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媒体的产业链如何贯通?手机媒体未来的关键应用又将是什么?2006年,站在3G的门槛上,手机媒体的话题再次引发了广泛关注。3月30日,《互联网周刊》研究中心邀请来自运营商、终端商、SP、CP、投资商、学界以及研究机构的知名人士,举办了一场名为“手机媒体的2006”的沙龙活动,就手机媒体在未来3G时代的关键应用等热点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近年来,随着彩信、手机电视、WAP、手机游戏、公共信息服务、手机报、手机博客等应用的逐步兴起,手机的媒体功能在不同方向上得以凸显和延伸,一些SP、CP企业也已经开始了积极的探索。不过,手机媒体离成熟显然还有很大距离。
互联网周刊研究中心认为,未来手机媒体产业链上各方之间的关系还需要继续观察,比如,在中国移动将广告语由“移动通信专家”改为“移动信息专家”之后,是否会影响到未来SP的定位?对此,中国移动数据业务运营支撑中心助理副总裁陈宇解释道:“我们的媒体价值还处于发现和塑造当中。不过,我们是做平台。讲我们是媒体,是说我们会销售合作伙伴的东西,这是非常关键的定位。我们希望把机会给大家,共同来参与。” 新媒体分析师黄涌涛则提出:手机新媒体当前并不具备类似传统媒体的从基础设施到内容生产、内容运营、媒体运营这样完整的价值链。
有关手机媒体上的具体应用成为座谈会的另一焦点。西伯尔科技市场总监张蒙介绍说:“我们一直都在探讨,通过手机能提供什么样的节目用户才会喜欢。我们2004年就开拍手机电视剧,就是只在手机上播放,别的媒体看不到的,但发现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终端匮乏。总的来说,我们认为一些个性化的,包括在传统媒体上看不到的东西,会是吸引用户的一个亮点。”
北京风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李明进一步地提出了手机媒体所面临的行业性问题:“真正要探讨的是未来3G业务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业务,我们实际上很难拿着手机这么小的东西去看电视剧的,时间长了会很累。内容方面,我觉得一个是有品牌的,第二个需要是海量的。手机移动互联的服务完全是比照互联网的,但一旦遇到个性化的海量内容的时候怎么满足用户的需求?SP又怎么去整合海量的内容?这应该是全行业都面临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匡文波,则对依靠广告发展手机媒体的模式提出了疑问:“当前国内的广告多是强迫式广告,但与别的媒体形式不同,手机本能上是拒绝广告的。如果太多垃圾广告的话,会毁了这个行业。”
虽然讨论会上没有就手机媒体的杀手级应用达成共识,但《互联网周刊》名誉主编姜奇平指出:“虽然目前还不清楚具体的内容,但是循着新媒体产业的发展脉络应该可以找到可能的突破点。”姜奇平特别强调了大规模生产与个性化定制的问题。“现在问题是怎么把大规模和定制放在一起,也就是让消费者参与。咱们老说媒体的受众是什么什么,但就卡拉OK这种东西来看,卡拉OK是让客户用的更高兴、更个性化。假如你什么都解决了,比如通信解决了,甚至开玩笑的素材都准备好了,然后就越玩越高级了吗?一定要记住:最后临门一脚是用户他自己来完成的,这时候他已经不是受众了,他已经是主动的,这才叫定制。”
据悉,在成功举办“互联网周刊第一期沙龙:手机媒体的2006”之后,2006年互联网周刊研究中心还将继续举办系列活动,第二期沙龙的主题为“互联网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将就互联网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工具进行深入、专业的探讨。
《互联网周刊》沙龙”系列活动介绍
2006年,在技术与资本两大引擎的牵引下,以无线互联为代表性产业的信息经济正在以看似矛盾的方式迅速延伸:日益复杂、日益清晰;日益庞大、日益细分。新技术、新模式、新思维、新公司、新产业领袖,正在以超常速度涌现出来。无论是信息产业自身,还是被数字化深度改变的银行、零售、娱乐、媒体等产业,以及汽车、地产等活跃产业,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感受到了这一进程的不可阻挡。
2006年,与信息产业相关的从业者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沟通,需要在交流中探寻新知,发现价值。作为信息经济的旗帜性媒体,长期以来,《互联网周刊》与产业界一起,一直在努力探寻信息经济的价值所在,一直在努力确认“信息技术驱动商业变革”这一进程的每一个细节与关键性事件,也一直在努力传播最具价值的新思想与新观念。2006年,应广大读者的需求,《互联网周刊》联合产业界知名人士,决定发起“《互联网周刊》沙龙”系列活动。
激发灵感,沟通产业,发现新知,传递价值,就在每月一度的《互联网周刊》沙龙!我们期待着您的参与,期待着您的真知灼见。
活动网址:salon.ci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