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3G专区专题 > 正文

和黄再创3G奇迹 高人李嘉诚就是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5日 10:41 通信产业报

  和黄是全球3G的急先锋。从英国到意大利,从澳大利亚到中国香港,目前,和黄已在1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3G业务。和黄公布的中期业绩显示,3G业务的收入不断上升,亏损不断收窄,让业界为之一振,并再一次验证了李嘉诚的过人魅力和胆识。

  -本报记者 修荣腾

  和黄是全球3G的急先锋。从英国到意大利,从澳大利亚到中国香港,目前,和黄已在1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3G业务。

  和黄又是全球3G发展的晴雨表。2002年,和黄宣布进军3G,让低迷已久的3G市场有了更多的憧憬。而和黄的一度亏损,又让不少人惊慌失措。

  和黄跨越一小步,全球3G迈进一大步。和黄的每一次成功,都是全球3G的一个奇迹。

  8月24日,和黄公布的中期业绩显示,3G业务的收入不断上升,亏损不断收窄,让业界为之一振,并再一次验证了李嘉诚的过人魅力和胆识。

  3G“先知者”

  2002年,在欧洲电信公司纷纷推迟或放弃3G的背景下,和黄宣布进军3G,冒险进入欧洲3G市场。这时候的李嘉诚,已经看到了3G巨大的潜力市场。是时,一份来自赛迪顾问的预测显示,到2007年底,我国移动电话用户将接近5亿,其中3G用户占30%,约1.5亿户,并将带来接近2500亿元的3G网络投资和2700亿元的终端市场规模。

  几年来,和黄虽然在3G业务是一度亏损,但亮点也频频。

  2005年,和黄3G业务运营亏损为362.8亿港元,较2004年的净亏损384.5港元有所好转。分析人士称,和黄3G业务的每用户平均营收(ARPU)稳步增长,其全球3G用户数已经达到1190万,具备了实现盈利的条件。

  8月24日,和黄发布的中期业绩报告显示,2006年上半年,3G业务税前亏损为119.9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200.2亿港元的亏损有所收窄,减幅达40%;平均上客成本为262欧元,这个数字相对于去年同期的274欧元,有下降趋势,而去年度平均上客成本则为293欧元。

  在业绩发布会上,和黄主席李嘉诚指出,3G业务虽然继续亏损,但收入正在上升,亏损也在减少。

  据透露,截止到8月23日,和黄在全球的3G用户1351.9万户,较2005年底增加16%。“3”集团的收益总额达35.09亿元,分别较去年上半年及去年下半年上升36%和17%。

  与此同时,李嘉诚也念念不忘传达他对3G的信心。李嘉诚表示,3G业务将来将成为和黄旗下最大,甚至是“最赚钱”的业务。

  在3G上,李嘉诚无疑是“先知先觉”。

  扩张“无畏者”

  和黄进军3G的时候,也正是欧洲3G“四面楚歌”的时候,有些运营商债台高筑,有些运营商则干脆停止了在3G网络建设领域的投资。所有人都有理由相信,欧洲3G进入了一个泡沫时代。3G市场也因此成为一个“雷区”,而3G牌照也就成为了“烫手的山芋”。

  正当欧洲3G偃旗息鼓之际,和黄却开始了“跑马圈地”。1999年,和黄开始全力以赴进军全球3G。而后的时间里,和黄成功投得英国、

意大利、瑞典、奥地利、丹麦、以色列、中国香港和爱尔兰的3G牌照。

  2003年3月10日,欧洲3G发展转入低谷,和黄宣布注资6.5亿英镑继续发展欧洲3G业务。10月14日,和黄的“3”部门与英国电信签署了1亿欧元协议,英国电信将在爱尔兰建立并运营和记黄埔的3G网络。

  2004年1月27日,和黄在香港正式推出了3G服务。

  目前,和黄已在澳大利亚、奥地利、意大利、英国、以色列及中国香港等10几个国家或地区开展了3G业务,其势力范围扩张到了大半个欧洲以及中亚和我国。和黄并因此投入血本,仅竞投牌照就花费了102亿美元,网络建设投资则超过270亿美元。

  正如李嘉诚所阐述的,和黄3G在世界各地均具领导者地位。

  历来只做长线投资,并拥有独特投资眼光而享有亚洲投资超人美誉的的李嘉诚相信,企业对电信业投资下去了,服务做好了,回报是迟早的事情。

  李嘉诚的“无畏”,成就了今天的和黄。

  李嘉诚在3G上的“勇往直前”,也给了全球3G很大的鼓舞。在欧洲,除了Vodafone、H3G、Orange等已经推出3G服务的运营商之外,大部分3G牌照持有者计划在2006年提供3G服务;在日韩,3G发展已经渐入佳境。

  据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论坛6月13日公布的数据,全球3G用户数已突破1亿大关。

  运营“智者”

  和黄“有勇”,也“有谋”。而李嘉诚本身,则是名符其实的“智者”。

  和黄3G刚刚开始,李嘉诚就清楚地知道,3G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其频段利用率高,提供的大通道能够获得高质量的语音通信,3G发展仍然要以语音业务为第一位。因此,2003年8月,和黄英国“3UK”宣布大幅下调其语音通话费用,以拓展3G市场。

  高超、灵活的资本运作也是和黄在3G进程上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关键。从卖Orange开始,李嘉诚的每一仗都打得很漂亮。

  2001年,李嘉诚以317亿美元的价格果断售出英国Orange移动电话通讯公司的正处盈利颠峰的2G业务,开始全力以赴进军全球3G。

  2003年,李嘉诚宣布出售MMN电讯和沃达丰的部分股权,不但获得近千亿港币的现金,也轰动了整个欧洲。香港著名经济学者曾渊沧这样描述:“欧洲商人才真正明白一位来自香港的商人李嘉诚,是一个很强的竞争对手”。

  2005年5月,和黄以1.2亿英磅(2.24亿美元)的价格,向日本NTT DoCoMo回购其持有的和黄英国3G的20%股权,同时也向荷兰KPN收购其持有的和黄英国3G股权,共实现了账面赢利94亿港元。

  2005年7月,通过私有化和记环球电讯,和黄获利11.5亿港元。

  2005年底,和黄以100.95亿港元的价格将旗下和电国际19.31%的股权出售给埃及移动运营商Orascom Telecom,获得一次性盈利74亿港元。

  成功的市场拓展策略,高超、灵活的资本运作,和黄3G扭亏为盈因而在望。

  高人,就是高。

  链接>>>

  李嘉诚的背景、经典投资

  李嘉诚,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父亲是教师。1940年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全家逃难到香港。1942年,父亲病逝。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李嘉诚被迫辍学。

  开始,李嘉诚在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为一间玩具制造公司当推销员。由于勤奋好学,精明能干,不到20岁,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厂的总经理。两年后,李嘉诚把握时机,向亲友借了5万港元,加上平时省吃俭用积蓄的7000美元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他将它命名为“长江塑胶厂”。

  1958年,李嘉诚开始投资地产市场。他独到的眼光和精明的开发策略使“长江”很快成为香港的一大地产发展和投资实业公司。当“长江实业”于1972年上市时,其

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辈大亨中已排众而出。

  1979年,“长江”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李嘉诚因而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以6.93亿港元的资产,控制了价值超过50亿港元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实为“小蛇吞大象”的奇迹。而李嘉诚更因此成为入主英资财团的首位华人。

  1984年,“长江”又购入“香港电灯公司”的控制性股权。李嘉诚先生现任“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及“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长江集团业务遍布全球54个国家,雇员人数约22万名。集团在香港共有9间上市公司,总市值约为7,280亿港元。

  2001年,《星期日泰晤士报》发表全球50大富豪榜排名榜,上榜的华裔人士只有3名,且全为香港富豪,其中排名最高的是第23位的长江实业主席李嘉诚,李嘉诚并被评为全球最有钱的华裔富商。

  由美国《商业周刊》编辑部180余位资深编辑及其全球各地24位记者评选的“2000年度25位最佳经理人”,李嘉诚成为全球惟一入选的华人企业家,名列第11位。

  2003年7月16日,美国福布斯杂志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全球十大最有影响力富人榜”。中国香港的长江实业集团主席李嘉诚排名榜单第五名。

  2006年6月26日,福布斯集团二十六日宣布,长江实业兼和记黄埔主席李嘉诚为第一位获颁发马康福布斯终身成就奖的得主。

  经典投资:人退我进,人弃我取,这是李嘉诚成为超人的诀窍之一。低谷过后是高峰,在低潮期以低价入市,到高峰期再以高价脱手,这是李嘉诚积累财富屡战屡胜的招数。在香港,市场人士往往把李嘉诚入市视为大市反弹的信号和标志。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英就香港前途展开谈判之际,香港资本市场受英资出走影响,为悲观情绪所笼罩。当时,英资“置地”集团急于出售“港灯”,李嘉诚在1985年1月果断出手,收购“港灯”34%的股权。6个月后,趁“港灯”股价回升,他出售10%股份,成功套现,净赚21.8亿港元!

  1993年,李嘉诚购入英国移动电话公司Rabbit,并易名为Orange(“橙”),开始艰难的经营,当时许多业内人士都不看好该项目。6年之后,李嘉诚把“橙”转手卖给一家欧洲电信公司,净赚1180亿港元,缔造了人们至今仍津津乐道的“卖橙

神话”。受此事件影响,投资者对李嘉诚近乎迷信,流传“要赚钱盯超人”的说法,以致后来李嘉诚的Tom.com在香港上市,股民认购的队伍竟排出数百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7,000,000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