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深圳新中桥通信杨惠元:重挫之后仍敢为人先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4日 07:58 第一财经日报
肖远 再度在中国通讯行业出手的杨惠元,仍然保持着异常低调的风格,她在2003年所创立的深圳新中桥通信(下称“新中桥”)在通讯行业外,也鲜为人知。 三年多的时间里,杨惠元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最近一次露面是在宁波屹东在深圳举行的手机行业聚会。 虽然已经近70岁,虽然自己曾经在通讯行业遭受过重大挫折,但她依然对通讯行业情有独钟,保持异常的行业敏锐力和敢打敢拼的做事风格。 “我先做一批WIFI手机试试。”杨惠元决定尝试一下WIFI(Wireless Fidelity,是一种无线传输internet数据的标准)新兴市场,尽管网络电话现今还游走在政策边缘。 或许在杨惠元心中,只有敢为人先,才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通讯市场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一个人跑市场 遭受过挫折的杨惠元对自己的过去已经不愿再提及。《第一财经日报》在网络上搜索到的资料仅显示,杨惠元创办的厦门中桥设备有限公司(下称“厦门中桥”)成立于1992年4月,杨惠元最后一次在媒体公开亮相也是2000年年底的事情。当时厦门中桥与美国科胜讯系统公司签订GSM手机技术合作协议,厦门中桥准备通过两三年发展,形成100万部、200万部乃至300万部中桥手机生产能力,使中桥公司真正自立于移动通讯的强手之林。 厦门中桥作为中国第一批从事寻呼机的国内企业,凭借着自主研发的寻呼机占领了国内市场,让“夕阳产业”成为“朝阳产业”。是年,厦门中桥寻呼机产、销量突破300万部,与波导等厂家并列中国寻呼机市场前三强。 “整个市场都是我一个人跑出来的。除了新疆和西藏外,我基本上都去了。”杨惠元说。 不过,寻呼机市场的利润空间也迅速从当初的200元暴利滑落到谷底,嗅觉敏锐的杨惠元在1999年中就拿到了堪称稀罕的GSM手机牌照,与厦华、夏新并称厦门手机“三剑客”。2001年,杨惠元因为企业经济问题而出走,循隐江湖。 2003年8月,不甘寂寞的杨惠元率领当年厦门中桥旧部在深圳龙岗区横岗“复出”,通过香港中桥投资成立了新中桥。 “原本也想注册中桥这名称,但被人注册了,只好叫新中桥。”时隔两年,杨惠元对自己打拼出来的厦门中桥还是有一种难舍的情结。 凭借多年在电子通讯产品制造业经验,杨惠元知道没有研发和扎实的产品质量,是很难再次从通讯行业崛起的。因此新中桥从成立之日起,就立足于高起点,不仅在深圳横岗设立了先进的生产线,还在横岗和深圳南山设立了两个研发公司。 新中桥于2007年1月获得中国固网和无线终端联盟组织颁发的《2006年底小灵通终端生产销售进步奖》。 “为他人做嫁衣”的风险 杨惠元过去的一位员工告诉记者,杨惠元复出之际,很多人劝她再做手机,但因过往的心酸而屡屡推迟。直到2005年,新中桥才开始涉足手机研发和手机生产。 远离手机行业两年,杨惠元的出手还是让手机业同行刮目相看。2005年11月新中桥推出当时最流行的滑盖手机,并与金立和后来成立的深爱结成合作伙伴。2006年,新中桥为他人代工了近百万部手机,一跃成为深圳地区手机代工(ODM)企业的新星。 做手机研发和手机代工,必须有超强的市场直觉。“为他人做嫁衣”的市场风险远比自己运作品牌大得多,利润空间也因此而缩水。之前,跟合作伙伴谈定的代工合同,往往会因为市场的变化而成为泡影。 在杨惠元心中,觉得自己还行,还可以运作品牌,差的仅仅是销售体系。尽管当年与厦门中桥一起拿到手机牌照的科健、南方高科、熊猫手机已经惨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我们已经具备拿手机牌照的条件,正在申请手机牌照和招聘手机渠道营销人才。”杨惠元分析道, “手机渠道和售后很难管理,很多企业都在这个环节失败了。” 按照杨惠元的打算,新中桥拿到手机牌照后,将推出自有品牌的手机,一方面通过香港中桥出击海外市场,另一方面逐步尝试通过自己的品牌做国内市场,进而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同,两年内实现上市。 “深圳市宝龙工业城的新中桥工业园已经建成,正在装修,今年5月将正式入驻。”杨惠元说,今年底,新中桥将成为国内重要的通讯、数码产品开发生产与出口的加工基地。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