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论坛:ZTE中兴首席架构师朱为勇谈IMS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5日 14:55 新浪科技 | ||||||||||
![]() ZTE中兴通讯首席架构师朱为勇。(图片来源:通信产业报)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 通信产业报专题部主任王涛与朱为勇合影。(图片来源:通信产业报)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12月4日-8日,新浪科技与《通信产业报》独家合作,在世界电信展现场举办“圆桌论坛”,“圆桌论坛”是去年北京通信展期间《通信产业报》与新浪科技合作推出的主题性访谈栏目,访谈将根据不同主题邀请企业高管对话。 访谈时间:12月4日下午
访谈嘉宾:ZTE中兴通讯首席架构师 朱为勇 主持人:通信产业报专题部主任 王涛 以下为实录: 主持人:欢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市场运营体系IMS产品经营团队首席架构师朱为勇先生作客我们通信产业总裁在线圆桌论坛。今天我在现场参观了一些厂商的展台,其中NEC提出来,我要个性化一点,我们在业务平台,IMS大架构下是不是每个厂商提供的业务不太相同? 朱为勇:这个问题也是一直困扰我们市场研发的问题。因为不仅仅是供应商,运营商本身大部分他们看到IMS是整体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今年的简单IMS的技术,他们看到的是一个综合层面。对于核心网这一块来说他们所希望看到的是一个符合通用国际标准的统一的控制网络。所以在构建自己的IMS网的时候,他能够基于一个比较标准的核心控制体系,在这个控制体系之上构建自己的业务体系。所以这一点来说IMS的概念已经扩大了。 主持人:因为IMS在我个人的理解当中,我们的计划可能是要更多简化一些,但是往往到运营商那里,要考虑的很多的东西,包括它的安全性,是不是说我们在实际解决方案的时候会不会把原来的IMS的概念非常复杂化才能满足运营商的要求? 朱为勇:不是这样的,实际上这个是一个电信运营中需要考虑的全面性的问题,从业务的运营、到计费的管理、用户数据的管理方面、QOS的管理很多方面的综合。3GPP的标准体系对此有比较完整的定义,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要把这个体系简化以真正应用到网络运营当中,纯粹的互联网IP是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标准。而电信运营需要一个标准完善的运营能力。这个能力只有IMS具有。 主持人:现在的IMS应用方面可能会采用什么样的标准版本? 朱为勇:我们第一代版本是在05年的时候推动的。主要是基于3GPP R5的体系,以验证IMS技术的可实现性。而后在2006年初的时候推出主体基于3GPP R6的IMS商用解决方案,并融合了R7的一些特性。在后期的商用版本的应用应该主要基于R6、R7的标准之后,更加倾向于R7。 主持人:现在看到移动的标准组织和固网的标准组织的都在推进IMS的标准,这两个的标准可能会有一些差异,这样的话,我们想把IMS作为一个统一的网,但是这个还是实现不了这个愿望? 朱为勇:因为现在标准组织联合办公的情况越来越多,从整体上讲,3GPP在IMS的定义上相对比较完善一点。各个标准组织在对IMS核心网络的标准定义有所需求的时候,都会去和3GPP进行协商和沟通。由3GPP在IMS标准定义上形成归一。目前3GPP组织和TISPAN组织在商讨合一的可能。 主持人:合一在哪里? 朱为勇:这个就不能够确定了。但是可以肯定最后一定是一个统一的IMS标准了。对于3GPP2来说,也是大量采用3GPP的IMS定义应用,有一些特定的需求他们作了一些修改。而这样修改对于整个IMS核心网体系来说都不是关键性的,所以我们可以做到在关键的网元功能上可以同时兼容3GPP,同时也可以兼容3GPP2。 主持人:现在IMS标准方面在QOS,安全方面还有一些不完善的方面? 朱为勇:对,这个IETF在QOS方面作了很多的研究,很多机制正在运用中,实际上每一个运营商都在考虑不同的QOS需求。所以他们采用的解决的方案也是不一样的。这主要看运营商的业务在什么样的层面需要考虑QOS。因为QOS技术的实施是要有成本的。对于一些运营商的网络来说,如果它的IP网络资源很丰富的话,可以采用轻载的方式来实现QOS。如果网络资源不丰富的话,可以考虑采用一些轻量级的技术。例如,DiffServ 如果运营商把这个QOS战略看定位很高的话,可以考虑在核心网层面采用轻载的技术。在城域网方面采用MPLS技术。而在不同的接入网考虑技术的差异实现不同的QOS技术。所以在这个里面没有完全的一体化的技术。 主持人:现在包括实验网和正式商业的网络IMS的,现在厂商提供QOS的解决方案和产品的方案它的成熟度能达到电信级的要求吗? 朱为勇:很可惜,现在还不能达到。 主持人:现在我的印象中实用网和商用网有180多个实验网,是不是基本上是属于前期测试阶段?离真正的IMS概念有多远? 朱为勇:这个是一个概念的问题,因为很多情况下这些应用都是用其他的技术,然后贴上IMS的标签。这个里面需要一个比较清晰的技术的眼睛来看待它。我们中兴在2006年10月份的时候我们参加了一个MSF论坛组织的IMS的测试,通过测试发现业界能够完整意义上提供符合3GPP标准IMS解决方案的不多。在这次测试中我们中兴公司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完全符合这个标准的中国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主持人:当前限制IMS应用的主要瓶颈在哪里? 朱为勇:IMS的解决方案是端到端的解决方案,这个要涉及到业务平台、核心网和终端这一块,目前限制IMS大规模部署主要的瓶颈是终端。终端这一块很难满足运营商商用化的需求。 主持人:现在咱们国家移动运营商对IMS和固网络运营商对IMS都有什么态度? 朱为勇:这个出发点他们是不一样的,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铁通等,目前在中国移动对IMS的态度非常积极。中国电信是紧跟其次,中国联通由于它的网络的特殊性,所以他对IMS的技术更看重的是网络融合。通过我们跟中国移动的接触来看,中国移动更加倾向IMS体系能带来新业务的应用。而中国电信由于有一个软交换网络同样是基于IP的。所以对IMS网络的应用需要决策怎么一个策略定位?那么中国电信认可IMS技术是能够一个能够带来增值业务的开放性的技术。这种情况下对于中国电信所关心的,尤其是在前期,在IMS网络上提供什么样的业务服务。 主持人:就是说各个运营商在IMS提供的业务能力和商业模式上还是在探索的阶段? 朱为勇:对。 主持人:现在大家都说IMS可以给运营商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就您的理解可以给运营商带来什么好处? 朱为勇:这个好处是长远的,现在运营商的最大的冲击是互联网的运营对他们的利润的蚕食。所以运营商必须要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对抗。这样情况下IMS技术提供了一个基于IP技术的网络运营体系,能够给电信运营商提供足以抗衡互联网冲击的武器。这个抗衡在业界已经有些IMS的尝试了。这种抗衡最主要的是运营商怎么样很好运用这个武器,而这个武器对于营业商本身有一个质的要求。就是商业模式的概念,这一点对很多的运营商都是一个挑战。这是从技术层面上,IMS是开放式、标准化的体系,这个体系在前期的业务运用上可能不能完全看到它的威力,但是这个体系不断深入发展之后可以预测它是一个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业务体系。在这个体系里面运营商的前期投资可以在后期得到稀释。 主持人:英国电信有一个很详细的核算,就是我将来上IMS,我的投资多少,我将来可以节约多少成本?能带来多少营收?我也看了一下,是比较详细的。我们国内的运营商有没有比较详细的报告? 朱为勇:这一块一些咨询公司也在做相关数据的分析。实际上最大的成本节约是在于OPEX。这些由于运营体系的演变带来的成本节约,而这个节约并不完全是IMS技术的引入。IMS技术引入带来的技术节约还在于CAPEX方面,从长远意义上讲IMS网络建设提供更好的网络性能和可扩展性。整体的网络的投资在后期都能得到充分利用,所以前期投资在后期会被稀释了。从这种意义上讲,IMS技术带来的是长期的节约。 主持人:您刚才说到,应用IMS技术和互联网形成了一种抗衡能力,现在互联网的这种模式不是特别理想,那么IMS也会变成老互联网的模式? 朱为勇:这个不会。这个模式与互联网的应用是完全不同的。运营商利用IMS技术会重新审视互联网业务应用模式。结合电信网络的运营特点,会采用例如固定收取包月费用的资费政策,完成对最终用户的基本语音业务和数据业务的提供,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用户或者个人用户自身特定的需求提供增值的服务。这样获取额外的收益。而对于互联网来说,他毕竟需要依赖于宽带的接入,当这个宽带接入收费和管理已经被电信运营商控制以后,运营互联网业务本身才是免费的。所以电信运营商可以借此有效地控制互联网业务带来的冲击。另一方面讲,电信运营商能够借助IMS技术实现更可靠的业务提供和安全。这一切,在互联网应用当中是一个弱项。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他更愿意使用一个安全可信的通信网络。 主持人:是不是我们设备厂商也会帮助运营商来做IMS运营方面的考虑? 朱为勇:是这样的,因为现在的设备生产商不单纯是设备供应商,更多是把行业里面优势资源优化整合在一起提供一个整套的方案给客户。所以要根据与客户面对面的沟通了解,才能帮助他们做到一定的技术规划,然后切合运营商自身的战略需求,提供技术性的建议和顾问性的服务。在此基础上才可以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主持人:刚才你也提到中国电信软交换的问题。您对这个网络将来发展有什么看法?因为我感觉软交换是一个必经阶段,但是从投资讲应该不会白白把软交换白白浪费。您对是怎么理解的? 朱为勇:这个是在行业中是一直存在争论的问题。前面也谈到中国电信对IMS技术来看,他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好软交换体系和IMS体系业务提供差异性。目前来说,软交换体系更多适用于PSTN业务,虽然同时也可以提供宽带的应用,这就是所说的宽带应用和窄带应用融合的综合软交换。现在从实际看,软交换更多的应用于窄带。宽带的应用也有,但并不是很理想。所以基于这一点考虑,中国电信在引入IMS体系的时候更多想要借助IMS构建未来的网络应用体系,IMS在应用的初期更多是看中多媒体的应用。而窄的应用仍然使用软交换技术。IMS技术不断地成熟,以提供PSTN的应用,那么软交换体系也会随着IMS技术的应用成熟逐渐演进成为IMS体系的一部分。所以运营商看待软交换方面更多地要考虑能否有效地演进成为IMS体系的一部分。中兴公司已经帮中国电信做了一个全球最大的IMS软交换网络,我们也在积极考虑怎么样把软交换体系平滑的演变成IMS的体系的一部分,实际上在2006年初的时候我们和中国电信不断沟通这个事情,在2006中期的时候我们已经做了一个软交换网络向IMS网络平滑过渡的测试。明年中国电信可能考虑如何进行试验性步骤。这种试验是在实验室进行。当这个可行性一旦验证可以通过而且是可实施的,那么中国电信在软交换网络建设方面就有定心丸了。这样在部署网络建设的时候没有后顾之忧了,投资是有保障的,就OK了。在以后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进行IMS体系的转换。对于中国电信和其他的运营商来说,就不存在技术问题了。剩下就是考虑如何应用新的技术给你带来业务的发展和新的收入。 主持人:您认为他的这种转变应该是很平滑的? 朱为勇:肯定是没有问题。 主持人:中国电信的这个情况是普遍性还是特殊性? 朱为勇:中国电信的情况有一些特殊性,但是这个软交换的问题在固网应用当中是普遍存在的。因为它们面临PSTN网络的老化和替换的过程,这就面临一个选择,是采用软交换技术还是IMS技术?从现在行业的成熟度看,IMS技术还不足以支撑PSTN网络应用替代,而软交换可以。所以运营商要考虑什么时候才能应用IMS技术?我们的PSTN网络老化进程能够等到那个时候?当解决了软交换网络可以向IMS网络平滑演进的问题之后,运营商就可以放心地应用现代成熟的技术解决网络问题,不用担心投资的浪费的。 主持人:除了您刚才说中国电信方面的合作,国内外的运营商我们做IMS的方面还有哪些合作的? 朱为勇:这个很多了,从04年开始已经和欧洲的主要运营商都有接触,北美、南美、东南亚地区都有。其中的一个例子是我们和法国电信有一个IMS方面的战略合作,我们在北美地区和一些大的运营商都已经建设IMS的试验。我们在南美地区也有试验。在东南亚地区目前也还在进行磋商。 主持人:从我个人看,从全球的范围看,感觉移动运营商对IMS的热情没有固网来得强烈? 朱为勇:没错。在行业里面,固网络的运营商受到的冲击最大。因为它面临来自移动的冲击和互联网对它的冲击,如果不能转变的话,它的生存就有问题,所以他更加重视IMS。 主持人:现在是不是主要的推动力量就是固网? 朱为勇:在TISPAN组织里,固网是运营商是主要推动力量,而在3GPP里面,固网和移动的各占一半。 主持人:中兴通讯固网3G的概念是不是也涵盖IMS? 朱为勇: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但是从技术上讲有一些差异,固网3G是软交换技术的延伸,他要把用户数据、提取出来,开放业务接口。从这个可以看到,他实现了一个IMS的架构。和IMS技术不同的是,他采用的接口协议是有差异的。在固网3G里面,我们所说的接口主要是SIP,H.248,MAP协议。而在IMS里面主要是SIP,H.248和DIAMETER协议。这个一是非完全标准的IMS的概念体现。以后会要演进。 主持人:IMS是不是也可以延伸到TD的领域?这个方面现在作了哪些工作? 朱为勇:因为我们现在IMS的应用的主体是考虑是WCDMA和CDMA2000系统以及宽带固定接入的应用。从技术上讲,TD的应用无外乎是一个承载应用的平台。所以我们有统一的终端方案、核心网方案和业务方案,可以很容易地、快捷地引入到TD领域。 主持人:谢谢您,今天到此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