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资费下调为什么成为一场战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3日 10:00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评论员 郭莉 北京的手机资费定价,是12年前定的。对中国人来说,12年可以看做一个轮回,一个12年前出生的孩子刚好过第一个本命年。北京双向收费的相对较高的手机资费能维持12年,简直是一个奇迹。而近几年来,想尽办法花样百出地撼动这一价格体系的过程,简直就是一场战役。
5月8日,全国人民都知道北京的手机资费大幅下调,有单向收费的趋势了,这场战役总算似乎是取得胜利了。但回头一想,手机资费下调怎么就成为一场战役了呢? 这场庞大的战役是由无数个小的价格战组成的。价格战,是所有人都听烂的一个词。既然是“战”,当然是卖家打仗而买家高兴,但在北京,有这么一大群消费者,提起所谓手机资费价格战,基本是先犯迷糊后痛恨,五味杂陈。 北京的手机资费价格战的特点是,两大运营商(移动、联通)经常推出各种促销优惠活动,有赠通话时间;存某某元话费打某某元电话;在某时段打电话优惠多少元等等,还有各种大客户经理,到各类机关和企业,游说大家集体加入一个交某某元话费打某某元电话的活动。最有意思的是月租费了,这个月租费经常出现在各种优惠套餐里,一会包含在某个套餐中,一会又不包含在某个套餐中,而这些所谓的套餐,都是有时间限制的,超过通话时间以后,就要按多少元一分钟计费。 如果仅仅这样的话,也就罢了,在各个营业厅如没头苍蝇一样到处询问各种优惠套餐的消费者发现,很多优惠活动自己刚听说就已经停止了,而所谓的优惠之间也如仇人般从不见面,也就是说如果你想享受一种优惠,必须研究清楚其他优惠,因为你只能享受其中一种优惠。 更复杂的是,这些资费往往会和运营商的积分统一起来,你还要学会查询和扣减积分,并且记住自己有什么样的资格享受优惠。当然,如果你是经常出差或者通话费不稳定的那一类,就会有很多人劝你别去弄这些套餐了,套餐里的资费都是本地通话,你出差漫游的话,这个优惠就不管用了,都是额外收费的;要是你打不够套餐金额,没人按实际金额退给你,人家按照已经定下来的资费收,你不交的话,就会因为信用不好进黑名单。 说起黑名单,还要加上一条,很多时候,成为运营商的客户是需要本地身份证的,如果你的身份证不是本地而是借用朋友的,那你每次停用上一个优惠或者享受下一个优惠的时候,还需要让朋友带着他的身份证跟你一起去营业厅办理。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什么样的消费者可以在手机资费大战中受益呢,他最好持有本地身份证,经常看广告,这广告包括报纸、电视和互联网,以及营业厅的张贴画。经常看广告还要记得这些广告内容,还最好不要记混,同时要很精确的算出来哪一种套餐更优惠。当然,这位消费者如果突然出差一个月或者哪一个月的通话一下子少了,他就可能白做这些工作了。 这如迷宫一般的资费优惠之路,大家都走的很辛苦。但为什么就不能“痛快”一点呢?在中国的其他城市,这样的战役就打的轻松许多。 近几年来,各地运营商纷纷采取降价拉客政策,官方的手机资费标准在很多地方早就名存实亡。各种打擦边球的话费套餐从几年前就不断展开,每分钟四角钱的基准价格,事实上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只有北京、上海和广州还在严格执行。各地电信企业推出的套餐降价力度相当大,有的地区的资费方案可以降到一角钱一分钟,甚至更低。从2002年起,一些中小城市首先展开了价格战,出现了准单向收费,如河北移动的“市话通”,接打手机都是0.2元/分钟。此后,各种变相的“单向收费”套餐也在全国各地迅速蔓延。 怎么同样的事情到了北京,就会那么艰难和复杂,即使是现在革命性的资费标准,北京也最多走了其他城市一半的道路,离彻底的单向收费还差得远,更不要提话费降价一倍甚至更多了。可能的原因:一是北京的市场大,不愁没有消费者,当然也贡献很大的利润,各大运营商舍不得放弃这样一块肥肉;二来就是垄断,消费者在垄断企业面前,选择余地不大,没有发言权;最重要的原因是,手握资费标准的有关部门,过于照顾各个运营企业的利益,平衡过来平衡过去,不愿在北京市场妄动。但规律终究是规律,来自四面八方的资费解冻的汹涌浪潮终于还是淹没了北京这座孤岛。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回头来看这场战役,人们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其实从头到尾,大家都找错了对手,那漫长的12年中,大家的努力都用错了地方,维护一座终究会坍塌的堡垒,不如早点建设新的希望之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