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电信业这一年来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但繁荣之中也有隐患。业内专家对行业的失衡问题表现出极大的担忧
-本报记者 邱桂奇
2006年即将过去,回顾电信业的发展,“转型”成为电信业发展的主题词。面对即将到来的3G时代、面对全新的用户需求,运营商、内容商、终端商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踏上了转型之路,这带来了电信业的持续发展。但尽管电信业这一年来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繁荣之中也有隐患。业内专家对行业的失衡问题表现出极大的担忧。
2006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2006年是通信业硕果累累的一年。从业绩增长上看,据信息产业部最新统计显示,今年前11个月,我国通信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据信息产业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份,全国通信业务收入完成6487.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5%,而电信业务收入5906.1亿元,增长11.5%。通信业务总量的增长率约为通信业务收入增长率的2.2倍。在全球电信业增长乏力的形势下,中国通信业持续稳步的增长态势体现了中国通信业的旺盛活力和政府业务发展政策的积极稳健。
从用户增长看,目前,中国电话用户数达到8.2亿,居世界第一,其中固定电话3.7亿部,是2001年的2倍;移动电话4.5亿部,是2001年的3倍;互联网用户突破1.2亿,是2001年的4倍;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额达到5200亿美元,是2001年的近5倍。
从业务发展上看,电信运营商发挥产业链的龙头作用,整合内容提供商、终端厂商、软件开发商、设备制造商等产业链各个环节,为用户开发出真正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备战即将到来的3G时代。
此外,从增值业务上看,固网短信、网络游戏、宽带接入、手机浏览、下载图片和铃声、手机音乐等,正逐渐被用户所青睐。同时,运营商还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通过收购海外运营商股权、竞拍运营牌照等方式积极“走出去”。
可以说,中国通信业今天的高速发展不是靠“碰运气”碰出来的,而是通过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踏踏实实的积累与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取得的。
谁在支撑电信业的高增长?
在电信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时,细心的人会发现,电信业的高增长不是各大运营商的高增长,而是由一家运营商在支撑着整个电信业的繁荣。
从今年运营商前三季则报披露的经营收入、纯利润、用户数等重要指标看:中移动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愈加巩固。前三季度,中国电信的经营收入仅增长了4.5%,而网通的增长更是只有2.03%,反观中国移动前三季度的纯利润远远超过其他三家运营商的纯利润总和。
此外,中移动的用户增长情况也是四家运营商中最好的。以我国两家移动运营商为例,中国移动的用户增长速度是竞争对手中国联通的3倍。在今年11月期间,中国移动新增用户436万人,而中国联通只增加了156万。中国移动现在已经占据65%的中国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服务运营商。从纯利润上来说,中移动纯利润更是超过中国电信、联通和网通三家盈利之和。倘若长此以往,中国电信行业重回寡头时代只是时间问题。
因此,正如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奚国华在出席19日的中国电信集团年度工作会议时所说的那样,目前中国电信市场面临严重的市场竞争失衡问题。例如,今年电信运营业新增业务收入和利润中,中国移动高达70%—80%以上。
亟需解决电信业深层次问题
回顾2006年,失衡问题一直伴随着电信业的发展。
一方面,虽然我国电信业改革打破了垄断、引入了竞争,形成每种业务均有两家以上竞争者的全方位竞争格局,但从整体来看,我国电信业经过对原有垄断经营企业拆分后仍然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格局。
业务层次上的垄断并没有打破,电信市场公平、有效、有序竞争尚未实现,尤其是各通信企业实力失衡,更是导致无序竞争加剧。这样一种竞争格局对电信企业增强“内功”是百害无一利的,无序竞争和无效竞争的愈演愈烈使电信市场与有效竞争局面渐行渐远。
另一方面,缺乏公平、公正、有序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其一,我国的电信法制体系不完善,使得电信企业的竞争发展无法做到有法可依;其二,电信业宏观管理力度不到位,管理手段单一,监管方式陈旧,总体上没有营造出良好的产业发展和竞争环境,因而在企业间很难搭建相互协调、相互理解、理性竞争、有效沟通、有序发展的平台;其三,对主导运营商的非对称管制软化,没有主动约束市场上真正的主导电信运营商的竞争行为,杜绝其不正当竞争,从而阻碍了有效市场竞争格局的形成。
解决目前电信业市场失衡的问题,需要决策者尽快拿出决心和勇气。
时间拖得越久,越让中国电信业的失衡局面继续恶化,真要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再调整只怕要付出成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