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网移动网融合:成功的战略之路有多远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30日 22:52 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 | ||||||||||
融合的通信产品与服务正在日益成为通信业的一个既成事实,许多国际知名的电信运营商在过去几年里启动了固网-移动网融合(FMC)服务,例如英国电信的“BTFusion”,韩国电信的“DU”和日本NTTDoCoMo的“PassageDuple”等。虽然业界对这些服务的兴趣持续不断,但是总体而言,移动网对固网的替代趋势似乎要强于两者融合的趋势,当前的用户也极少对融合服务有所耳闻。FMC,这个公认的通往成功的战略之路有多长?通信业界应该如何向消费者推广这个概念及其新兴的服务?FMC在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中处于什么地位?5月中旬,
“FMC前进的步伐比人们预计的慢得多” “FMC前进的步伐比人们预计的慢得多。”这一观点几乎得到了所有参会代表的认同。随着移动对固定通信的替代越来越快,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使用移动电话,甚至有人切断家中的固定电话线。欧洲最新调查的结果是:西欧市场对FMC的需求仅为11%~14%,这是非常低的一个比例。 这个数字意味着两点:第一,现在的消费者可能还不太明白FMC究竟是什么东西,对这个概念还不太了解;第二,通信业界也没有很好地向用户解释FMC究竟是做什么的,能够为客户带来什么好处,所以用户不认为自己需要FMC,他们要的是简单易操作的产品,比如一个可以在多个电子产品、多个平台上使用的通信簿。埃森哲认为,现在业内的企业就是要向用户解释清楚FMC这个概念,而且要尽力满足用户的需求,为他们提供简单易用、价格低廉而且是跨平台一体化的产品和服务。 从长期来看,FMC是通信企业通往成功的战略之路,并且,FMC成长的土壤也越来越适宜。随着ADSL的普及、用户对简单性的需求增长、运营商自身对opex/capex整合的要求提高,FMC将获得越来越多的市场支持。但是从目前来看,运营商本身的组织架构还不完善,许多运营商还是单纯的固定或移动运营商,加上监管方面存在的障碍,FMC的成功绝非一蹴而就那么简单。 “FMC有三条主要的发展路径” 从目前全球运营商的实践来看,实现FMC有三条路径: 第一条路径是商业上的捆绑,也就是市场化的融合。所谓市场化的融合就是以市场机制为引导,把移动和固话的产品和服务捆绑起来打包销售。例如固话和固话产品捆绑、固话和移动产品捆绑、移动和移动产品捆绑,不同的产品实现捆绑之后,用户购买时可以打折。这一方式在美国早就有所体现。 第二条路径是设备上的综合,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最明显、最容易实现的融合。这种方式是以电子产品为导向的融合,也就是说开发出一体化的电子产品,该产品既可以用在移动网络上,也可以用在固定网络上。BTFusion使用的蓝色电话就是最为典型的一个设备综合的例子。 第三条路径是基于服务的融合。这种类型的融合会对运营商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运营商在服务层面能够实现融合,比方说在固话和移动网络之间共享收信人的地址、电话号码、用户名称等。 比较这三种不同的融合方式可以看到,商业化、市场化的融合对于运营商而言,整合程度是最低的。而第三种融合方式,即以服务为基础的融合的整合程度最高,相应地,这种类型的融合也要求运营商进行最大化的投资。进行了这项投资之后,运营商在实现融合方面的能力就是最强的。 值得注意的是,从发展趋势来看,并不是每一家运营商都必须从浅到深,先走市场化的融合再走电子产品的融合,最后进入服务的融合。相反,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推进融合的进程。埃森哲欧洲地区的分析师指出,根据欧洲的经验,运营商往往把市场化的融合作为他们发展这项服务的第一步,但是到后来有些运营商会直接进入服务层面的融合,有些运营商就会选择在电子产品层面的融合,所以说没有一条唯一的路径,不同的运营商会作出自己不同的选择。在欧美,兼并也是运营商获取必需资源的重要手段。 “FMC只是行业大融合的一个方面” 虽然我们现在感觉FMC还很遥远,但是实际上,在信息通信这个大行业的融合过程中,固定电话网和移动通信网的融合还仅仅是整个融合过程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融合,例如通信、传媒和IT几大领域之间的融合等等。正因为如此,未来在IT企业、传媒企业和电信企业之间将会建立起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关系和战略联盟。 埃森哲认为,在现阶段,运营商在为了融合而进行的各种各样的改造过程中,应该同时着手于不同环节的改造。其中包括技术、企业的运营、OSS、BSS以及客户服务的转型和过渡。不能先做技术再做运营的改造,不能因为重视技术的改造而忽视了其他的环节,许多事情都应该同步开展。为了引进FMC而改造网络只是整个行业改革发展的一个阶段。要深刻理解FMC的意义,就应该把FMC所带来的行业改造和服务改造放到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中,放到一个更广阔的国际大背景下考虑。这个大背景就是IP网络的转型、传媒内容的转型和整个信息通信行业的转型。 (曾娅 人民邮电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