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移动网全面替代固网导致8000亿国资提前贬值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9日 07:18  通信信息报

  编者按 中国电信业目前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无法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市场竞争正处于失效的边缘,这已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电信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我国电信业市场失衡、竞争失衡的现象,亟须在政策上进行相应的调整。

  20世纪末,中国电信业开始了以打破垄断为目的改革之路,并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成果,但是近来随着中国电信业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似乎竞争又回到了原点,一家独大局面令几大运营商之间由于市场结构失衡而无法展开有效的市场竞争,竞争失衡导致电信业无法形成等量竞争的良性局面,从而进一步加剧市场失衡,市场竞争陷入恶性循环的不良状况。针对这一现状,我们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难道我国电信业历经多次重大改革的取向是要实现移动网全面替代固网?我国移动网替代固网是否非要以8000亿国资为代价?电信业是否能以一家之力应对更为激烈的全球电信业竞争?电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移动替代固网是否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带着这些疑问,本报将从本期开始针对当前我国电信业一家独大,市场结构失衡的现状展开一系列的讨论,这一讨论得到了业界广大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响应,他们纷纷现身说法,从各自研究的领域出发,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以及耐人寻味的思考。

  产业的发展趋势是移动替代固网,但绝对不是完全替代,更不是一阵风式的替代,它是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实现固定网与移动网的协调发展,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当前移动网对固网替代速度过快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是项系统工程,牵一发动全身,要早动手,快刀斩乱麻。

  -本报记者 雷注发

  自我国电信业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以来,我国电信业特别是移动通信业得到了超常规地发展,导致电信市场格局在很短时间内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方面各种政策的组合让移动通信得以迅速发展,且市场主导力量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固定通信正在被移动通信分流与替代,不断走向衰退。

  据中国电信广州研究院的测算,2002-2005年移动通信业务量的平均复合增长率接近50%,而固定电话业务量的同期平均复合增长率仅为9%。另据信息产业部统计,近年来移动通信运营商在增量收入市场中的占比呈直线上升势头,从2002年的60%左右一路攀升至2005年75%多,在今年6月底该占比已经接近80%。

  目前,我国移动业务对固定业务的替代速度、替代程度都超过了大多可比国家,这也是我国移动通信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若照此势头发展,不久就会出现移动网全面替代固网,8000多亿固网国资将提前贬值浪费。

  手机资费不断走低

  移动对固网的替代在加速

  在不同技术竞争同一市场的情况下,随着移动资费向固网靠近,在技术上更先进的移动通信成了用户首选。于是,移动电话业务对固网话音业务的替代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普遍现象。

  由于我国仍实行分业经营政策,依然视主要的固网运营商为电信市场主导运营商而实行非对称管制,再加上移动资费的全面固网化,使得我国移动通信对固定通信的替代速度与替代程度大大超过发达国家,超过电信业现阶段所能承受的程度。

  移动对固网的替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话务替代,二是用户替代。

  首先,在话务量替代上,话务量急剧向移动网收敛。

  据信息产业部统计,在本地话务方面,2001年固定与移动之比为4:1,而到2005年底,这一比例变成了3:7, 2006年1-6月份移动本地依然达到了33.1%的增长率;而本地固定电话业务,2005年通话量是零增长,2006年1-6月份通话量出现负增长,达到-2.0%,其中传统本地固定电话负增长达到-3.3%。可见,移动通信在本地通信领域已居于绝对主导地位,而且本地电话的移动化趋势仍然在加快,固网话务量在高速萎缩。

  在长途方面,2001年固定与移动之比为1.6:1,到2006年6月份该比例接近1:1,表明移动话音的竞争优势已经从本地扩大到了长途。

  其次,在用户替代上,移动用户规模持续快速扩大,而固话新增用户数不断走低,二者剪刀差在加大。

  据信息产业部统计,在用户总数上,截至2006年6月,我国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用户)为3.65亿,移动用户为4.26亿,移动与固定用户规模差距6100万。剔除小灵通用户后,移动与固定用户数差距更大,达1.53亿。而且两者之间差距还保持着拉大的趋势。

  在新增用户数上,今年上半年,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新增3294.3万户,固定电话用户新增1486.8万户(含新增的小灵通用户672.4万),前者是后者2.22倍。而在2005年,移动各月新增用户平均是新增固定电话用户的1.5倍。

  可见,无论从用户总数还是从新增用户数看,移动与固定用户数都呈“剪刀叉”式发展,两者的差距在迅速扩大。

  对于移动在话务量与用户数上替代固网的现象,北京邮电大学吴洪教授认为,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同时,她也指出,移动对固网替代速度过快将影响我国整个电信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的确,移动替代固网的速度过快导致产业发展出现“移强固弱”的长短脚现象,影响我国电信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使固网的固定资产贬值过快,造成国资浪费。

  固网发展举步维艰

  8000亿固网国资在迅速贬值

  移动对固定电话的替代的过程,就是庞大的固定资产不断贬值的过程。据了解,我国在固定电话上的投资占据了电信业国有资产60%以上,高达8000多亿。在移动加速加深替代固网的情况下,固网发展举步维艰。

  “摆在固网运营商面前的问题首先是固话市场‘两升三降’,即移动对固话的替代快速上升、用户离网率快速上升、业务收入增幅下降、用户增长速度下降、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下降现象日益突出的现状。” 青岛网通的总经理王智礼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坦陈,“固网运营商的日子不好过。”

  确实,眼下固网运营商的日子不好过,在全力挖潜,但仍挡不住移动通信的分流与替代。据各运营商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电信的收入增长速度仅为5%,中国网通只有2.5%,而中国移动的增长速度仍高达20%。

  近半年来,两大固网运营商的老总分别在不同场合,多次不约而同地谈到移动替代对固网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经理王晓初在浙江、海南、辽宁、吉林等省调研时反复强调,当前固网语音业务被移动通信及其他新型业务替代的趋势正急剧加快,固网运营商面临着很大压力和困难,而且这种压力和困难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加大。

  中国网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左迅生在接受《中国电信业》记者采访时说,造成传统固网运营商目前面临业务收入不断下滑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移动通信的高速发展对固网产生了替代作用。而且,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边际成本在下降,移动通信的价格也在不断降低,这些都导致了移动电话对固定电话的替代越来越深入,使固网运营商的业务被不断替代、分流和萎缩,收入不断下滑。

  固网萎缩的背后就是8000亿国有资产的贬值。若仅从种种滞后的监管政策的实际“扶持”,造成移动对固网替代的速度过快,导致固网迅速萎缩的事实看,似乎意欲让移动网全面替代固网。

  电信改革取向:

  意欲让移动网全面替代固网?

  回顾电信业改革历史,不难发现如何扶持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是近年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

  1999年,移动通信业务从原中国电信剥离成立中国移动通信公司,为扶持中国移动的发展,一方面原中国电信为其承担了绝大部分的负债和退休人员,另一方面政府为保护移动通信发展出台各种扶持政策。如:对固网运营商进行严格非对称管制,在移动通信发展初期固定与移动互不结算,移动资费套餐,IP电话固定与移动相互开放,IP专线、长途直通车、公专网直联等政策,这些政策促使移动通信业得到了超常规地发展,迅速成为电信市场主导业务,也导致我国电信市场格局在很短时间内发生了质的变化。

  出台政策扶持移动通信发展无可厚非,但“过”了就会适得其反。本来这些扶持政策都具有很强的政策背景,只能在特定的市场状况下发挥作用。然而,在市场格局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后,这些政策却没有得到及时废止或修正,最终演变成“抑弱扶强”的工具。如IP专线、长途直通车、公专网直联等政策,实际上是在当初互联互通不畅的情况下制定的政策。如今,互联互通已经畅通无阻,而移动运营商却借这些政策之名,违规发展所谓的“集团客户”,对固定市场造成了很大冲击。

  一位长期关注电信业发展的学者,在谈到我国移动通信业务对固定业务替代速度与程度为何都超过了大多可比国家时,直言不讳地指出,滞后的监管政策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甚至坊间传言:从当前某些政策实际效果看,电信业改革的取向似乎是想让移动网全面替代固网。

  当然,让移动网全面替代固网,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允许的。固网是政企部门开展社会经济活动、进行信息化服务等工作的基础,更是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运作的支柱,是“国家通信命脉”,一旦固网难以发展,必将影响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奚国华在近日召开的第六届信息港论坛上再次强调,要充分发挥固定网的价值,实现固定网与移动网的协调发展。

  总之,产业的发展趋势是移动替代固网,但绝对不是完全替代,更不是一阵风式的替代,它是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实现固定网与移动网的协调发展,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当前移动网对固网替代速度过快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是项系统工程,牵一发动全身,要早动手,快刀斩乱麻。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