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中移动竞购Millicom专题 > 正文
天极Chinabyte7月6日消息(记者于艺婉)本以为会在本周内传出中国移动竞购Millicom International Cellular(简称Millicom或MIC)公司皆大欢喜的消息,然而,最终的结果是双方无奈地分道扬镳。在此之前,国外媒体报道称,本次竞购失利是由于双方价格没谈拢,Millicom在事先准备好的声明中表示,考虑到公司当前业务的强劲表现,中国移动不能在可接受的时间内给出具有适当吸引力的报价。
据悉,中国移动在经历了数周的尽职调查后,给出了每股48美元的收购价格,按照Millicom的股份数量(100.13百万股),中国移动给出的收购价格超过了48亿美元,同时也超过了在此之前传说中的40亿美元,然而,这个价格却与Millicom所期望的有距离。据福布斯报道,Millicom给出的价格几乎为该公司2005年11亿美元收入的5倍。
除了价格因素外,还有说法称政治因素也是本次交易最终未能达成的诱因之一。据悉,Millicom公司的业务涉足16个国家市场,然而,在这其中还有国家没有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构成了交易中的阻力。
其实,这已不是中国移动第一次走出国门。2005年6月,中国移动在竞购巴基斯坦电讯26%的股份时遭遇了国际化运作上的首次失利,同年8月初又曝出中国移动将单独竞标乌兹别克斯坦电信49%股份的消息,加上本次竞购Millicom的失利,中国移动的“走出去”策略一直都未得到实际的执行。
然而,分析师却认为中国移动在Millicom竞购中的失利未尝不是件好事。“中国运营商走出去一定要慎重,而且,不能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中国移动给出的竞购价格是经过调研和深思熟虑的,如果不惜一切代价非得满足Millicom的要求,于中国移动来讲就是非常不明智的。”BDA张宇说。
在该宗竞购还处于传闻阶段时,张宇就曾表示,走出去并不是中国移动唯一的策略,他们还可以在很多国内欠发达的地区开展移动通信业务。“相信不久前韩国SKT入股中国联通会让中国移动感受到来自国内的压力,Millicom交易未成,也给了中国移动冷静思考国内竞争形势的空间。所以说,此次竞购失利,对中国移动未尝不是件好事。”张宇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