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技术趋势专题 > 正文

中国电信广州研究院:HSUPA引爆移动VoIP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 11:02 通信产业报

  -中国电信广州研究院 朱红梅

  早在2004年12月,3GPP确定了AIPN(All IP Network)演进路线,无线侧引入HSPA(High Speed Packet Access)提高空口吞吐量,下行峰值速率14.4-100Mbps,上行峰值速率5.76-50Mbps,核心网侧引入IMS(Inter Multimedia Service),实现全IP的移动网络。

  因此,WCDMA网络中实现VoIP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它顺应了核心网络和业务向全IP化的演进趋势,使WCDMA的无线接入网络与朝着全IP化方向演进的核心网实现无缝连接,符合3GPP在2004年制定的发展策略。

  HSPA让VoIP成为可能

  VoIP的引入宣布CS域的逐步衰退,PS域的逐步强大,让原来双域的系统成为单一的PS域,运营商维护成本降低,因此将使得运营商在价格策略上更加灵活;同时VoIP也为运营商提供了多业务融合,业务提供方式灵活和高可靠性等特点,为运营商开展融合数据增值业务带来可能;此外VoIP的发展也对网络质量、带宽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核心网方面,从R6开始,IMS就可以较好的支持VoIP业务了,关键问题是在无线侧。在无线侧仅仅“实现”VoIP是没有技术难度的,但要合理使用,保证用户的QoS及网络资源的使用效率,则需要优化,不断完善,才能真正达到增加系统的语音容量,降低单个用户的成本,取得比原有CS更好的质量保证的目的。

  此外在只支持HSDPA但不支持HSUPA的系统中,实现VoIP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语音是对称业务,单独增加下行的容量不会增加系统的语音容量。在系统同时支持HSDPA和HSUPA后,再去讨论VoIP才具有一定的基础。

  众所周知,HSDPA下行可达14.4Mbps的速率,据GSA调查,截至2006年8月2日,已有48个HSDPA商用网络,到今年年底,预计会有80个。HSUPA的发展也在积极酝酿中,受视频会议、视频监控等上行宽带数据业务需求增强的影响,运营商也在积极探讨HSUPA的技术方案及应用。此外高通对外宣称,今年上半年已推出首款支持HSUPA功能的芯片MSM7200,该芯片后向兼容UMTS/HSDPA/GSM/GPRS/EDGE,上下行峰值速率分别为2Mbps/3.6Mbps。

  但是否同时支持HSDPA/HSUPA的系统就一定能够实现VoIP呢?完全不是这样,根据3GPPR5/R6的标准,WCDMA的上下行的增强是分别在前面的两个标准中单独考虑,也就是说考虑HSDPA时没有考虑HSUPA,而考虑HSUPA时也没有考虑HSDPA,因此它们虽然速率提高了,但是对于支持VoIP确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实现VoIP的关键技术

  HSDPA/HSUPA是针对高速数据业务设计的,对VoIP这样用户数多,数据率低的实时业务,需要在设计上进行改进,同时引入新的技术。

  ROHC

  采用VoIP方案,AMR语音需封装RTP/UDP/IP包头,采用IPv4方式,有40字节,采用IPv6方式,则有60字节,造成很大的VoIP开销,而通过使用RoHC(Robust Header Compression-RFC3095)可以把RTP/UDP/IP包头压缩到1byte(IPv4)或3byte(IPv6)。

  RLCUM模式

  RLC层不采用传统的AM(Acknowledged Mode)模式,这种模式的每次重传都需要RLC层进行确认,即UE与RNC间的反馈,这样造成较大时延。引入VoIP后,则需要采用UM(Unacknowledged Mode)的模式,即RLC层采用非确认的方式。

  HSUPA,ROHC,RLC层针对HSDPA/HSUPA的实时业务进行UMD包头优化,都是R6中的内容,因此引入R6的版本,IP包头的问题可解决。

  快速小区变更

  HSDPA采用硬切换,终端将接收到的下行无线信号上报RNC,RNC从而决定选用哪个小区。由RNC指示的切换大约有200ms左右的延时,这对于一般的besteffort业务来说没有太大关系,但是对VoIP则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用户感受差。因此,必须如CDMA20001xEV-DORevA(DSC信道实现小区间快速切换)一样,解决由于切换而造成的延时,实现快速(100ms左右)的小区变更,从而保证VoIP的质量。

  F-DPCH

  就HSDPA而言,除了传输数据的HS-PDSCH外,还有如HS-SCCH、A-DPCH这样的信令信道。在网络中HS-SCCH的SF=128,最大可配置4条,A-DPCH与用户个数相关,每用户一条,SF=256。从测试及仿真的过程中,这些信道占用了系统很大的功率比例。

  F-DPCH(Fractional-Dedicated Physical Control Channel)综合考虑扩频因子SF、压缩模式、发射分集以及波束赋形等技术的应用。仿真数据表明,采用F-DPCH代替A-DPCH,可让网络增加15%的容量,提高信道码的利用率。

  合理的PDU

  就R5标准而言,一共定义了254种TB(TransportBlock),最小的是137bit,最大的是27952bit。TB与PDU有一一对应关系,TB大,则PDU大,TB小,PDU则小。现有的TB对于语音来说过长,用它承载,会造成系统容量降低(低于CS)。

  gatingpatterns

  对HSUPA,需要引入DPCCH的gatingpatterns,在没有语音的时候,不发送上行的DPCCH,这样上行的干扰大大减少。

  此外,采用针对高速数据业务设计的HSDPA/HSUPA承载话音,需要进一步优化的内容如:丢包计时器、RLC/MAC-hs帧长、MAC-hs调度器。

  移动VoIP的驱动力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

  根据网络规划的经验及全球的WCDMA网络的商用指标,采用CS承载话音时,每扇区(Sector)容量为50.8爱尔兰(Erlang),但是根据3GPP的仿真结果,在采用F-DPCH,接收分集终端,优化的调度算法的情况下,VoIP每扇区(Sector)的容量可达到70-80爱尔兰(Erlang),VoIP提供的用户数是CS承载可提供的1.05-1.4倍。

  竞争的需要

  众所周知,CDMA20001xEV-DORevA已经能够支持VoIP的功能,VerizonWireless和SprintNextel已经宣布会将网络升级到CDMA2000EV-DORevA,他们希望通过RevA将网络的容量提高35~40%,并部署VoIP。虽然不可否认的是运营商的1x网络在语音通话依旧十分优秀,并且会在未来几年内保持不变,目前他们还不需要VoIP,但是却希望网络能拥有此项能力,以便有一天这项需求出现的时候,能立即满足用户的需要。日本的KDDI和韩国的SK电讯也有同样的计划。

  业务融合的需要

  BT(英国电信)从去年开始就提供了类似VoIP的业务,他将移动通信业务以MVNO(虚拟移动运营商)的形式批发出去,并使得移动语音业务通过VoIP与Wi-Fi或者固定网络进行融合。

  “虚拟运营商”进军电信业的跳板

  移动Internet解决方案供应商iSkoot公司近期与知名VoIP供应商Skype公司签署了一项将共同营销可使Java与高端

智能手机直接通过Skype软件进行Internet呼叫的iSkoot解决方案的市场营销合作协议。这项服务可使移动电话用户如同PC机用户一样使用包括通讯录、VoIP通话与即时信息服务等在内多种Skype服务性能。

  全球的发展趋势

  市场调研机构ONWorld最近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随着VoIP在家庭和企业的普及,移动设备(例如支持Wi-Fi功能的便携播放器iPod,WiFi/GSM双模终端)的多样化,再加上无所不在的宽带网络,这一切将使移动VoIP用户数大幅增加,预计到2011年将有1亿消费者使用移动VoIP服务。

  基于HSPA网络的VoIP

  VoIP时代已经来到,挑战在于如何不断向用户推出新的服务新功能和新特色。将VoIP电话和各类数据增值业务绑定(融合)将是很好的选择,在这方面Cable公司已走在了前面,他们纷纷推出了捆绑语音、数据和视频的方案。传统电信运营商也只有推出融合性的业务方可制敌。

  从WCDMA阵营来看,在支持HSDPA/HSUPA的网络提供VoIP的业务,还存在很大的困难,相关新技术的引入及系统优

化工作在3GPPR7中制定,即与LTE(LongTermEvolution)齐肩并进的E-HSPA(EvolvedHighSpeedPacketAc-cess)方案。该方案只采用共享信道,综合考虑WCDMA的上下行链路,简化信道结构,在5Mhz的带宽内实现下行40Mbps,上行10Mbps的峰值速率,达到在与LTE相同的频谱效率。就VoIP的标准而言,3GPP目前只完成了50%左右的工作,标准在进一步的制订中,预计相应的VoIP产品最早可能在2008年出现,而至少在2009年才会成熟。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3,100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