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北京5月11日电(记者 赵晓辉)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手机资费下调并未给北京用户带来多少欣喜。相反,由于下调力度远低于预期,北京移动新推出的资费套餐引发了公众的普遍质疑。
“没解决根本问题,只对打手机较多的的人有优惠,用的不多就没什么意义,为什么不直接降话费?”就职于赛迪顾问的移动用户王嵩道出了许多人的疑问。
中国移动北京公司9日宣布对手机资费进行调整,对全球通用户推出了80元、108元、168元、220元的拨打电话优惠套餐,另外对包括神州行在内的手机用户实行10元、20元的接听资费优惠套餐。
虽然与以前全球通0.4元/分钟和神州行0.6元每分钟的话费相比,这些套餐已经将最低拨打费用和接听费用分别降至0.2元/分钟和0.02元/分钟,但是对于王嵩这样每月话费只有50多元的用户却意义不大。
“而且神州行用户只能享受接听优惠,10元500分钟的套餐,一般用户很难达到这个量。”王嵩说。
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北京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53元,其中人均通讯费支出842.8元。由此可算出,北京人均每月通讯费约70元。如果再扣除固定电话通话费用,人均月手机费应低于70元。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张洪石指出,此次资费调整只是针对话务量较大的用户,大部分用户难以享受这一优惠。
北京移动的手机资费调整也引发了网民的不满。新浪网的调查显示,约77%的用户对调整后的北京资费不满意,超过96%的用户认为北京资费仍有下调空间。
中国电信资费实行政府定价,手机一直采取主叫、被叫同时收费的模式。随着中国手机用户的剧增,手机资费标准早已不再适应市场的变化。地方运营商则出台各种措施,变相下调资费。
近两年来,由于北京地区话费偏高,不少大学校园出现了销售外地手机号码的现象。因为学生手机主要用来发短信,外地手机号资费要便宜很多。
“从根本上来讲,运营商也不愿降价,这样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赛迪顾问电信咨询总监绎明宇说。虽然中国有两家移动运营企业,但是由于力量相差太大,难以构成充分竞争,这也使得北京地区资费价格在过去几年一直稳居高位。
从去年年初开始,信息产业部官员就放出信号,要推进电信资费管理方式改革,逐步建立电信资费市场化形成机制。
这次手机资费的“破冰”行动被专家视为中国手机资费调整的开始。张洪石说,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时代的来临以及电信业的发展,用户呼吁的单项收费、取消月租、直降通话费等有可能逐渐实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