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斌:手机发展是否走向同质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0日 11:11 eNet硅谷动力 | ||||||||||
作者:eNet硅谷动力记者 王恩斌 【eNet硅谷动力消息】周末,停留在人们视线很久的,摩托罗拉“明”的户外广告相继别撤下,取而代之的是LG的“巧克力”手机。而也在同一个时间,三星 Samsung SCH-D819 和 SGH-D828 摩托罗拉 Motorola Z1 ,也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户外广告。
同样是黑色的机身,同样是流线超薄的滑盖的设计,同样的130万摄像,太多的相似,让感到一股滑盖超薄的旋风席卷而来。 三大品牌的薄滑之争 去年摩托罗拉的Razr系列,让超薄手机的概念深入人心,手机大买,更为重要是,Razr的成功,让手机厂家的对于手机市场的理解发生的变化。“设计先行,技术跟进”无疑是摩托罗拉去年取胜最大的原因。 而这样的理念也在2005年传达给了整个业界。 “现在已经不是2002、2003年,一些技术只掌握的某些厂家的手中。技术已经趋于同质化,百万象素,MP3播放谁都可以做到。要想让消费者认可产品,看得就是设计,一个经典的手机,绝对可以让厂家扭转市场。”LG通信市场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沉积了半年之后,LG欲在四月在中国市场推出其引以自豪的“巧克力”手机。LG几乎把所有的宝都押在了这个系列上。本周LG电子一把手也将会出席在中国的发布会,力推这款产品。铺天盖地的广告,让消费对于“巧克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面对老对手三星,尚没未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明确品牌方向LG是否真的能实现自己的期待呢? 而在上周,手机制造商韩国三星电子公司宣布,为了与美国手机市场摩托罗拉公司最流行的Razr系列手机展开竞争,它将在美国销售轻薄型手机。 三星电子公司表示,它将向美国市场推出代号为 t509 的银色糖果棒形( candy-bar-shaped)手机,新的轻薄型手机的特征是,具有可以播放视频的彩色屏幕,设计有外部储存卡插槽,厚度为9.8毫米,比摩托罗拉公司的Slvr手机更薄。同时发布的还有公司代号为d807手机,这是另一款轻薄型手机,它采用了滑动式键盘。 而在此前三星Samsung SCH-D819 和 SGH-D828已经登陆中国市场。由于产品集中在中高端,时尚精致的外形对于三星显得更加的重要。目前三星正在酝酿2006年中国市场的首次发布,精致和超薄将是此次发布的主题,三星决不希望以工艺设计见常Samsung SCH 系列再次败于摩托罗拉。 做作为超薄手机领军企业摩托罗拉,也已经推出了新的Slvr系列和Z系列。虽然目前姚明代言的 Motorola Z1,还只推出了C网的型号。但面对三星、LG在超薄滑盖市场的冲击, Motorola Z1 G网型号应该很快就是推出。同时在本月,摩托罗拉有望推出被其寄予厚望的Q系列,除了电邮的功能,其别样的外形设计,也是让摩托罗拉看好市场的另一大原因。 设计走向同质手机出路在何方 就像数码相机,当象素提升到600万的时候,厂家研发的重点变转向了画质,和外观工艺。同样,对于手机领域,130万--200万的象素已经完全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如果需要更高的画面质量,人们会选择数码相机。对于现有的MP3手机,在功能和性能和播放器已经没有太明显差异,也没有一家厂商因为增加了播放器,或者推出可新的插件而赢得巨大的市场。 所以当去年摩托罗拉推出Razr后,更多的厂家也改变了之前,一味的拼技术的思路,开始强调设计的主导性。 随着越来越多超薄外形产品的推出,摩托罗拉一家独霸市场的局面将会被打破,销量的分流也不可避免。但是其创造出的理念却推动了手机行业整体的发展。 但是手机企业也应该看到,2006年超薄作品的普及必然又会引来新的问题。技术同质化后,产品的设计也正在趋向同质化。虽然这个问题,在之前的国产手机企业众已经大量的存在,但是那必定不是不在同一级别上的单纯的外观复制与模仿,并不存在于设计和理念。 而2006年,当LG、三星、明基西门子也都步摩托罗拉的后尘,开始了超薄的理念,在设计和质感,也走向了同质化的时候。人们不禁要问,手机的发展方向究竟在何方。 从技术到设计,然后再从设计回到技术吗? “我们目前还看不到,今后一两年中,手机还会有什么革命性的技术将会出现。”某国际知名品牌的高管私下对记者说,“我们也正在扩大工业设计这一块,也做着各种方案的尝试,但是在超薄之后,下一个潮流能否再线Razr的风潮,这个真的很难说。” 似乎手机的发展正在走向一个瓶颈。虽然市场依旧繁华,大量的新用户正在源源不断的为手机厂家提供着销量,同时二次购机的消费者也为企业支撑起高额的利润。但是就手机领域本省,人们已经很久没有看到切实的亮点。手机的销量更多的是靠自然的消费与需求的增长而推动。而作为手机的企业,其自身并没有产生可以引起消费爆发的技术与革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整个行业处于一种固化的状态中。 2002年彩屏,2003年的摄像头,2004年的MP3播放,2005年的超薄外观,留给2006年的究竟又是什么?超薄还是延续多久,低价会不会将成为主角?这一些列的问题或许只有时间才可以解答。随着各个厂家2006年主力机型的推出,和5.1销售高峰的到来,或许市场的脉络将会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