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2006电信网络信息安全管理高峰论坛专题 > 正文

中国电信网络转型研究成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0日 13:13 通信世界

中国电信网络转型研究成果
通信世界2006年22期封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网络是运营商赖以生存的根本,是所有电信业务的基础平台。正如中国电信总经理王晓初所言:“电信业务和产品的开发需要相应的网络平台,如果网络不支撑,业务转型只能是纸上谈兵。”《通信世界》通过本期专题全面解析中国电信网络的转型建设部署和研究进展情况。

  一、“新视通”业务后继技术开发及终端规范制定

  在2003年“新视通”全国视讯网络技术方案和相关规范研究的基础上,中国电信立足于市场需求和视讯业务的发展,进行中国电信视讯会议系统相关技术规范的维护升级、“新视通”终端的规范化以及相关系统互通方案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

  1.在充分考虑了用户和视讯业务发展的需求,同时在吸取H.323协议发展和国际视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制定了视讯系列规范的CTC“新视通”V2.0版。

  2.制定终端技术规范、使用规范、测试规范,实现中国电信“新视通”系统的多厂家终端接入,实现了终端的规范化,有利于改善用户的使用效果,有利于整合视频通信产业价值链。

  3.提出了通过H.323协议扩展的方式解决私网终端穿越防火墙的方案,并制定相应的规范,实现了对于用户完全透明的防火墙的穿越方案(用户无需对防火墙做任何改动、无需安装任何软件),解决了视讯业务开展中的一个难点,促进“新视通”业务的全面推广。

  4.互通方案的研究涵盖了“新视通”系统与SIP、3G、数据会议、电话会议的互通,提出了确实可行的互通方案并经过了试验的验证,有效拓展“新视通”系统互联互通,并可作为未来1~2年内中国电信视频通信相关网络建设和业务开展的技术参考依据。

  二、互联星空内容承载网/业务QoS研究

  随着宽带网络和宽带业务的发展,内容承载网络和QoS成为运营商关注的重点。中国电信结合目前的业务和网络现状,对内容承载网和互联星空业务QoS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在CDN方面,中国电信结合在全国调研和深入测试(CDN网络设备测试)的基础,进行了“互联星空CDN业务运营模式研究”,确定了CDN内容托管、内容承载和资源出租三种运营模式,并对CDN的盈利模式进行了分析。《中国电信CDN网络总体技术方案》确定了多中心、三级网络架构、两级管理运营的CDN全国网络方案,对CDN网络的构成、组网、功能、用户认证、系统管理、网络承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可操作的技术方案。制定的《中国电信CDN网络接口规范》定义了中国电信CDN网络参考模型,并对CDN网络和外部系统的接口进行了详细的定义。CDN方面的研究为中国电信CDN网络建设和基于CDN的相关业务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撑,相关规范奠定了CDN网络建设和业务开展的技术基础。

  在QoS方面,基于对CDN承载的互联星空业务现状分析和试验测试的基础上,中国电信还进行了“互联星空业务QoS需求和QoS策略管理研究”,对互联星空业务的QoS需求、性能指标、基于SLA的QoS策略管理和传递机制进行了借鉴和基础参考依据,对于中国电信建立和推广互联星空的宽带

增值业务和可控网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中国电信宽窄带综合接入技术研究与创新

  目前,关于综合接入,国内外均没有明确的定义,对于综合接入设备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厂家提供的解决方案和设备功能各不相同。综合接入目前所处的局面让设备商和电信公司都感到困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综合接入技术的发展和完善。

  中国电信经过研究试验制定了宽窄综合接入设备测试要求和测试要求。中国电信经过测试发现,综合接入设备已经成熟,可以规模商用;综合接入设备的重要特点是能够灵活地适应多种应用场合,既能应用于窄带业务为主的场合,又能适应宽带业务的发展需求;综合接入设备具有向NGN演进的能力,可以作为AG与软交换实现互通,其全面兼容性与大规模应用能力有待在实际网络中应用检验;综合接入设备网关系统能支持对宽窄带业务的统一管理;对于宽带业务的支持,IP内核是综合接入设备的发展方向。根据设备功能和实际业务发展需求的不同,综合接入设备有两种组网方式, ONU单机联组网和ONU+OLT结合组网。外置和内置MSTP组网应是目前综合接入设备应用的主要组网方案。发展综合接入设备时不能盲目地一概选择宽窄带何以用户办,而应更具用户的实际贷款业务需求,合理选用。

  在实验验证方面,中国电信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不同厂家综合接入设备与软交换的大话务量呼叫互通测试。同时得出,综合接入设备作为AG向NGN演进时,必须支持H.248协议,在上联口同时要支持V5和H.248协议。

  四、中国电信城域网MSTP组网研究与创新

  随着MSTP在城域网中的广泛应用,城域传送网正在实现从基础承载网络向业务网络的转变,如何整合城域传送网和数据网,在城域网中有效地提供新业务是运营商面临的挑战,中国电信以业务为导向,综合考虑城域传送网组网方案和业务发展策略,并提出了鲜明的发展观点。

  由于MSTP是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因此MSTP可以提供传统SDH网络所能实现的各种TDM业务和功能。针对MSTP的数据处理功能和业务能力,分析MSTP与IP城域网的关系以及在城域网中的应用定位。部分取代IP城域网的二层交换网络;独立组网提高质量以太网专线业务;作为IP城域网的承载链路。

  利用MSTP提供的以太网和ATM功能可以实现对各种DSLAM上联业务的有效/可靠传送。对于IP DSLAM用户的隔离和标识,近期建议采用标准的L2交换和VLAN技术。随着技术的成熟,可逐步采用QinQ和MSTP等VLAN ID扩展技术。

  3G(WCDMA)在本地网的电路需求主要是Iu、Iub和Iur接口之间的连接,包括RNC至MSC/SGSN的连接。这些接口采用的都是ATM协议,物理接口类型为E1或STM-1,其中E1主要用于Node B与RNC之间的连接。对于3G城域传送网承载方案的选择,在网络建设初期,应以SDH透传方案为主,可以根据需要部分采用MSTP汇聚方案,不采用接入层ATM VP-Ring方案。

  五、NGI/CNGI技术研究与实验

  作为新一代网络协议,IPv6的各项标准目前已经基本成熟,主流设备制造商陆续开发了包括核心路由器/边缘路由器和BRAS设备在内的多种支持IPv6的硬件设备。一些国外运营商建立了专用IPv6网络,开始向用户提供商业服务。在此背景下,为了促进以IPv6技术为核心的下一代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应用,我国也及时启动了CNGI工程,中国电信作为中国主要的电信运营商参加了此项工程,负责建设北京、上海、广州、长沙、南京、西安和杭州等七个CNGI核心节点和CNGI网络上海互联交换中心。中国电信以IPv6迫切需要解决的业务为主要突破口,对NGI/CNGI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试验。

  中国电信发现基于IPv6的安全业务是基于通用和标准平台和规范之上的,整个业务实现应该从运营、业务提供、端到端的管理以及控制等各个环节来分别部署实施。因此,提出由通用策略系统将业务管理和控制与业务逻辑过程连接在一起,通过定义面向运营

商标准的策略过程,实现对网络设备以及终端端到端业务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其中,由策略定义业务逻辑的相关参数可以实现标准化;在终端侧策略通过交互协议过程实现下载、加载,这与设备和技术实现相关。

  在服务质量方面,中国电信提出了基于业务出发的IPv6数据流导向方案。从新一代IP网承载的业务的实际需求,参考中国电信现有IP网络的特点,着眼于未来网络结构和应用需求的统一制定在不对IP业务媒体流的端到端通信的同时,控制IP业务媒体流穿过专门的导向网关设备,便于电信运营商对于通信业务进行控制和检测,因此是电信网上部署端到端业务的良好方式。

  六、中国电信关于固定通信网和移动通信网融合发展的研究

  面对世界电信业转型的大趋势,国内业界都在积极研究、探讨转型政策和策略。中国电信要实现从传统网络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就必须结合我国电信业和中国电信的网络现状,研究固定通信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的网络演进和融合策略,理清固定通信网和移动通信网的关系;研究网络和业务融合情况下的政府监管政策,为转型和融合业务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中国电信认为固网和移动网各个层面的融合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是实施的难易程度不同。网络融合需要综合考虑用户需求、技术成熟度、网络现状、监管政策、竞争等多重因素。融合应当以技术成熟度为基础,以用户和市场需求为先导,兼顾现网状况、政策、竞争等因素。

  中国电信对于融合建设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时期。

  近期(2006~2007年):在业务层面,中国电信将设全国性的综合智能设备,提供固定和移动的融合智能网业务;局部建设综合业务引擎、业务网关等,实现固定和移动业务管理平台的互通,用以进行数据信息的共享和能力交互;在控制层面,部分地区实现数据库融合,逐步升级,向多网公用的用户数据库方向演进;在承载层面,通过统一的基于IP MPLS的多业务数据传送网络,实现3G网络和软交换网络的承载;在接入方面,建设综合室内分布系统;引入无线宽带接入技术作为3G的热点数据补充,实现WLAN/

蓝牙与3G网络的松耦合;在支撑层面,在现有的综合结算平台中扩展支持移动漫游结算功能;改造或新建CRM系统,以支持3G业务;在终端层面,积极地组织和参与WLAN/3G,BlueTooth/3G的多模多频终端和数据卡的定制、研发和标准制定与测试验证工作。

  中期(2008~2010年):在业务层面,实现基于SIP的融合业务;逐步推进固网业务管理平台与3G业务管理平台的整合;在控制层面,IMS网络同时支持网络固定接入和移动接入,逐步推广建设的集中数据库,提供用户和业务数据的统一维护管理;在承载层面,进一步完善解决安全性、QoS等功能,启动IPv6功能;在支撑层面,将移动计费系统升级为预付费和后付费融合、语音、数据和融合的实时计费系统;营业系统和客服系统根据规划演进为集中的、全业务融合的CRM系统,服务开通成为独立的平台,支持移动与固网捆绑业务的综合开通;在接入层面,大力推广建设家庭网络,引入新的接入方式,接入方式更加趋于多样化;大力推广多模多频终端。

  远期(2011年以后):在业务层面,形成开放、统一的业务网络架构,实现用户和业务数据的集中管理与配置、统一认证计费、统一开放接口等功能;在控制层面,IMS支持更多的接入方式,实现面向固定宽、窄带用户和移动用户统一的呼叫进程的管理与控制;通过统一的数据库实现对业务和用户数据的统一存储与管理;在承载层面,形成功能融合、结构扁平、集中控制、业务管理灵活的下一代IP网络体系;通过RACS和NASS子系统实现承载层面的鉴权认证和QoS管理等功能;在接入层面,家庭网络全面普及,实现3G网络和WLAN/BlueTooth/Wimax的紧耦合,接入方式多元化;在终端方面,推广支持SIP的多模多频终端;在支撑层面,帐务系统向全业务融合的省级集中帐务系统演进,离线计费两个分支进一步融合,逐步实现支撑系统的全面融合。

  对于网络的融合,中国电信建议政府采用积极鼓励的政策,推动固定与移动的业务融合;进一步研究跨运营商网络的融合业务将可能带来的复杂的管制问题和马号等电信资源的管理方式应适应未来融合业务的发展需求,对多模终端的入网管理应采取灵活、宽松的管理措施,促进新业务的发展。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