆就发展了规模不一的50家寻呼台。1998年,寻呼业迎来了鼎盛时期,当时的寻呼用户总量达到150万户。此时,寻呼业进入成熟平稳的发展阶段。不少大型国有企业和机关单位也申请设立寻呼台作为内部使用,道航局、公安局、气象局等单位均有了自己的专用寻呼台。

  好景不长。2000年开始,寻呼业走起了下坡路。2000年以前,寻呼服务费一般是中文机60元/月,数字机30元/月。2002年时,服务费降了50%,后来甚至降为2元/月。

  市通管局1999年四季度报表显示,当时寻呼用户紧缩至82万人,寻呼台也降至43个。“那仅仅是个开始。后来用户一季度就减几万人,寻呼台也相互杀价。”李永如称,此后一两年内,规模较小的寻呼台倒闭,龙驹寻呼台第一个悄悄关门,害得很大一批用户一夜之间接收不到消息。有的寻呼台合并或兼并,有的寻呼台则把设备和用户都卖了。

  2003年底,96898、96981、191、128四个台号停止使用,随后数十家寻呼台纷纷关闭或贱卖。2005年,蓝盾、联通、中铁等仅剩的寻呼大佬们也开始申请退市。

  BP新闻

  继几年前申请191/192无线寻呼网络服务后,

中国联通日前再次申请停止其他频段的寻呼业务。信产部公示称,已接到中国联通申请,在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停止198/199、126/127、128/129无线寻呼服务。3月22日公示期结束前,如无用户反映,信产部将批准其申请。

  此次联通申请的是其余所有频段的寻呼业务,这意味着中国联通将全面停止寻呼业务,并已完成在网用户的清理和转网等善后处理工作。

  BP调查

  寻呼机躺在仓库作“纪念”

  昨日,记者来到通信门面集中地——高新区歇台子。当问及是否还有寻呼机销售时,销售人员一笑了之:“早就不卖了,现在哪个还用寻呼嘛?”

  通信门面打出的“手机专营”等字样,让想买寻呼机的人望而却步。终于,在科有通信门市,记者得到了肯定的回答:“我们仓库里有寻呼机,但没有寻呼台了,要请示经理后才能卖。”

  科有通信包经理介绍,那几十台寻呼机是几年前卖剩的,放在仓库里留做纪念。他回忆,寻呼机火爆的那几年,对销售商而言,天天都是春天。1996年至1998年那三年里,每天都有五、六十个市民买寻呼机,最多的时候一天卖出100余个。销售人员每天忙得晕头转向,畅销款还只在几个门面内互调。

  BP生活

  从前呼遍全城 如今单位专用

  昨日下午2:30分。

  “嘀嘀嘀……”腰间的BP机叫了,39岁的邓明放下打扫了一半的客房,跑到走廊的电话边:“227复机。”

  总台呼他,16楼一房间需要马上清扫。

  邓明是扬子江酒店客房部职工。1998年开始,传呼便与他的生活结下不解之缘。

  邓明的第一个BP机是花800多元买的,他带机入了蓝盾台。“信号很好,除了主城,在多数区县也能收到。”

  这台BP机用了四、五年。2002年,看到市内传呼台陆续关停并转,感觉寻呼“大势已去”的邓明索性弃用。

  不过,弃用的只是自己的私人BP机。上班时间,邓明仍需要挂上单位统一配发的,名片大小的中文传呼。

  这是酒店的内部传呼系统,呼叫范围限于酒店两幢楼之间。用户是客房、电脑、工程部门的近50名员工,邓明的呼号是“227”。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邓明单位前后使用过4套内部传呼系统。目前这套是前年启用的。在扬子江酒店传呼系统负责人宋琪眼里,它“很经济”,除了传呼机和万余元的初装费,无论呼叫、复机,用的都是内部电话,不额外产生费用。

  邓明他们现在用的BP机每台价格百余元。因为当时BP机已在重庆销声匿迹,这批机子还是专门从上海厂家订购的。这个价钱在邓明看来很便宜,但在宋琪看来还是有些遗憾。因为到了后来,一台不错的机子只需要几十元。

  虽然在技术保障、配件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由于信号稳定、使用成本低,这样的内部传呼系统至今仍在扬子江、希尔顿等酒店使用。在价廉物美的替代品出现以前,它们暂时没有“out”的可能。

  联通即将关闭寻呼业务的消息让邓明的BP机火了一把。昨天午饭时,一名新来不久的酒店管理层美女听说本单位还有人用传呼,专门找邓明要BP机看。“你算是重庆最后的BP机用户了,”她告诉邓明,他不经意间赶了回时髦。

  BP回忆

  第一代寻呼用户:当时它叫“皮皮机”

  本报记者易行是重庆第一批BP机用户。

  使用BP机的具体时间,易行记不清了。“大约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时,易行到电信部门采访,一位工程师捧出个烟盒大小的茶色“盒子”:“这是种神奇的通讯工具,带上它,任何时候别人都能找到你。”

  工程师介绍,“神奇的通讯工具”是日本松下公司送给重庆市政府的,有100台,政府交给了电信部门。

  “那时别说BP机,就连电话,也只是每个部门一台,”易行说,喜欢尝试新事物的他当场“操练”,并带回一个试用。

  半个月后,尝到甜头的易行带着朋友,一口气买了4台。当时,每台的价钱是550元。

  这台BP机让易行很是风光了一阵,见人就拿出献宝。易行的朋友因此给这机子取了外号——“皮皮机”,即冒皮皮的意思。

  大约两年后,单位为所有员工统一配备BP机,易行换了台体积稍小的,这以后又是中文机……前前后后,易行总共消费了4个BP机。

  第一代至今完好保存在家。“它已成为一段历史,一种生活方式的见证,”易行称。

  第一代寻呼小姐:那段经历让我自豪

  陶杏梅,65岁,重庆最早的传呼员之一。

  1987年,在电信部门上班的陶杏梅因工作调整进入981寻呼台,成为重庆最早的四个寻呼小姐之一。

  “刚开始业务量不大,4个人完全能应付过来,”陶回忆,重庆首批传呼用户多分布在新闻、公安等行业。她经手的第一个传呼是通知一个新闻记者到南山开会。次日,记者文章见报,她为此自豪不已,就像自己写的文章一样。

  感受最多的是温情。每当替细心的母亲给儿女送去一句“天冷了,别忘加衣……”、帮恋爱中的男孩向女友送去一句“我错了,请原谅”时,她们都会觉得温馨。

  那时,陶杏梅同事的最大烦恼,就是几乎每天都要遇上几个骚扰电话。小姐妹们有的被气哭、有的想辞职,时间一长,大家都习惯了,哪天没接到几个这样的电话反觉不正常。

  后来业务量大了,买传呼机的人如雨后春笋,寻呼台成了一个热闹的地方,敲击电脑键盘的声音与传呼小姐连接客户的提示语此起彼落。

  传呼机的需求大了,陶杏梅转行做了销售,但寻呼台情结一天都没淡忘。“那段经历让我感到自豪!”已退休10年的陶杏梅说,这些年,她亲眼见证了重庆寻呼业由盛及衰的过程。随着手机的兴起,寻呼台业务直线下滑,短短几年,寻呼小姐的人数也锐减,由几十人变成十几人,再变成几个人。她和她的同事心头很不是滋味。

  BP现状

  最后的寻呼台:搭着

股票做业务

  在重庆通信管理局人士口中,“金马”虽不是专业寻呼台,却是重庆目前唯一一家仍保留寻呼功能的。

  “老板,还有股票机吗?”昨日下午2时,金马通信有限公司来了一名客人,将该公司用作展示的股票机买走了。这位先生称:“传呼机退役了,这东西还可当传呼用。”

  金马通信有限公司负责人孙文一介绍,目前拥有股票机的客户约2万户,每天至少有60户兼做传呼用,多是家人或亲戚呼机主。“除了股票机本身传递的金融信息、股票信息外,客户的传呼我们照样要转,一点不敢怠慢。”据介绍,上世纪90年代,主城拥有海华、

邮政、星光、金马等多家信息台。到2004年,除金马因传播金融信息而站住脚外,其他都纷纷停台。

  在这里,记者还发现了两台卫星接受器。据悉,如今所有信息均得通过上海证券公司转送。 

  记者 丁春兰 杨登权 路易

  相关报道:

  联通申请停止寻呼业务 十余天后寻呼业消失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56,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