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移动电邮渐热 黑莓前景难料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30日 11:45  eNet硅谷动力

  作者: 小逍尧

  【eNet特约评论】中国的移动电邮市场渐渐热了起来。先是4月份中国联通推出了红莓业务,随后在5月17日,中国移动正式推出手机邮箱和黑莓业务。由此,RIM公司的黑莓正式踏入中国移动电邮市场,与联通的红莓开始正面竞争。Push mail技术也开始正式面向广大用户。

  但是,觊觎中国移动电邮大市场的,可不只RIM公司一家。手机大厂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已经先后推出各自的支持Push mail技术的E系列终端和Q系列终端产品,且已经分别公开宣称将用自己的产品对抗黑莓。

  同时,一个更庞大的身影隐藏在这些手机厂商的背后,那就是微软公司。微软专门为手机厂商和运营商提供移动电邮技术和软件产品。除了微软之外,还有一些新兴公司在做同样的事情,如Visto公司和Intellisync公司。诺基亚为了更好的开拓移动邮件市场,甚至收购了Intellisync公司。

  以上软件和硬件厂商的组合,直接向黑莓的市场地位发起了冲击。对于黑莓而言,在开拓中国市场以及其他新兴市场时,似乎不会象其在美国市场那样一支独秀。而且,有了对比,我们才能发现黑莓的劣势。

  首先,黑莓设备功能太单调,外观不符合中国消费者胃口。黑莓终端外形宽大笨拙,功能似乎专为通话和邮件收发而设计,而短缺了拍照摄像音乐播放等娱乐功能。这与目前中国市场的发展趋势不相吻合。中国用户追求更多的是全能而美观的设备,既能娱乐,又能商务,还要美观。其实这可能体现出一种消费文化的差异,中国用户要求消费品要能反映出使用者的身份;而西方消费者可能更注重产品的工具特性。

  其次,智能手机的高速增长,将夺走黑莓终端产品的市场份额。智能手机不但具备了黑莓的功能和性能,而且还比黑莓更加多用途。在影像音乐等娱乐方面,智能手机具有更丰富的功能和更强的性能。这一点不但受中国用户喜爱,而且也深受欧洲用户的欢迎。一家欧洲顾问公司的最新研究表明,目前使用黑莓电子邮件设备的用户增长速度正在放慢,而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增长速度却在加快。

  第三,现有手机品牌的影响力和用户黏性将使黑莓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在品牌号召力方面,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等的影响要远大于黑莓;同时,手机大厂各自产品的拥趸要远远大于黑莓的数百万,在产品覆盖面方面,令黑莓无法忘其项背。这些大品牌的终端产品线均覆盖高中低各个层面,因其产品质量和使用习惯等因素,令购买力不断提高的、从中低端向高端迈进的换机用户大部分难以离开。即使只在高端智能手机领域,这些领先手机品牌的用户保有量也是大于黑莓用户量的。

  来自手机厂商各方面的竞争,是黑莓开拓中国市场时所无法回避的。

  其实,手机厂商与黑莓除了在终端领域的直接竞争外,更深层次的竞争体现在产业形态的隐形竞争方面。

  在移动电邮市场,黑莓的做法是一家公司提供所有的产品和服务。在上游为运营商提供技术和软件,在终端市场为用户提供黑莓手机。而手机供应商的做法是:与软件和技术供应商合作,共同向运营商和用户提供技术服务和产品。微软和Visto等公司为运营商和手机供应商提供技术和软件支持,而手机厂商则发挥自己的设计制造能力,为用户提供终端产品。

  上述对比,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产业思路。一种是封闭的,一种是开放的。黑莓走的是前者,其他手机厂商选择的是后者。这两种思路的优劣不言自明。IT产业太多的例子证明了开放的产业生命力旺盛,封闭的产业难以有大的发展。正是开放的思路,让PC产业高速发展,迅速从办公室走向了每个人的家庭;正是开放的思路,让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各种应用不断在创造奇迹、丰富人们的生活;等等。

  在各大手机厂商和软件技术厂商的合力面前,黑莓显得势单力孤。

  另外,从运营商利益出发,它也不愿意一个庞大的增值业务被一家公司垄断。目前中移动与黑莓签的只是框架协议,移动提供成熟的黑莓业务,只是为出差到中国的国外黑莓用户服务;中移动另外还在经营着自己的“随e邮”移动电邮服务。

  从运营商到终端手机厂商,以及隐藏其后的技术供应商,正在形成一股抗衡黑莓的力量;而黑莓在这股力量面前,前景变得难以预料。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