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报:阿-朗合并案的中国因素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8日 08:06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文照谋、李健 全球通信设备领域最大的一次合并案,在一片猜测声中,终于尘埃落定。 阿尔卡特和朗讯公司于4月2日宣布,双方已达成最终合并协议,并公布了部分合并细节。在新公司中,阿尔卡特占股约60%,朗讯占股约40%。
虽然名义上是“同等合并”——双方在董事会中占同等数量、同等地位,但更多人觉得这是阿尔卡特并购了朗讯。因为,最近几年来,虽然都遭遇了电信业的不景气,但阿尔卡特仍能稳步增长,朗讯的业绩则每况愈下。这种景况的形成和它们在中国的作为密不可分。 阿尔卡特:从警惕到模仿 狄加是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公司(ASB)总裁。多年前,当狄加还在欧洲的时候,他就在阿尔卡特内部网站上发表了一篇专门研究华为公司的研究报告,认为来自中国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将是欧美主流厂商不能忽视的主要威胁。 2004年,当阿尔卡特派这位“中国专家”来担任ASB总裁的时候,狄加决定采用“以彼之道,还诸彼身”的战略来经营ASB。他甚至向他的高层管理团队描述了“无论白猫黑猫,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等极富中国特色的经营理念。狄加想要达到的是:让阿尔卡特也获得如中兴、华为等所具有的低成本优势,以中国本土化的研发和制造,来对抗这些中国本土公司;同时,这些优势又是其他欧美厂商所没有,又将增加阿尔卡特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ASB能实现这一效果的基础,则是它独特的股权结构。2001年,阿尔卡特和中方股东达成协议,持有ASB的50%+1股,另外的50%股权归中方股东。此后,阿尔卡特将其在中国的12个相关实体(合资或者独资企业)全部整合到ASB里面去。经过整合,阿尔卡特在中国的主要实体其实只有ASB,而其独资公司——阿尔卡特(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目前只剩下了海底光缆、卫星等三项业务。 阿尔卡特很聪明:它没有要求拥有ASB的60%或者更多的股权,也没有“外资单飞”。狄加曾说:“有些人认为我们应该单干,我总是告诉他们,阿尔卡特正是通过上海贝尔才将设备卖到中国各地。独资的阿尔卡特中国公司的销售队伍很难进入某些远一点儿的地区,而上海贝尔可以,它的营销势力渗透到中国各省市和地区。” ASB的独特优势也使得它能够为阿尔卡特全球做出独特的贡献。这表现在:以ASB为主的阿尔卡特中国业务力量正在全球市场崛起,ASB管理着的中国本土化制造、研发,正在为阿尔卡特全球业务提供全面的低成本产品。正因此,阿尔卡特CEO谢瑞克在去年首次提出“要打中国牌”的口号。不少大单子正是因此而获得。 朗讯:从下滑到迷茫 相反,朗讯近几年在中国则颇多不顺,这使它的全球表现也颇受影响。 2004年年末,朗讯中国公司多位高层因涉嫌商业贿赂丑闻而被迫离职,其业绩和口碑大受打击。《纽约时报》科技评论家David Pogue今年1月曾表示,朗讯去年第四季度的销售收入同比大幅下滑15%,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美国电信装备需求疲软;一是其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收入下滑较大。 朗讯在美国CDMA市场具有的垄断性优势也将难以继续在中国发扬光大。中国联通在CDMA投资上的起伏不定直接决定了朗讯中国公司和全球公司的命运。虽然朗讯目前控制着中国CDMA市场26%的市场份额,但接下来,随着中国联通CDMA网络三期扩容的完成,相关投资必会减少。相关数据显示,2004年联通CDMA投资总额为人民币130亿元,2005年为170.02亿元,2006年则只有27亿元。朗讯在CDMA上将何去何从? 另外,由于中国3G的巨大诱惑,跨国通信设备巨头都为此作了巨大投入。但中国政府迟迟未发放3G牌照,持续的投入给它们带来了很大压力。由于朗讯的强势业务集中在移动通信领域,它受到的压力也就更大一些。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市场和舆论对朗讯也是看衰者多。不久前,有好事者曾将“朗讯股价崩盘”作为“2006年IT行业十大预测”之一,认为今年朗讯的股价将跌破2美元。朗讯股价徘徊在5美元下方,已经有约4年的时间了。 中国因素:从挤压到加速 2001年,阿尔卡特和朗讯曾就合并进行过谈判,但因为内部权利纷争(据说是朗讯不愿意放弃新公司的领导权)而未能达成协议。现在重续前弦,也是必然——合并才是它们最好的出路。而且,目前正是最好的合并时期。从全球通讯市场来看,现在正是一个大并购、大整合的时代。通讯越来越呈现出“寡头式”竞争,时不我待。 而全球通讯市场的整合也与中国有着密切关联。近年来,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中国通信设备商在技术上与国际巨头们的差距越来越小,而在成本上则极具优势,这使得它们在价格上极具杀伤力。有业内人士表示,在这个领域,无论在哪个场合都会碰到华为的人,而一碰到他们参与项目竞争就会觉得头疼。 去年,华为入选英国电信“21世纪网络”计划八家全球一级设备供应商之一,成为英国电信未来5年的网络建设和改造的超大型项目组方案的优先供应商。如果说之前华为、中兴还更多的是在东南亚、中亚等“边缘市场”长驱直入,这次入选则是“中国势力”进军欧美主流市场的一次标志性事件。 从国内市场到海外市场,华为、中兴等“中国势力”正在成为欧美主流厂商的强劲对手和长远威胁。由于中国厂商的“冲击”,跨国巨头们的垄断地位开始动摇。为了应对竞争,它们必须要做出一些动作以便应对。 另外,欧美电信市场的增长已经趋于平缓,中国则成为全球用户最多的电信市场,其巨大的市场前景和中国3G的美好想象空间,都吸引着跨国巨头们将中国作为它们的战略市场。而要在中国市场与本土厂商竞争,必然要有相关动作辅助才行。比如,阿尔卡特是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设备供应商,朗讯主要服务于中国联通。3G一旦到来,“阿-朗”组合的势力范围将至少覆盖到这三家运营商,这将大大增加它的竞争优势和业绩表现。 记者观察 择机而“嫁” 阿尔卡特与朗讯的合并已经成为电信企业合并狂潮的导火索,在此事件后,思科、爱立信、Juniper及中兴、华为都不得不再次思考自身在新格局下的优劣势之所在,而合并也令摩托罗拉、西门子和北电网络等竞争对手受到一定冲击。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电信设备制造行业就已经出现了合并增长的苗头:2005年10月,爱立信以12亿英镑收购马可尼的大部分资产;西门子斥资10亿元人民币收购了被称为“小华为”的港湾网络;2006年2月,思科69亿美元完成对Scientific-Atlanta的收购。而市场的关于电信企业并购预测和传言远非于此:北电网络和爱立信、爱立信与Junpier、Junpier17亿美元收购华为3Com,每次传言的出现都引起了相关公司股票价格的异动。 同时,不涉及并购的电信设备制造企业间的抱团也频繁显现,比如数年前从朗讯分离出来的AVAYA和Junpier之间在产品和技术方面的合作在近期也明显紧密。 造成电信设备制造企业并购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两方面。 一是电信设备制造企业自身,在全球范围内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并购所造成的客户减少,加上电信运营商在3G上的模糊态度使电信设备制造企业越来越难取得大订单。只有靠相互的抱团形成更强的竞争优势。而目前全球的低息环境,也给电信企业一个很好的低成本融资环境。 另一个原因来自于这些电信设备制造企业的股东,曾经泡沫严重的电信市场,经过5年发展,并没有太多转机,已有不少企业的股价回落到本来的价值水平,甚至一部分企业已低于其真实的市场价值。投资者迫切希望有一个能刺激股票价格上涨的消息出现。 这两个因素,使得电信设备制造企业们对并购的热情剧增。 从结构上而言,阿尔卡特与朗讯合并有利于整个行业的重新活跃,但从企业间竞争来看,情况却更加纷繁复杂。阿尔卡特和朗讯合并之后,从市值上已经超过了爱立信,直接叫板思科,虽然在短期内思科还是无可争议的市场“大哥”,爱立信也不会出现颠覆性变化,但市场压力激增。 而“阿-朗”合并案直接损及的将会先是如Junpier和泰乐那些规模较小且专门生产某些产品的厂商。虽然这些企业现在看来赢利水平普遍高于行业平均,在专业产品上具有较强竞争力,但从市场趋势看,作为其客户的电信运营商也在相互联合,未来将更倾向于能提供更完整的整体解决方案的更有实力供应者。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抱起团来,在合适的时候卖个好价钱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相关报道 电信业的“危”命题 本报记者 李健北京报道 就在“阿-朗”事件尘埃落定的时候,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IDC全球首席研究官暨高级副总裁John Gantz,就全球电信行业的发展进行交流。 这种合并出于自卫 全球电信运营商从2001年开始设备采购量在不断减少,这直接导致了近来设备商之间的系列合并案。John Gantz认为这种合并是市场竞争过于激烈的一个必然结果,而且电信设备商之间的整合还会继续。但他同时对这种整合持谨慎乐观的态度:“‘阿-朗’合并也是一种自卫的措施,能否成功还要看未来的发展,因为毕竟他们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这种整合的趋势一定会继续下去,但我也担心整合的结果只是带来公司结构的庞大,而整合后的公司会丧失创新能力,不能够开发出更多的增值业务。” 在这种全球电信设备商的整合大潮中,中国的华为、中兴等设备商会不会受到冲击?John Gantz认为暂时不必有这种担心,“华为的增长非常快,只要它依然保持这样高速的增长,特别是海外市场保持良好的势头,它现在没有必要通过整合来降低成本。中国企业有很多优势,比如有先进的技术、高品质的产品、本地生产的成本,这对阿尔卡特、思科等企业造成很大的威胁。” 在John Gantz看来,华为、中兴不仅不存在整合的风险,而竞争对手的整合反倒可能会减少中国市场的竞争程度。 进步中的新命题 “阿-朗”合并案的背后是依然处于艰难境遇的全球电信行业。在经过了连续5年的“苦难”之后,电信行业并没有看到太多转机,同时又遇到新问题。 行业融合是一个大趋势,另一个趋势就是新技术不断涌现。电信行业必须面对的来自外行业的竞争,也必须处理好新技术对传统业务的冲击。“这在全球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可能在各国稍有不同。老牌运营商力量比较强,希望对自己的业务进行保护。但新业务的发展,会让人们对这一切难以控制。”John Gantz说道。 在行业融合中不同行业的竞争越发明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IPTV应该由电信还是广电来监管一直争论不下。John Gantz认为行业融合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监管问题,这将决定融合的进程,“放松管制是一个大趋势,各国都希望放松管制,提高自己电信运营商的能力。我相信中国也会越来越开放。” 在这种融合当中,全球电信运营商都必须要面对新技术带来的挑战。比如网络电话势不可当,但同时会使得运营商的现实收入大受影响。John Gantz认为:“网络电话是非常好的技术,运营商现在最好的出路就是与企业合作,开发出更多的增值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对网络电话的需求。” John Gantz告诉记者,在欧美电信行业的年增长率只有2%左右,许多运营商都是没有利润的。在行业融合的过程中,他对电信运营商的担心更多一些,“传统的IT巨头,如微软、英特尔他们在融合中要做的就是建立更多的合作伙伴,特别是做话音、移动等业务的伙伴。他们的前景并不令人担心,最令人担心的是传统的老牌电信公司。传统的电信公司往往不习惯于提供新兴业务,也不懂得如何去推销自己的增值业务。” 虽然全球电信业前景依然不乐观,但John Gantz认为中国市场“风景”独好,“中国市场有较高增长,中国的企业还是有很多机会发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