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正文

北电网络转型回头看:TD国际化要学WCDMA?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6日 12:09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李晓艳 实习记者 关皓 北京报道

  “全球的3G市场并没有因为中国而停下来,我们也一直在为中国的3G做准备。”4月11日,北电网络大中国区无线市场和产品副总裁黄节对记者表示。

  作为CDMA阵营里较早的开拓者,北电网络目前已全面转向WCDMA。而对于中国拥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TD-SCDMA,它和其他跨国设备厂商一样,由开始的观望,转而积极参与其中。

  全面转型

  在CDMA市场,北电网络一度仅次于朗讯和摩托罗拉,位居第三。其CDMA设备曾广泛应用于包括美国最大的运营商Verizon、澳大利亚最大的通信公司Telstra等34个运营商的网络中。

  2000年前后,市场普遍认为,下一代通信革命将发生在光网络领域。一时间,朗讯、爱立信、

阿尔卡特、包括后来被爱立信收购的马可尼等,都在光传输领域纷纷下注。

  北电网络也不例外。2000年前后,其在光通信网络方面,曾创造过303亿美元的收入,占据了全球光纤设备市场43%的份额,这几乎是该市场上排名第二位设备商的3倍。

  但是,“光纤通信革命”并未如期到来。自2001年秋季,全球电信业全面衰退,光纤设备市场上的巨头们纷纷成为受害者,朗讯、爱立信、北电网络业绩不断下滑。曾在2000年3月股价达到143美元最高点的北电网络,此后股价曾一度在1美元左右徘徊。

  与此同时,全球CDMA市场也在逐渐走向萎缩。韩国市场在经过5年的漫长选型之后,选择了WCDMA。而全球第三大运营商

中国联通的投资重点,也在2005年底和今年初全面向GSM网转移。

  在2003年之后,受上述两大趋势影响的北电网络,开始全面在WCDMA上加大投入。

  “北电网络迅速成为打入欧洲WCDMA市场的第一家北美通信企业。”黄节告诉记者,北电转型WCDMA的时候,借鉴了CDMA三方面的经验:产品化、技术和经验程序化,以及人员组织化。

  目前,北电网络在WCDMA方面主要为欧洲的Vodafone、Hutchison(和记黄埔)、O2、T-Mobile,以及西班牙电信(Telefomica)等提供设备;在美国,AT&TWireless采用了基于北电网络的WCDMA网络;在亚洲,北电网络和LG、三星成为韩国政府WCDMA选型的中标设备厂商,它与LG成立了合资公司,共同提供WCDMA设备,目前在韩国WCDMA市场中占据了50%的份额。

  “北电网络虽然现在在WCDMA做了很多投资,但其要在中国这场3G浪潮中赶上趟有很多挑战。”BDA公司咨询师张宇对记者表示,北电网络在中国仍然面临爱立信等众多劲敌。

  中国市场“三管”齐下

  目前中国约有4亿移动用户,还不包括另外1亿

小灵通用户,而目前还在以每个月200万的数量增长。庞大的市场规模让跨国厂商们早早就为中国的3G市场开始屯兵买马。

  “最近的6个月,全球3G用户数翻了一番。”黄节对记者表示,全球3G市场并没有因为中国迟迟未能启动而停止,相反用户数以几何数字增长,技术方面也已经演进到HSDPA,达到了3.5G的水平。根据最新统计,截至今年3月,全球3G用户约为5600多万。

  在中国3G市场,北电网络采取的策略是全面开花:在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方面都有准备。

  据黄节透露,北电网络在2004年底就参与了中国四大运营商在WCDMA方面的外场测试,并最早联合中国移动在实验室里进行了HSDPA的测试。目前,北电网络已经为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在17个省份提供GSM网络设备。

  在CDMA方面,北电网络同样参与了联通的CDMA2000外场测试。目前,其正在为中国联通建设超过7个重要省市的CDMA项目。

  而在TD-SCDMA领域,北电网络早在2003年,就与大唐共同成立了一个联合研发实验室,进行TD-SCDMA无线设备互连互通的测试。2004年6月,北电网络与普天签署合作协议,成立合资公司进行TD-SCDMA和WCDMA移动通讯设备及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现在信产部主导在北京地区的TD-SCDMA外场测试中,所有交换设备和核心网方面用的都是北电网络的设备。”黄节告诉记者。

  “TD-SCDMA从技术上能否从3G走向4G,从市场上能否从中国走向世界才是更加关键的问题。”黄节表示。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15,000篇。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