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内移动支付市场潜力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4日 22:58  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

  据统计,2005年12月,我国各类银行卡的发卡总量已超过9.6亿张,其中带有银联标志的卡达5.5亿张。作为全球移动电话用户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移动通信用户数已经超过4亿,移动支付业务市场巨大。

  其实在国内,早在2000年,中国移动就与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部门开展了合作,推出了基于STK方式的手机银行服务。然而,当时用户申办手机银行业务需要将原有的SIM卡换为STK卡,这成为制约手机银行发展的一道门槛。而且,由于市场尚处于萌芽状态,加上受合作模式等方面的局限,手机银行业务种类较为单一,用户规模十分有限。

  进入2003年,移动运营商积极调整发展思路,全面加快了与金融部门的合作步伐,手机银行、手机钱包、手机彩票等移动支付业务的应用步伐逐步加快。在与广东发展银行合作的基础上,2003年8月,中国移动专门和中国银联成立合资公司——联动优势科技公司,进一步推动了移动支付业务的市场拓展进程。目前,中国移动已在北京、天津、黑龙江、山东、湖北等地开通了手机钱包等移动支付业务,移动支付已应用于手机缴费、手机投保、手机投注、手机缴税、手机购买数字点卡、公共事业缴费等多个领域。

  近几年来,中国联通也积极开展与金融部门的合作,积极推动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2004年12月,中国联通以中国建设银行“e路通”电子银行平台为依托,推出了基于CDMA1X网络和BREW技术的手机银行服务。目前,中国联通手机银行业务能够为用户提供转账、账务查询、汇款、外汇买卖等多项服务,支持在线手机金融交易服务,具有全国开通、全国漫游、24小时在线、全功能支持等特点,手机成为“随身携带的银行”。

  从实现方式来看,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推出的手机钱包及手机银行业务,都把客户的手机号码与银行卡账号进行绑定,通过手机短信、语音、WAP、K-Java、USSD、BREW等移动通信技术,随时随地为手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随着用户对移动金融要求的不断变化,手机钱包、手机银行等移动支付业务的功能也将不断扩展和创新。

  当前,随着3G商用的日益临近,国内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步伐正在逐步加快。为了推动移动支付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认为:

  * 相关研究机构应加大投入,研究近距离非接触通信技术

  在日本,FeliCaIC芯片技术正越来越多地被运营商应用到移动支付业务中,近距离非接触通信技术显然将成为未来移动支付业务的主流技术。但应当看到,FeliCaIC芯片技术是由日本索尼公司开发的,其技术的开放性不强,而且采用该项技术的手机成本较高。因此,国内相关研究机构应当加大投入,研究更具开放性的近距离非接触通信技术标准,并有效降低将此类技术引入到移动支付中的成本,推动移动支付业务的普及和发展。

  * 应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移动支付产业合作模式

  NTTDoCoMo通过注资控股方式掌控金融机构的方式显然不适合我国的国情,但NTTDoCoMo与金融机构之间建立的紧密的合作关系值得我们学习。当前,我国的移动支付业务尚处于初期市场培育和推广阶段,如果移动运营商不能与金融机构等产业链各环节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商业模式,移动支付业务就不能发展起来。我国目前采取的合作模式较为松散,主要通过运营商的技术平台来完成支付;在规避风险的问题上,风险责任方尚不够明确。因此,如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移动支付价值链合作模式,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