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让短信欺诈无机可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5日 09:55 eNet硅谷动力 | ||||||||||
作者: 雷洛 【eNet特约评论】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短短六、七年间,手机的角色就已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当初“高高在上”的奢侈品变成了极其普及的大众化消费品,随着手机价格的日益走低、手机资费的不断下调,这一便捷实用的玩意儿更是逐步成为固定电话的替代品,上到步履蹒跚的白发老人,下到稚气未脱的中小学生,都成了“手机一族”。
除了通话,手机的另一大功用便是收发短信。短信让散居各地的亲友在弹指之间即可“交流融通”,然而,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它的背后也是“暗流”不断。为了牟取私利,一股利欲熏心的恶势力把“黑手”伸向了这一领域,“短信欺诈”便是最为常见的手段之一。 依笔者的理解,从“作案”动机来讲,短信欺诈可以分为两大类别:诱骗性欺诈和价格性欺诈。诱骗性欺诈,主要由个人和小团伙所为,这种欺诈造成的后果往往是比较严重的;价格性欺诈,主要由一些不法SP运营商所为,以骗取服务费为主,对受害者来讲,危害相对较轻。 用过手机的人几乎都会收到过“中奖”短信,这便是典型的诱骗性欺诈,此类短信通常以“中奖通知”的方式群发给若干手机用户,用极其诱人的奖品吊起短信接收者的胃口,一旦有人回电咨询,对方便以花言巧语迷惑,对于“上钩”之人,物品空运费、中奖所得税……一环扣一环,各种名目的费用纷沓而来,有人曾经为此付出毕生积蓄,几十万元一去不返。 有人在为手机交费的时候,发现帐单上每月无故多出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服务费,造成这种现象的罪魁祸首往往都是一些不法SP运营商。它们在以短信宣传、推广业务的时候,或者不明码标价,或者强行定制,或者打着“免费”试用的幌子,用户一旦回复,便落入陷阱,在取消服务的设置上,也是壁垒重重,令人难以退订。 形形色色的“短信欺诈”,让人深恶痛绝!也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最近一两年间,信息产业部作为主管部门采取了几项措施,加大预防和打击“短信欺诈”的力度。 2005年中期,信息产业部开始酝酿实行手机实名制,尽管此举充满争议,最后仍然获得通过;2005年9月,信息产业部开始着手制定国内首部短信法规,以规范短信市场的正常秩序;近日,信息产业部联合中国消费者协会,从6月起,用半年左右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治理和规范移动信息服务业务资费和收费行为的专项活动。 这些政府行为,为铲除“短信欺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如果落实到位,必将产生积极影响。然而,要真正解决问题,并非仅靠政府之力就能轻易实现。笔者认为,广大手机消费者的态度也是非常关键的,如若不能明辨是非,麻痹大意,就会给“短信欺诈”提供可乘之机!因此,有必要学会甄别欺诈行为的能力,具体来讲,可以采取以下几点防范措施: 其一,当收到自己不熟悉的电话号码或者非普通电话号码发来的短信,应提高警惕,不要轻易回复,谨防受骗上当; 其二,对于SP运营商发来的业务推广类短信,应慎重应对,不要随便回复,以免掉入短信消费陷阱; 其三,对于未按规定明示资费的短信息服务业务,不要贸然选择使用,最好先拨打相关部门客服电话咨询有关资费标准; 其四,丢掉“贪占小便宜”心理,不要相信这个世界上会有“免费的午餐”,对于“中奖”短信一概不理,避免落入坏人的圈套; 其五,养成定期查询交费单据或者话费清单的习惯,发现问题应立即向电信部门进行咨询,如果存在短信价格欺诈行为,应当选择投诉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信息产业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我国的手机用户已经达到了4.16亿,著名市场研究机构IN-STAR预测,这一数字在2009年将会达到5.48亿。因此,打击“短信欺诈”可谓是一项任重道远的长期任务!只有各方齐心协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整治短信欺诈,应当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民战争。笔者借本文郑重呼吁,每一位手机用户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维护自己的切身权益,让“短信欺诈”无机可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