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人民邮电报:从电信日到信息社会日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7日 17:59 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
每年的5月17日,全球电信业都要共同庆祝自己的节日——世界电信日。从今年开始,这个日子又增添了一个特别的重大含义——世界信息社会日。从电信日到信息社会日,不仅标志着日新月异的电信技术已经向更先进、内涵更丰富的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更标志着人类社会正在向信息社会的新纪元大步迈进。 电信日,三十八载飞速路 世界电信日的历史并不漫长,从1969年到2006年,全球电信业总共庆祝了38个自己的节日。但是要追溯世界电信日的起源,却要从一个多世纪以前国际电信联盟的诞生说起。 1844年,电报正式用于公众通信。为了使这种技术发挥更大的作用,欧洲一些国家先后成立了“德奥电报联盟”和“西欧电报联盟”。1865年3月,上述两组织合并成“国际电报联盟”。同年5月17日,法国、德国、俄国、意大利、奥地利等20多个国家在法国巴黎签署了《国际电报公约》,并宣告国际电报联盟正式成立。随着电话和无线电的广泛应用,国际电报联盟于1932年改名为国际电信联盟。国际电信联盟的宗旨是:扩大和促进国际间电信技术的合作;促进电信事业的普及;协调各国的电信政策。 为了纪念国际电信联盟的建立,强调电信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国际电信联盟在1968年的第23届行政理事会上,决定将该组织的成立日——5月17日定为世界电信日,并要求各成员国从1969年起根据国际电信联盟所确定的电信日主题开展纪念活动,宣传电信的重要性,普及电信科学技术,培养年轻一代对电信的兴趣。1969年5月17日,国际电信联盟第24届行政理事会正式通过决议,将5月17日定为世界电信日,并要求各成员国从1969年起,在每年5月17日开展纪念活动。1973年,国际电信联盟再次通过决议,要求各成员国继续开展各种纪念活动,活动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为了使纪念活动更有系统性,每年的世界电信日都有一个主题。 从1969年到2006年,世界电信日的主题从知识的普及入手,一开始着重引导公众关注电信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密切关系,例如1971年的“太空与电信”、1974年的“电信与运输”、1975年的“电信与气象”等;之后,电信日主题更加注重探讨电信与整个人类发展相关的问题,例如1979年的“电信为人类服务”、1984年的“电信:广阔的视野”、1987年的“电信为各国服务”、1991年的“电信与人类的安全”,直到1997年的“电信与人道主义援助”等;20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开端,电信日逐步聚焦于行业本身发展出现的大趋势,例如1998年的“电信贸易”、2001年的“互联网:挑战、机遇与前景”;到本世纪初年,随着通信技术的日益发展,信息通信服务已经深入人类的工作和生活,信息通信产业也成为社会经济的命脉,世界电信日的主题变得更加广阔,越来越关注与人类社会的高级形态——信息社会息息相关的问题,从2002年到2006年,每年的5月17日,全球的电信业者讨论的都不仅仅是行业自身如何发展的话题,而是心忧天下,关注数字鸿沟、全人类的沟通、可持续发展以及创建公平的信息社会等具有深远意义的问题。 38载春秋,“5·17”见证了国际电信联盟在推动电信事业普及方面所作出的努力,见证了信息通信技术与服务的飞速进步,也见证了世界电信业对人类历史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信息社会日,而今迈步从头越 今年5月17日的庆祝活动与往年相比最重要的不同之处是,国际电信业在当天除了庆祝第38届世界电信日以外,还将同时庆祝第一届世界信息社会日。 世界信息社会日是在2005年下半年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第二阶段会议的预备会上提出来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是由国际电信联盟倡议并主办的、人类历史上首次聚焦于信息社会主题的国际首脑会议。设立世界信息社会日并定在每年5月17日举行庆祝的建议,在该次会议上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支持。今年3月举行的第60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60/252号决议,正式批准这个建议,确定每年的5月17日为世界信息社会日。由于该决定没有说明是否从此使用“世界信息社会日”来取代“世界电信日”,因此国际电联决定在今年的5月17日同时庆祝这两个节日。今后是否继续同时庆祝这两个节日,将根据今后联合国大会的有关决议决定。 世界信息社会日的确立,令人感慨万千。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人类不断猜想和论证着即将到来的信息社会,从最初接近乌托邦似的预测,到如今信息社会的形态日渐清晰,一步步向现实转变,人类社会正在发生一场天翻地覆的变革。 人类首次作出关于信息社会的猜想是在1959年。当时,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最先提出“后工业社会”的概念。他认为,在后工业社会里,“理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是社会变革的直接力量。这实际上已经表明,未来社会的发展将有赖于信息的推动,将是一个信息的时代。 尽管贝尔的理论当时显得有些超前,但是这一概念在随后的数十年内激发了众多未来学家的灵感。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一本传世之作——《第三次浪潮》中首次系统地描述了未来的信息社会。托夫勒将“超工业社会”定义为“继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的第三次浪潮”。这一概念的实质同样是“信息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微电子工业、宇宙工业、海洋工程和生物工程等这些低能耗工业的发展,将消除人类与自然的对抗状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1982年,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美国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巨著《大趋势》中,开宗明义地阐述了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并描述了信息社会来临的标志和基本特征。他把工业社会结束、信息社会开始的标志归结为两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件:一是1956年美国“白领人员”的数量第一次超过了“蓝领工人”;二是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辟了全球卫星通信的时代。奈斯比特认为,这一事件对信息社会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对空间探索的重要性。 20世纪90年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技革命带动了一系列产业崛起,从而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一样,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以及随后的互联网的崛起大大推动了信息通信服务的普及,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信息社会的美好现实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进入新世纪,随着移动通信、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的成熟,信息社会的发展浪潮再次掀起。接连不断的技术创新催生了不计其数的新业务、新产品,信息通信和人类生活空前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如今,信息通信技术已经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并深入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知识结构、社会关系、经济和商业生活、政治、媒体、教育、医疗和娱乐等。 一直以来,国际上对于信息社会开始的标志性事件尚没有一个全球公认的说法。随着世界信息社会日的确定,信息社会从海市蜃楼般的梦想开始变得触手可及。或许2006年的5月17日,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分界线,成为信息社会的伟大开端。 (曾娅 人民邮电报)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