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华为换标 只是一种手段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6日 09:30 eNet硅谷动力 | |
【eNet硅谷动力特稿】更换标识是品牌经营的一种策略,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惯例”,本是寻常事,而华为换标依然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因为它代表着中国电信企业的国际化形象,承载着更多的民族精神的内涵。 媒体关注的是,华为换标的投入和未来的策略,华为高层已经透露,换标的目的是树立华为国际化公司的品牌新形象,整体战略不会改变,将本着节省原则,不会巨额投入。 至于华为的竞争对手,以及那些市场分析人士,都在进行更深层的思考,华为走向世界将会怎样?换标将给华为带来什么? 应当肯定,在国际化的中国企业当中,华为目前算得上是最成功的一家。华为在海外打出一条广告:“不同的只是价格”,显而易见,低价是华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利器。以利润换市场,这是华为国际化的成功之道,由于电信设备利润率较高,华为让出更多的利润,依然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而且能够保持一定的价格竞争力。 效益最能说明问题,2005年,华为的海外收入继续增长,比2004年高出17个百分点,已占总销售收入的58%左右,首次超过国内市场。这意味着,国际市场既是华为的主攻方向,也是华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收入来源。 开局成功只是阶段性胜利,并不等于可以一劳永逸,国际市场风云变幻,风险莫测,华为必须时刻准备着。因此,作好国际化这篇大文章,将永远是华为不可回避的新课题。 国际化早就成为一种潮流,中国企业也都在高喊走向世界,可笑的是,近年来新创办的企业还是选择汉语拼音作标识,没有国际化的眼光,至少说明企业没有放眼世界的胸化,而且将来要为换标付出巨大的代价。在这个方面,华为的标识应当是一个例外,属于历史的“遗留问题”。18年前,华为创办之日,国际化的浪潮而没冲击到中国大陆,企业的品牌意识还没有现在这样强烈,华为选择汉语拼音作标识,乃是中国企业的“惯例”。 作者:阿祥 “HUAWEI”,这个标识在国内被列为“中国驰名商标”,但它留有典型的地域文化色彩,华为换标,既是国际化策略的重要步骤,更是树立品牌形象的关键一环。 换标,是为了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认识华为,了解华为,让更多的国际用户接受华为,忠于华为。2006年,华为设定的目标是,年销售额增长32%,从2005年的59亿美元提高到2006年的78亿美元,其中海外市场收入将占60%以上。这才是华为换标的基本目的。 然而,换标毕竟只是一种手段,要实现预定的目标,华为面临的竞争压力是不可低估的。保持技术革新和推动价格下降,是华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两根杆杠,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物美价廉不可偏废 从华为的海外收入比重看,2004年是41%,2005年是58%左右,2006年是60%以上,三年三大步,华为对国际市场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依赖性越来越大。 在国际市场上,华为凭借物美价廉的产品,覆盖了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家运营商,世界电信运营商前50强已有22个成为华为的客户。华为的增长点是建立在比对手便宜30%的基础之上,更大的优势是拥有全球最廉价的智力资源,从而改变了世界电信市场的格局。华为的低价策略虽然极具杀伤力,但也付出了很大牺牲,将来也很可能会伤及自身。当价格竞争拼到逼近底线、甚至演变为恶性竞争的时候,华为自身的压力也必然加重,而且,低价不利于华为国际形象的提升,也很难得到投资者的追捧。 技术创新仍须努力 创业初期,华为靠关系而不是靠技术,世人皆知。进入新世纪以后,华为的技术创新步伐加快,不仅是全球光网络市场的第三大设备供应商,而且已经跻身于全球 3G第一阵营,第一个发布了R4软交换商用版本,已经获得18项WCDMA网络合同,在技术和应用上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同时也要看到,华为面临的对手是思科、诺基亚、爱立信等国际巨头,实力都非常强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技术创新方面,华为虽然不断加大投入,在3G研发上总共投入了7.25亿美元,但与对手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光是2004年一年,爱立信投入29.5亿美元,诺基亚投入46.5亿美元。研发经费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竞争实力,特别是在人才竞争上,对手的研发机构纷纷转移到中国大陆,必然提升华为的人才竞争成本。 “淡化中国本土色彩,在国际化导向下重塑企业内部文化,是华为现阶段必须要做的。”这是易观国际的结论。其实,华为走向世界的道路也有很多坎坷,从“思科案”到“印度事件”,再到孟加拉和斯里兰卡贿赂案,如此种种,都不是换标所能解决的,必须重塑企业形象,才能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 作者:阿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