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2006国际无线娱乐大会专题 > 正文

图文:信产部通信经济专家咨询委员会杨培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1日 14:03 新浪科技
科技时代_图文:信产部通信经济专家咨询委员会杨培芳
图为:信产部通信经济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杨培芳演讲。(骆磊 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4月27日至28日 2006无线通信应用国际峰会在北京召开,本届峰会主题为:“打造成熟应用,推动产业升级”。新浪网为特别支持门户网站

  图为:信产部通信经济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杨培芳演讲。(骆磊 摄)

  以下为其演讲全文:

  杨培芳:各位下午好!很高兴参加无线娱乐的国际会议,也想和大家一块探讨通信与内容产业和谐发展的策略问题。

  大家都关心整个国家的信息化建设,这是发展无线音乐大的前提,但是很可惜,在以往20几年当中,我们国家通信产业和信息化两个道路上跑的车没有很好的融合。同时对整个信息化的理解也出现了偏差,我们国家理解信息化可能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一个单位买个计算机信息化就差不多了。后来觉得买个单机是不可以的,而且整个产业也从小型机到大型机,巨型机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作为计算机中心的方式搞信息化。后来微机发展很快,这时候出现了新的动向,我们国家认为搞信息化就是搞内部的专用信息系统。又过了一阶段进一步认识到信息化和工业化和两个不同的概念,工业社会是系统的概念,一个机器系统,一个动力系统。后来发现这思路是不行了,动力系统的概念有些过时了,搞真正信息化应该是社会化、网络化的信息化。所以由部门分割管制分散现在走向融合。融合起来谈何容易,在政策层面上还是在产业层面都遇到一些难题,主要是三网融合的困难,广播电视也是很重要的娱乐渠道。同时网络内容产业发展更难,前不久各个网站进行了艰难的创业历程,曾经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发展非常困难,甚至好多做互联网的精英,现在成了“革命先烈”,包括瀛海威、中网公司都不见了,说明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由于利益的互动,各个层面强调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最后谁也发展不起来。当然网络娱乐或无线娱乐可能是最新的切入点,如果一个网络上的功能只给少部分人消费无论如何成本降不下来,量上不去,这样由于没有应用市场就枯萎。我们网络娱乐,包括无线娱乐,包括音乐,音乐一开始建立在草根基础上,可能是一个新的经济点。

  通信技术尤其在基础电信领域是少数几个运营商,这些运营商为SP提供了通道,它是什么技术走向,在电信行业提出面对电信业转型的问题,究竟是真正怎么情况,上午蒋总已经介绍了,我就笼统讲一下,主要通信网络技术走向有三句话,第一个传统层主要是接入网,有人讲在未来70年是光纤为主,70年以后有没有别的方式代替光纤现在还不知道。起码现在还看不到,有人说脑电波,生物智能目前没有看到应用。第二个是承载层要以IP为主导。第三个接入层次要求以移动无线为主导。

  整个网络产业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链,从融合来讲,主要是语音平台、和图像平台都向数据平台结合,接入层不是聚合的,是多种分散的方式。现在炒最厉害的3G,还有

蓝牙、还有超宽带,3.5G,5.8G,以及空间光,以及WiFi和WiMax。终端是个性化,网络是个性化的,这是一个方面,并不是融合就从一个网络,一个技术,一种接入方式,甚至有人认为多媒体就是把终端,无论是电视机,电话机、电脑等家用电器都放在一个大盒子里是多媒体,这是一种误区,多媒体是多媒体接入,你需要什么终端,通过蓝牙也好,通过固定电缆线也可以做一个接入,实现多种接入方式。

  任何方向开始叫三网合一,和内容也要融合在一起,中国电信通过电信转型要做综合服务提供商,所以很多SP、CP很着急,你们要做信息提供商我们不是没饭吃了吗?实际上融合用词非常准确,不是吃掉,而是通过合作各得其所,而且使得中间更通常。现在光纤传送网已经融合,卫星网的范围很小,将来卫星变成一个接入手段,而不是长途核心网手段。业务承载平台是融合在IP上,将来电话也要走IP平台上。同时用户接入本身不需要融合,是多种接入方式。

  由于通信业的转型可能形成新的产业链,一个是设备制造业、一个通信运营业、一个内功提供业、一个应用服务业。内容提供业有网上娱乐和我们有关,将来可能不光听音乐,要看电视短片,和多媒体联系起来,手机多种功能开发出来以后,使得更方便的生活。我们不少的人搞内容或无线音乐的,大家都觉得信息社会应该信息为王,但是有一些内容提供商认为我们从来没找到过为王的感觉,这是以前的现实。以后是不是内容为王,有人说将来肯定内容为王,因为有知识产权保护,内容说了算,我也希望这样,但是我想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律有时候不以感情为转移,管道为王的时代可能过去,内容为王的时代是不是过来?我个人认为将来发展走向有一个规律,将来的发展走向是通过竞争,通过最初的同质竞争,最后整个社会实现了异质竞争,最后整个网络当中谁也离不开谁。这个结构中大家平分它的价值,这是一个理想的趋向,现在可能还是运营商说了算,信息社会强调的是三元合作,而是二元独立。

  目前我们有几个认识上的误区,原来写了四个,现在3G已经很明朗用不着讨论。第一个就是3G无用论,有人说发展第三代移动通讯没什么用,第三代移动通信就是拿手机开电视,你开车看电视肯定要撞车,你走路看电视肯定撞到树上,中国很穷有钱还是解决老百姓吃饭喝水的问题。实际上技术不断进步,最关键的问题不在于进一步提高性能,而是通过技术进步降低成本,有人不想降低费用,因为做企业是利润最大化,拼命的增加利润,这样一来损害了技术进步。坚持3G无用论的教授,也提倡跳过3G搞4G可能好一点,按照他的逻辑看电视更清晰,带宽更宽了,走路或开车看电视撞得不是更厉害。进步不断进步,不是让老百姓不掏钱,而是让老百姓用更少的费用享受更好的价值。

  第二个市场原教旨主义,以前千方百计想把老百姓钱掏出来,所以经济学家反思,市场定律是不是利润最大化?我认为恐怕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价值最大化或者利益平均化,交易的合理公平。但是经济学没有公平和正义,只有达尔文主义,一切都是利益较量的结果。好多营销大师讲究市场36计,讲得就是博弈,然后就学孙子兵法,36计瞒天过海计、声东击西计都用到我们行业里面。降价是好事,但是降得不透明,就是瞒天过海的意思。

  第三个回归垄断的误区。我国有有人认为要由新垄断代替旧垄断。所以电信行业不是现在6家,也不是4家、3家,最后要归为一个行业一家,这样中国竞争力就更强大,如果电信行业只有一家,钢铁领域只有一家,中国全是世界百强企业。

  第四个误区就是运输经济学的误区。因为大家知道电信行业所用经济学的理论一直到现在为止还是运输经济学理论,有一个就是交通量,按照每x公里作为计费单元给老百姓收钱,两吨货物运一公里多少钱,4吨货物4公里就是乘16。后来又有按比特收,现在认为通信的资费向自来水一样,用一滴水交一滴的钱。如果这样做,运营商美得冒泡,因为电信成本的概念和自来水相反的,自来水是

能源越用越少,成本是线性甚至指数提高的,但是电信包括软件以及知识产权怎么保护要深入研究,做一个软件处理以后,一个人用和1万个人用成本是一样的,这种情况下包括整个网络的设计思想,包括收费模式,包括将来网络音乐,网络娱乐的收费模式都需要重新考虑,要超越工业时代的计费模式。最近吴委员曾经讲过,过去设计一个大楼就是请设计院专家设计这大楼的业务量,怎么回归这个业务量有限,后来说大楼只能盖三层,不能盖四层,结果盖起来就不够用,所以现在要用超边际分析。

  同时我们有很多错误观点,认为通信能力发展过剩。有一位老总说通信能力重复建设浪费了几个三峡,还有人认为中国刚刚平均1千美元GDP,

信息化要不要发展那么快。还有认为老百姓没有钱不要打电话,不要上网。实际上看我们国家缺什么,我们钢铁已经超过美国的两倍,过去以钢为纲。钢铁已经非常过剩,但是很多粗钢派不上用场。能源的消耗量,本来今年想一单位GDP的消耗,结果又上升0.7个百分点。真正要上升的信息化指数没有上升,我们国家信息化指数在30个国家排名当中27位。通信做得还是不错的,在全世界都是靠前的,主要我们信息内容,所以存在两个发展空间,一个信息化与通信的结合。第二个中西部的广大发展空间。

  我提一个问题希望和大家一块思考,刚才讲那么多矛盾,以后怎么发展最重要的是思想观念要改变的问题,我们面对后现代经济的挑战,过去都按工业经济的思路思考网络和信息行业的问题,现在看来已经不够了。因为信息经济或后现代经济有几个定律,一个摩尔定律、一个吉尔德定律。还有梅特卡夫法则。还有达文多定律,任何一个单一的市场只有前三名经营的比较好,第四名经营不下去。以及新泰尔定律。

  再这样的情况下互换网络协同思想,无论做电信行业还是做娱乐内容产业,或者接入行业都应该树立协同思想,只有协同大家才能把这个产业真正做得更好。从利润最大化做到网络价值最大化,如果不为社会贡献价值,你也没有合理的利益,这慢慢形成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纳什最早获得诺贝尔奖金获得纳什均衡,如果两人不合作最后肯定是一个陷井,现在开始研究三人演化合作博弈模型,这模型证明人们之间关系不仅是对立的关系,而有合作的余地。同时美国还有一个大学教授在研究一个合作进化论的模型,人人之间的关系最终是平等的关系。这个趋势需要经历1千多次的循环模型,实际上人们之间不可能打1千多次模型,我们今天打交道了,可能一辈子见不到了。现在有了透明的网络之后,你坑我,我告诉1千个人,加速了进化,所以使得人们走向更好的合作时代,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