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正文

川陕农村实地调查 农村信息化需要政企共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7日 11:51 通信产业报

  通信产业报记者 顾莹

  刚踏进四川省陴县唐昌镇信息站,就被撞了个满怀,“哎呀,光顾高兴了,没看路,不好意思。”一位农民大哥急忙解释道。

  “什么事这么高兴?”“刚刚捡到了金蛋蛋!”

  原来,这位唐昌镇星罗村的村民汪子春刚从该信息站买了联通的SIM卡,“以前我总从我哥那里打听天气、播种、防病虫害的情况,因为他那联通手机里什么都有,今年我们两家的大白菜都卖了好价钱。今天我也特意来办一个联通的号,不然我哥一不在家,我就慌神了。”汪子春成为联通用户的理由竟如此简单而真实。

  这就是记者到四川、陕西两省实地走访农村信息化的第一幕。在11月13日-18日的6天里,记者看到了更多因为信息服务造福当地农民的事例,而作为提供这些信息的当地运营商———四川联通和陕西联通,一个是成功解决信息入农户,创造“天府农业信息网”的先河,一个是与当地农业厅以政企联合共建“电子农务”平台的典范,在同为农村信息化服务的过程中,却处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环境。

  先入为主

  创建于2003年5月的“天府农业信息网”,目前在四川已经无人不晓。它的创建初衷是解决农村信息传播“收集难、发布难、交换难”和农业信息到户“最后一公里”等实际问题。在“天府农业信息网”建立后的三年时间里,四川联通通过手机短信、座机、互联网以及10109555呼叫中心等多种手段,为当地农民提供各种惠农信息。

  四川省陴县唐昌镇战旗村38岁的蔬菜种植大户杨建民,2004年注册成为“天府农业信息网”用户,他告诉记者,当初他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蔬菜运输问题,“50多亩蔬菜,每亩能产3万余斤,一年在运输上能拉烂3辆三轮车,还要搭上不少过桥费。”

  自从用上“天府农业信息网”,一个信息发布出去,客户就自己跑到杨建民地头,不但免了运输费用,蔬菜因为卖得及时、买家多,卖出了更好价钱。“我家的菜地现在一年能稳稳当当收入20多万元。”杨建民说。

  “农业大户+联通”是四川联通“天府农业信息网”运作模式之一,四川联通总经理杨惠恒告诉《通信产业报》记者,这样的农业大户每月的话费在100元以上,对四川联通农村市场的拓展很有帮助。

  另外一种“协会+支部+联通”的模式也正在农村信息化过程中发挥特殊的作用。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养鱼协会会长陈水清介绍说,该协会从2006年5月前开始利用“天府农业信息网”从美国引进斑点叉尾鱼等多个鱼种,经培育又销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使整个协会在半年多的时间内增收1.2亿元。

  农民看到了实惠,“天府农业信息网”的口碑便逐渐形成。目前,“天府农业信息网”的注册用户达到50多万户,其中新发展用户占三分之一。

  “农民对资费非常在意,但看到周围的人通过信息服务脱贫、致富后,就会产生‘效仿效应’。又由于‘天府农业信息网’是最早建立起来的惠农信息服务模式,目前已发展得相对成熟,农民一旦选择将基本不会再改选其他服务。”杨惠恒表示。

  四川模式转型背后

  “一花引来万花开”。在“天府农业信息网”实施之后,移动的“农经网”、电信的“幸福农家乐”也开始走入农民百姓家,农村信息化的社会、经济效益开始显现。

  但此时的四川联通却将“天府农业信息网”列入了重点转型的计划中。

  记者从四川联通了解到,由于“天府农业信息网”建设开始就是采取完全依靠联通自己投资、建设、维护系统的运营模式,在三年多时间内投入上亿元,目前虽然“天府农业信息网”取得了不少可喜成效,但仍然不得不面对无偿服务对于一个企业经营发展的压力。

  四川省以山区和丘陵地区为主的地理环境,让通信网络建设成本远大于其他省份,而农村通信市场投入大、回收成本慢的特征,四川联通在没有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支持下,最终使自己在经营方面十分被动的现象引起四川联通高层的深思。

  2006年7月26日,

中国联通“农业信息化项目”在
信息产业部
和农业部的共同关注下,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四川联通借此契机明确提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规范管理、市场运作,多方出资、积极推进”的新模式。日前,四川联通已向四川省委、省政府专题汇报了“天府农业信息网”建设情况,并得到了积极的回复。

  “我们希望把信息发布功能与业务销售功能结合起来,实现政府、农民、企业共赢,为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公司经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杨惠恒表示。

  把信息站搬进乡政府

  与四川联通模式刚好形成对比的陕西联通,在开展“电子农务”的过程中,则越做越有信心。

  陕西联通总经理李俊义表示,陕西联通“电子农务”的最大特色是信息站设在乡政府办公室,信息员主要由负责农业的副县长或乡长等政府人员担任。

  记者在陕西联通农村采访的过程中,这些“政府”信息员总是陪在身边,并介绍“电子农务”在当地的具体应用情况:榆林市绥德县三十里寨村安世兆通过“电子农务”将原来0.2元都卖不出去的枣苗,卖到了1元钱;渭南市安平村100多户养牛农民依靠“电子农务”的专家热线解决了奶牛产奶少的问题……他们对一件件农民事了如指掌。

  “我们把乡政府里最好的房子挪出来办‘电子农务’信息站,并希望把它建成乡里最热闹的地方。”渭南市合阳县农牧局局长文辉说。

  陕西省农业厅副厅长白杰表示,“电子农务”是陕西联通和省农业系统共同建设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双方专门成立了“电子农务”推广小组,联通负责建设网络、搭建平台,农业厅负责组织当地政府、农民,宣传“电子农务”的作用。“尽管我们目前还有资金上的投入,但已经计划申请‘金农工程’资金。”

  李俊义表示,下一步陕西联通将投资5亿元继续展开“电子农务”的建设,这个决定是陕西联通在深入了解农村市场需求和政府大力支持下做出的。“目前‘电子农务’用户已达到54万,当达到100万以上时即达到收支平衡点,按照现阶段的发展形势,最迟到明年6月就能达到这个目标。”

  今天的陕西农村已经开始了“三网合一”的幸福生活,不过此三网是“电子政务”、乡镇门户和“电子农务”,它们正在为当地农民造福。相信这种政企共建农业信息化的现象会越来越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