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正文

电信资费监管要兼顾用户利益和企业保值增值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 11:28 通信信息报

  在移动电话对固定电话、IP电话业务对长途业务等替代日益显著的环境下,以及国家对国有企业的考核、激励与约束机制等配套方面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政府如果不对企业进行资费的下限管制,极易产生恶性价格战,特别是对国家占主要股份的国有性质企业来说,必将对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造成一定的影响。

  -本报记者 张燕清

  近日,广东移动推出新八大资费套餐业务,从中我们看到,用户福利在电信资费的下调下得到了提高。但令人担忧的是,在目前我国电信市场格局逐渐失衡的情况下,资费的大幅度下调是否会影响企业的增值保值?如何平衡用户利益和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刘红。

  不实施资费下限管制

  将影响国资的保值增值

  记者:政府对电信资费的管制逐步放松,基本采取只管上限不管下限的措施,这样的资费监管对产业发展有何利弊?

  刘红:通常政府对资费的上限监管是为了防止具有市场主导势力的运营商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垄断的价格,或防止少数几家具有垄断地位的运营商在市场上形成资费定价的垄断同盟,其主要出发点是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但目前市场是以技术进步为导向,在移动电话对固定电话、IP电话业务对长途业务等替代日益显著的环境下,以及国家对国有企业的考核、激励与约束机制等配套方面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政府如果不对企业进行资费的下限管制,极易产生恶性价格战,特别是对国家占主要股份的国有性质企业来说,必将对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造成一定的影响。

  防止国资流失

  需完善资费监管法规建设增值

  记者:从资费监管来看,您认为如何才能确保国资的保值增值?

  刘红:我认为,资费管理要与企业产权改革、战略目标制订等配套实施。各电信运营企业为扩大市场份额,依然把市场占有率、业务发展数量作为对基层企业的重要考核指标,对利润、投入产出率、资产保值增值等长远利益却顾及不够,这极易诱导基层企业大打价格战。

  因此,加强对企业经营效益的监督考核,防止国有资产因无序市场竞争和无计划建设带来的流失,加大对电信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监管力度,检查是否存在因违规经营、恶性竞争等使国家利益受到损害等将成为我国政府监管的主要任务。目前,最迫切的工作是进一步完善电信资费监管的法规体系建设,为电信资费的监管提供良好的法律基础。

  资费监管要兼顾用户利益

  和企业保值增值

  记者:您认为如何才能平衡用户、企业、监管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用户利益与企业效益协调可持续提高?

  刘红:我认为需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解决电信企业改革中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

  电信价格战表面上看是资费管理的问题,实际上是电信市场竞争格局、产权制度、管制能力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的反映。要解决目前价格竞争和监管之间的问题,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深层次的矛盾,解决价格和价值背离等问题。

  因此,有关部门对此应有清醒认识,拿出综合配套措施来避免恶性价格竞争的产生,积极稳妥地推进电信资费的市场化改革步伐。

  其次,制定科学的电信成本测算方法,为科学的资费监管奠定基础。

  以成本为基础并包含合理利润资费监管是世界各国政府普遍接受的原则。从各国资费监管的目标和出发点看,可以概括为三类,即效率原则、公平原则、财务目标。

  价格合理是电信服务的基本要求,其至少包括三个含义:一是以成本为基础的资费监管;二是监管要维护消费者权益,以消费者利益为原则;三是电信资费应鼓励竞争。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成本核算数据,因此目前我国仍然以资费为标准。

  第三,根据目前市场环境,建议政府考虑对部分业务资费进行下限管制。

  规定价格上限有利于消费者利益最大化,未规定价格下限,对如何控制企业竞相降价、抑制恶性竞争已成为目前监管的焦点问题。在这种特殊环境下,鉴于电信业长远稳定发展,建议监管部门考虑有选择性地增设价格下限的管制政策。

  为确保电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在兼顾国家、企业和消费者三方面利益的基础上,在资费总体水平降低的前提下,逐步减少业务间的交叉补贴,以市场定价为主导,保障企业公平竞争,才能做到平衡用户、企业、监管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用户利益与企业效益的协调统一。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