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为UMTS产品管理部技术总监陈新演讲
4月12日-13日,由信息产业部批准,人民邮电出版社主办的中国移动通信产业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本届会议主题为“畅通网络 感受通信新生活”,新浪科技为独家门户支持。
图为华为UMTS产品管理部技术总监陈新演讲。以下为其演讲全文:
陈新:
各位来宾,下午好,上午各位领导、各位专家都讲了比较高层面的问题,下午我们把我们3G当中的具体问题给大家展开一下,共享一下我们的经验。华为整个产品在很多地方应用。我想在选择香港是最复杂的无线环境当中建网的一些策略和经验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香港是建网非常复杂的地方,比欧洲、比美国都要复杂,它复杂的是在很小的区域里面有非常密的话务的特征。比如这张地图,香港的区域是沿着维多利亚湾的一个区域,大概是2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70%的话务是产生在这个区域里面。香港的环境总共大概是900多平方公里,它每平方公里的大楼是600多栋,平均的楼高是45米,这样的话,对我们的无线的建网带来了很大的一个困难。如果去过的话,都非常清楚,他的天线系统是非常复杂的。香港的3G网络,从今年年初开始,我们香港的网络发展的非常迅速,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用户发展非常快,从年初开始,网络记录的用户达到11万用户,每天1500余人入网的水平。同时发展的迅速还在于我们的业务发展非常快。我们的网络开始的时候大概是18个业务,最近我们开始启动了CMB业务,就是小区多媒体广播,就是用我们的手机可以实时的看电视节目,所以它的业务发展是非常快的。这个业务是跟运营商共同分析做出来的。同时3G的基站规模建设也是非常快的,现在投入使用的已经有1300多个。在香港建网速度的快慢非常大的因素取决于一个战略的选择。我们这个网络现在看来,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对3G网络我们对它的性能做出一个评估,这个评估不仅是华为来做的,也请了一些专门的机构来做的。现在香港3G网络竞争格局是非常激烈的,总共有4家。在这4家我们抽取了主要的几个指标来进行对比,我们发现我们平均的激活集长度能够达到1.65,这个说明我们调整的是非常好的,我们的Voice掉话率是1%左右。我们也测过欧洲的,一些成熟的指标,我觉得我们的指标表现还是非常良好的。我们呼叫时延是5200ms,还是比较好的。这样一个优秀的网络性能在建设的过程当中实际上会遇到一些问题。首先从规划的角度看,从华为一开始承担这个项目,我们的规划策略是以竞争性为主的。这个阶段我们不会展开去讲我们规划的基本的东西,在香港我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以PS384为主的业务,就是我们要保证它的服务质量。
第二个我们要以CMB小区多媒体广播作为我们规划和调整的一个思路,这是从竞争和业务的需要来开发的,来配合我们整个运营的策略进行的。
第三个就是HSDPA,根据我们的基本计划,要在今年年底进行一个整个网络的调整,来使我们整个网络来支撑HSDPA。规划的整个策略思想以竞争性为主的分阶段来进行的。
要达到优良的3G网络,优化思路我们也有一个调整,我们的基本调整是以我们主观感受为主的优化思路。主要从我们考量网络性能的角度进行了一个小小的转变。我们最基础的评价是一个KPI,后来发现光有KPI是不够的,有的时候我们的KPI指标是好的,但是我们的用户感觉不是好的,他总觉得这个网络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所以我们从KPI的基本要求到QOE的转变,这是我们基本思路的转变。
在具体过程中,把具体的KPI做出来以后,然后集中到与客户有关的指标进行分解,然后才能保证我这个网络性能比较好,同时感觉用户感觉比较好,达到一个所需要的要求。
在3G我们得到一个比较让人高兴得网络,有一个很重要的经验,我们可以通过2G资源的复用,来快速提出我们3G网络性能,因为留给我们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我们在复用当中,如果能力复用2G资源,能够很快的提高3G网络的性能。简单的来看,无非是机房、天线、电源等等。关键在天线,天线讲起来很简单,但是我们把3G的天线的网络把2G的布局吸收进来的,对我们提升性能非常有好处的。同时对3G资源的运用还有对2G话务资源的运用。还有人员的一个复用,我们跟当地的运营商人员结合起来,使我们的网络能够快速的提高性能。
对香港来看,整个是900多平方公里,核心的区域是200多平方公里,有一个密集的区域,还有一个一般的区域,大家知道在油尖旺、香港岛这个区域是非常密集的,但是在新界、大屿山又不是特别复杂。所以我们做这样一个规划,为了达到快速、经济,实际上我们分了两大块区域,一块是采用精密覆盖的办法,采用RTP以后,整个精确度能够达到比一般所采用的模型高3到7个dp。
通过一般的区域我们采用的是2G路测数据,这里有一系列的工具还有算法来支撑。2G在香港的运用我们跟国内比有很大的特点,两个运营商之间会有对比2G的覆盖数据,我们觉得他们的数据可以利用到我们3G的规划当中,使我们的大面积的覆盖做到快速和准确。
在准确香港性能比较好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覆盖问题,在香港我们提出了一个立体覆盖的解决方案,相对过去的2G情况时代,基本上是属于二维,就是从天上到地下之间,是要通过一种硬切换来实现,这种方法带来一个问题,有的时候接入失败的概率比较高,同时掉话的概率比较高,话音质量比较差。立体覆盖是什么呢?我们在香港最重要的目标使室内的话务量即时的收集下来。他们对PCCW对我们提出一个尽可能让室内的话务量覆盖到,没有话务量就收不到钱。在香港立体覆盖的思想就把高楼的覆盖、以及地面、地下的覆盖融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来进行网络设计。我们叫做立体覆盖,这种概念可能有的专家也提过。
要实现立体覆盖我们用的一个新的展品,叫做新一代基站。就是用CPIR来接口,这样就实现更软切换的状态,这样对于提升我们的网络性能是非常有利的。
在3G和2G是共同运营的网络,这种网络在香港采用了合理的相互操作的策略,语音是单向切换,数据业务是双向切换。我们在香港采用PLMN的方式,2G不去配合我,我照样能做。通过这样PLMN一种方式,使我们的切换得成功率达到了98.5%,用户的感觉也是非常好的。支持这种3G和2G互操作的话,我们在很多地方都有这样一个经验,比如说我们马来、在阿联酋我们和阿尔卡特都进行了一个互联,MOTO我们也有进行相互切换,西门子我们在毛里求斯也有一个对接。通过我们的一些经验来看,2G和3G联合的规划和调整,我们不论用哪种方式,我们的性能都能够达到运营商的要求。
为了提高这种网络的性能,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干扰控制,大家知道CDMA中干扰是非常头疼的,在香港干扰主要来自这几个方面,一个是比较高的站,因为香港岛整个是一个小山,基站有高有低,高站的影响对于3G就比较大了。这样就会对其他小区形成一个重叠覆盖的干扰,还有香港的环境比较复杂,发射信号难以控制,还有2G设备的干扰,导频污染等等,我们采取的策略就是针对每个干扰我们做出相应的决策,比如立体覆盖、增长滤波器、调整天亏、合并扇区、多方协定等等。所以控制干扰,对于3G网络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华为应该来说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利用网络预警采用自动网络运营健康检查。NASTAR用于网络运营阶段,分析网络和各种业务的质量和分布情况,既可综合评估网络整体性能、定位问题区域,也能针对网络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且以网络健康检查报告的形式展现出来。
华为在3G的整个过程当中,我们专门开发的工具,对我们网络建设是非常有用的,实际上集中了我们自己的一些经验以及我们行业内的典型的经验,几个工具用的大家可以看一下,有U—Net,还有PROBE、Assistant,还有Nastar,这些工具对于我们短时间内提升网络性能都有很大的帮助。
在香港整个的网络性能建设当中,我们团队的运作我们叫做大团队的运作制度,不仅是我们的一些员工,实际上我们在现在的大团队当中,已经集中了业界所有精英的力量,包括我们自己的专家,包括业界的专家。这样对于快速提高我们的性能优非常好的帮助。
同时从项目运作的角度来看,我们整个项目运作的团队是端对端的。最有优势的是我们的研发队伍,和网优队伍有一个比较好结合。各个厂家对于协议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这个问题没有研发支持的话,我们定位这个问题,去解决这个问题是非常困难的。比如有的手机用的8位,我们的系统用16位,有的标识位就不读等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用我们研发的力量,和网优队伍紧密配合的话,对于整个网络提升是非常有帮忙的。这个也是华为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把这个做出来很重要的一个有利条件。
总结一下,从香港的结果来看,香港的3G网络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们跟任何一个网络去进行比较,华为愿意参与这种竞争、参与这种比较。华为从规划当中是以业务策略为依据的。我们优化的思想以用户感受为目标,不是唯关键性的指标。对2G资源的利用,对3G优秀工具的利用,对于我们覆盖都是有用处的。香港的经验在3G的经验当中已经做了非常好,我们在全球的20多个合同当中都充分的用了香港的经验、人员、工具。使得我们在商业的合同当中,能够有序的、快速的给用户提供一个服务。我的发言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