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 曹冲
从2004年开始,我国卫星导航应用服务市场持续升温,在车辆监控市场稳步发展的同时,卫星导航仪市场出现了戏剧性的转变,逐步成为卫星导航应用服务产业的主流市场,尤其是汽车前装市场急剧上扬以及卫星导航仪概念的普及,有力地拉动了产业链的整体性形成和发展。2006年的产业盘点和2007年发展态势,有其鲜明特点,也会影响到今后若干年,对此我们不妨作一点剖析。
三大发展趋势值得关注
卫星导航仪市场呈现值得注意的三大概念引领的发展趋势:一是网络导航概念风起云涌,改变了传统的汽车自主导航概念,使卫星导航与无线双向通信的融合、车辆监控与导航的融合、应用与服务的融合成为现实;二是汽车导航仪概念的扩大化,汽车导航与监控为主体和亮点,将通信、视听、上网、信息服务和远程诊断等集于一身,形成真正的车辆信息系统,前装市场的崛起是明证;三是卫星导航仪普适化概念,使导航仪以汽车为载体向个人为载体转变,融入到PDA和移动电话手机中,成为个人导航设备(PND),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成为便携式汽车和个人两用型一体化信息终端。
2005年是国际GNSS应用产业蓬勃增长的一年,也是以上三大发展趋势的明显佐证。这一年的GPS接收机的产量首次突破1亿台,达到1.013亿台,年增长率为53%,预计2006年会达到1.432亿台,年增长率为41%。这种高速发展势头主要是GPS与PDA和智能手机相结合的缘故,可见便携式手持机和个人消费应用市场明显在启动,并在短期内发力,将逐步成为GNSS主要应用领域。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带有gpsOne功能的CDMA手机累积存世量在2005年底已超过1.6亿台,3年间,其年销量从百万、千万,到万万连跳3个台阶。此外,2006年-2007年间,美国、欧洲和日本正式实施一项强制性法令,要求市场上销售的所有手机必须带有位置报告功能,且要保证有足够的定位精度。这无疑会在今后的3年-5年内带动具有卫星导航功能的定位手机市场的大幅度地快速攀升,迎来卫星导航应用服务产业的黄金季节。
今年市场喜忧参半
对于国际上的三大发展趋势来势之猛和2005年国际市场出现的强劲发展势头,确实令业界人士普遍感到惊异,颇为突然。同样感到突然和惊异的是国内的市场发展,2005年国内汽车导航仪的前装市场突然兴起,数量接近8万台,惊异的不仅仅是前装市场真的起来了,更多的惊异是其数量竟然达到如此之多,把后装市场远远地抛在后面,实在令人难以置信。这种突然和惊异的感觉还包含着另外一层的意思,即我们的产业界对市场发展整体上准备远远不足,值得警觉。事实上,进入前装汽车导航仪市场的主要软硬件均来自日本的知名品牌,只有电子地图是国产的,因为这是外商无法逾越的一道坎。而恰恰由于电子地图在政策上的初步放宽,在门上打开了一道缝。有关部门批准了四维图新、高德软件、灵图软件和瑞图万方等9家公司可以从事电子地图的制造和销售与服务,中国卫星导航仪市场才出现了生机,这说明政策的开放何等地重要。中国的企业和市场是那么的可爱,“你给我一缕春风,我便还你满园春色”,多么了不起!值得深思。
2006年的中国卫星导航仪市场应该是喜忧参半。忧的是前装市场汽车导航仪主机和软件仍是国外品牌占垄断地位,而这种局面的改变可能会尚待时日。喜的是整个前装市场的汽车导航仪市场有大幅度提升,达到20多万台套,且我国企业已堂而皇之地进入汽车前装市场,虽然还只是在国产品牌汽车上。所谓进入当然不是指试装,而是正式订货,批量安装,所谓批量是指成千上万台,像菱科电子等厂家便是中国汽车前装市场的吃螃蟹者。更为可喜的是在便携式导航仪市场急剧兴起,今年达到30万台套-40万台套,而车辆监控终端在2006年在稳步前进,年新增装车量可能会有50万台套-60万台套。喜上加喜的是,伴随着中国移动和联通推动的智能手机位置服务(包括利用GPS或蓝牙或基站定位),使网络导航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市场效应。
在未来的3年-5年内,特别是今后的一两年内,我国卫星导航应用服务产业在蓄势待发的基础上会有不俗的表现,每年的车载终端的销量至少会有50%以上的增长量,便携式和手持式终端会以翻一番至两番的速度增长。以2007年为例,汽车导航仪的前装市场量有望冲击35万台套,后装市场则只有5万台套-6万台套的量,更多的车辆终端则是GPS监控行驶记录仪,年产销量可达80万套左右。便携式和手持终端(包括定位手机)年销量则会越过100万套的门槛,中国的个人导航产业的元年可能会伴着2008年奥运会一同来到,掀起大众化的手机导航热。
未来发展需快马加鞭
我国的卫星导航仪产业,严格地说,应该是以前装市场的兴起才算进入产业期,而个人导航产业元年的到来会真正步入产业化发展时期。相对于汽车导航仪而言,便携个人导航仪的技术门槛要低一些,更为重要的是价格,中国人对此尤为敏感,恰恰在这方面市场已经作好了准备和铺垫,2005年一年间便出现了30万台-40万台的市场空间,着实令人咋舌,而且2500元左右的个人导航仪已经探头探脑地涉足市场,这确实是一种了不起的进步。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个人卫星导航仪市场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在很大程度上是价格,使人高兴的是东风业已徐徐刮起。有几个数据值得研究:其一是2006年国际汽车市场生产量,美国为1400万辆,欧洲750万辆,中国700万辆,日本400万辆;而汽车导航仪的装车数量,美国为750万台左右,欧洲约为360万台,中国前后装加在一起仅有40万台,而日本则接近400万台。从汽车导航仪装车比例来看,中国的汽车导航仪市场发展急需快马加鞭,必须采取强有力的对策方可应对客观的紧迫形势。其二是2005年我国的汽车社会总持有量已经超过2500辆,随着前装市场掀起的波涛,后装市场会很快出现涌浪,由于它的基数大,其市场也是一块大蛋糕。其三是2006年中国的移动电话总用户数量会超过4.5亿户,一旦定位手机这片处女地市场正式启动,其势不可阻挡。国际上几家大的手机厂商(如诺基亚、西门子等)和GPS接收机IC芯片制造商(包括SiRF),对中国的定位手机市场业已盯了好几年,意欲何为?实际上是在琢磨如何下嘴。
针对4个市场采取不同对策
首先要对今后若干年发展趋势要有个分析和评估,不要老感到突然和惊异,估计今后3年-5年间中国的卫星导航应用服务市场会有好几次高潮出现。继卫星导航仪风云变幻之后,定位手机市场会掀起又一波,移动位置服务和安全应用以及室内外无缝定位,还会掀起一波又一波。
在前装市场、后装市场、便携式市场和定位手机市场这4个方面,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对策与举措,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前装和定位手机市场以及后装和便携式市场。前一类由于有一定的技术门槛和制造难度,我国必须采取更为积极的应对措施,实现国内外合作的方式迅速切入主流市场,掌握主动权,尤其是定位手机市场我国有手机生产制造的功底和掌握在手中的通信网络与服务资源,可以有更多的操作余地,关键是要加强通信界和导航界、运营商和服务商的沟通与联合,千万不要自己乱了阵脚;后一类主要是做好系统集成和资源整合工作,也需要多方面和上下游联合,重点是解决好规范化和规模化运作的问题,要实施明星企业和名牌产品战略,把企业自身发展和产业发展统一协调起来,把整个产业做实做好做大做强。
在卫星导航应用服务产业发展到目前的节骨眼上,国家政府部门对行业的组织管理和宏观调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搞好整体规划,落实支持政策,明确行业法规,推动产业发展。为此,卫星导航企业界应积极动员起来,首先是有实力有抱负有基础的公司要尽快形成产业联盟,保护自己,服务行业,助力国家,发展产业。
中国的卫星导航仪产业还有一个值得开拓的市场,那就是庞大的国际市场,当然不是只停留在国际加工厂的地步,要真正拿出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家门口、自己的国内市场牢牢地抓住,做好产业,实现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