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厂商为何频频退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8日 14:09 信息时报 | ||||||||||
时报记者 杨章玉 7月6日,唯开通信(中国)有限公司在厦门的仓库被湖里区人民法院查封,唯开手机为此惨败退出中国,成为退出中国的第一款韩系手机厂商。最近两年手机厂商退市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其中既有国内厂商,也不乏国际知名品牌,曾经风靡一时的日系手机在中国市场也已经全线崩溃。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各大手机厂商借二连三的退市?计世资讯通用产品研究部主任、资深分析师郭畅表示,从表面上看厂商的退出原因非常复杂,但是如果从内在原因去看,则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 盲目扩张生产是失利主因 “盲目扩张生产,导致恶性循环是手机厂商失利中国市场的主因。”郭畅称。他表示,中国的手机市场从起步一直到2003年都保持了高速的增长,在高利润高增长的吸引下,一方面原有厂商不断加大自身的产能;另一方面,新的厂商通过租牌和合资等渠道获得市场的准入资格。但是,随着新旧厂商不断地增加生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明显的不平衡。 “这两年手机市场的销量虽然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但是,市场供给则以30% 以上的速度飞速增加,手机市场明显供大于求。”郭畅称。他强调,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手机厂商纷纷希望通过提高产量以实现规模效益,但是一旦市场销售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大量的库存积压和固定资产投资反而使企业背上沉重的负担,无力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甚至导致资金链的断裂,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过度依赖渠道损发展基础 郭畅认为手机厂商退市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手机厂商过渡依赖渠道而动摇了市场发展的基础。“在市场竞争过程中,渠道对上游厂商的制约能力在逐步加强,众多的二三线厂商为了在市场夹缝中生存,不得不更加注重渠道的力量,甚至把和移动运营商的产品合作当成了最重要的销售渠道。”郭畅表示。 但是,他强调,手机厂商过度依赖渠道也产生了相当多的副作用:谈判能力大幅度减弱、利润微薄;渠道忠诚度差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大多数手机厂商。而渠道一旦出现问题,将直接导致企业经营困境;渠道的经营目标的短期化,导致手机厂商难以有长期规划。 与此同时,郭畅还认为,技术储备难以适应用户需求调整,也是一些手机厂商在中国市场失利的重要原因。他介绍,2004年以后,手机用户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需求多样化趋势更加明显,对产品的功能要求更加丰富,厂商在服务和技术上的比拼达到白热化程度。而不适应这种调整的厂商自然没有生存空间。 最后,郭畅强调,中国未来手机市场将继续保持10%左右的增长。即使考虑3G应用的因素,市场容量也无法养活几十家厂商,中国手机市场调整仍将继续进行。手机厂商的生存底线是市场份额的3%,也就是说,手机销量在250万以上的厂商才有可能继续生存。到2008年,手机市场的品牌厂商将只剩下10家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