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研究院赵慧玲:网络业务融合引人注目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30日 17:03 新浪科技 | ||||||||||
12月4日-8日,由国际电信联盟(ITU)主办的“2006世界电信展”在中国香港举行。知名电信专家、中国通信标准协会网络与交换技术工作委员会主席、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副院长赵慧玲赴香港参加此次电信展。期间,她给新浪科技独家发来文章,以下为文章全文。 目前,网络业务融合技术及产品引人注目,本次电信展期间也有不少展示。举几个例子予以阐述。
1.业务融合示例-家庭网络 家庭网络概念最初由家电和IT行业提出,主要为了满足用户对于家用电器设备的控制、安防等需求,比较突出有Intel的家庭数字媒体和Microsoft的媒体中心操作系统。随着宽带互联网络的发展,运营商开始关注家庭网络,但是不同于家电行业和IT行业对于家庭网络和家庭网关的认识,电信运营商不再将家庭网络停留在家庭范围内的网络互连,而是将家庭网络作为电信网络的延伸。 从家庭网络的发展来看,家庭网络是一个不断扩展的概念, 总体而言,家庭网络在概念和范畴上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 (1)面向家庭网络内部互联 家庭网络内部互联主要指通过各种联网设备和网络技术,将家庭网络的各个设备连接在一起。内部互联涉及两个层面,一个是网络连接,重点是家庭联网技术,例如以太网、PLC(电力线联网)、Wifi、蓝牙等;另外一个是内部设备控制,例如通过UPnP相关标准进行内部设备控制。 (2)面向家庭内部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 家庭内部信息共享和协同主要指在家庭内部共享内容和设备能力。例如,通过多媒体信息共享,可以在电视机上播放存储在PC机上的影视节目,可以通过电视浏览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等等。信息共享和协作主要在应用层上。通过信息共享和协同,可以在家庭范围内建立一个基于家庭网络的应用环境,将原来孤立的家庭设备连接起来,构成无缝集成的家庭媒体、办公和信息中心。 (3)面向公网提供公共网络连接和宽带业务应用 家庭网络面向公网的连接和宽带服务主要是通过家庭网关将家庭网络和外部Internet宽带网络连接起来。这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配合家庭网络需求而进行的宽带接入控制,特别是对于服务质量(QoS)、安全(包括防攻击和防病毒),以及内部网地址转换和穿透(NAT)等问题需要一个涉及家庭内部网络和宽带接入网络的统一的解决方案;另一个是以家庭为目标开展业务,包括宽带业务和通信业务。与传统的通信业务和宽带业务不同,基于家庭网络环境的业务具有新的特点,包括多终端、多种呈现和操作方式、融合通信等。 (4)面向家庭网络业务平台 面向家庭网络的业务平台以满足家庭网络业务需求为核心,提供面向家庭网络的业务管理和业务开发平台。这涉及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对家庭网络设备进行自动配置和管理,第二个层面是对家庭网络的业务的配置和策略管理。第三个层面是向外部应用提供家庭网络的开放接口,使得外部应用能够利用家庭网络的平台能力,包括设备能力、自动配置能力、策略管理能力等开发基于家庭网络的业务应用。对于家庭网络的自动配置和策略管理,可以通过DSL Forum的TR069等标准进行实现。 2.融合的IP承载网络 在IP层面融合成为主旋律.基于IP/MPLS技术建设多业务融合承载网络已经被通信界认同, 在城域网层面,运营商积极进行城域网的优化和改造,使网络具有VPN等多种的业务能力,通过二三层网络分离,构建层次清晰的三层路由网络(城域骨干网)和二层接入网络(宽带接入网),采用城域骨干网的大容量、少节点和宽带接入网的广覆盖的原则,减少IP 城域网的物理和逻辑级联级数,进行网络质量差异化能力的部署,通过在IP 城域网部署区分服务机制,为不同用户和不同业务提供不同QoS 等级的差异化服务;在控制管理方面进行管理控制集中化,用宽带接入服务器(BRAS)和业务路由器(SR)构建清晰的业务接入控制层,实现集中的业务提供和控制。 未来IP承载网络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网络架构方面向融合多业务承载的方向发展,运营商优化改造其互联网,以便承载多重播放业务。高等级客户的需求演变为高带宽,网络能力将向高可靠性、高扩展性、高QoS、低延时和线速转发方向提升; (2)、 网络对用户和业务要求具有用户唯一性识别和业务感知能力; (3)网络支持大规模商业组播能力;在超级核心节点开始逐步引入路由器矩阵技术,以降低整体网络架构的复杂度;在核心路由器设备上,40GPOS接口开始进入试商用阶段;城域网中10GE端口将会取代10GPOS接口而成为主流接口形态;业务路由器(SR)向综合性、大容量和高性能方向发展,未来将支持高性能的深度包检测能力; (4)电信营运商开始积极面对P2P流量对带宽的占用,对互联网中的流量进行引导。并积极探索电信级的IP承载网架构,逐步引入全网端到端资源管理和控制平台; (5)电信级以太网新技术获得了很大发展,拓展了营运商针对商客的业务范畴。 3.未来融合的控制网络 基于SIP的IMS网络和业务是互联网技术和电信技术结合的典型示例,SIP协议技术是互联网的技术之一,而IMS的架构是统一集中控制的电信思路。目前大部分运营商都在着手进行IMS实验,此次由国际电信联盟(ITU)主办的“2006世界电信展”期间也会有许多IMS的业务展示。 在业务层面,IMS不仅能够提供会话型的语音、数据和视频业务,而且还可以提供组合型的业务,可以让用户在欣赏视频电视的同时接收会话型的呼叫或消息型的业务,也可以对呈现、视频共享和会话型语音业务进行组合等。在管理层面,IMS提供统一的认证和管理。 对于移动运营商其主要关注用IMS在移动网络的基础上来提供POC、视频共享等多媒体增值业务。固网运营商重点关注用通过统一的IMS核心网接入固定和移动用户。 根据Garner 的预测和统计,06年第二季度全球有46个IMS合同,其中有90%是试验,64%是IMS Capabile的网络。尽管IMS是NGN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在提供丰富、灵活的IP多媒体业务和构建固网移动融合网络等方面展现了前景,但IMS的发展仍面临挑战。整体上看,IMS真正要投入实际运营还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IMS在固网的业务定位不够清晰业务种类还不够丰富, IMS在固网的应用还受限于网络的接入控制能力,同时IMS技术本身面临P2P等因特网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挑战, 总之IMS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前期准备阶段, 我们还应不断深入研究和试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