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小捷
【eNet硅谷动力特稿】近日,身处皇城脚下的中国两大门户网站新浪和搜狐都在各自IT频道的头条放上了北京ADSL升级降价的消息。北京的老少爷们可能要为此高兴一把了。不过远在长江以南的浙江人可就要忍不住笑出声了。在下就是其中一位。
看一下各大媒体关于北京宽带升级的报道:“北京电信已经从3月下旬开始,悄然在北京将其ADSL宽带的最高速率提高到2M”(京华时报);最高速率为1M的“大包月使用资费价格则为每月150元,仅比512K业务贵出30元”(北京现代商报);“歌华有线开出的83元包月价深深地撼动了坚冰一块的北京宽带市场”(北京晨报)……京城记者们淡而无味的新闻腔却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
可是南方的浙江人忍不住发难了:这样的升级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
512K——N年前的老古董;2M?——ADSL的标准带宽,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83元——天哪,这还叫低价?!铁通2M ADSL包一个月只要80元,包半年240元,全年也只不过480元(数据来自浙江铁通湖州分公司)——即使是价钱最高的中国电信,如果选择2M ADSL包年,平均每月也只要67.5(以上数据来自浙江电信湖州分公司),其中甚至还包括了每月固定电话的座机费;至于京城流行的300 元ADSL初装费,对于广大浙江人民而言更是一种遥远的记忆……
如此种种,让在下的思绪不禁被扯回唐朝——“京城米贵”,居不易啊。千年之后,中国的首都已经从长安变成了北京,怎无奈皇城脚下的人们却依旧要忍受前人遭遇的尴尬——只不过“贵重”的东西从“米”变成了“通信费用”。不知道这是不是与时俱进的一种新解呢?无语……似乎有点扯远了,就此打住。
依旧回到刚才聊的问题。事实上,北京通信费用之高早已全国闻名。在下虽然还没有机会去伟大首都瞻仰一下盛世的风采,却也多次耳闻。但是,直到听到身在众多京城的编辑们/记者们的一声欢呼之后,我才终于醒悟——“高价猛于虎”。于是乎,我也明白了为什么在3.15那天,有北京市民对北京全国“首屈一指”的手机话费愤然抨击……
那么又是什么使得京城的通信行业资费“高烧不退”呢?在经历了开始的惊讶之后,我尝试着用一种冷静的眼光去探究高价背后的故事……
“北京手机资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超过上海及其他省市。在服务成本和服务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北京消费者却多付出一倍以上的资费,这种交易的不公平,侵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援引《北京娱乐信报》的报道,北京市消协在今年的3.15期间公开提议对手机资费引入听证制。连消协都坐不住了,但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价目表却是一成不变的“平静”……
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成为了关于这一问题最“流行”的解释。按照这一说法,一旦中国移动和联通话费价格降下来,股票市值就会下降,就意味着国有资产流失。
看似有理的说法实际上却是疑点重重。资费降低难道一定就导致企业收入减少吗?事实上,资费降低后,很多原来用不起手机的人开始用手机;很多原来用手机精打细算的,现在则可以放开聊了。广东市场就是最好的例子,它的价格战最厉害,反而做出了一个全国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的“蛋糕”。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北京的宽带市场。在电信服务价格持续走低的今天,北京市场高高在上的电信资费已经越来越不符合时宜了……
而且,北京市场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之后,无论是宽带上网业务还是移动通信领域都应该有相当的降价空间。电信硬件设备在投入运行之后,(在用户总数没有超过硬件设备极限的前提下)每增加一名新用户所带来的不过是人工服务费等小额的成本增加。而这笔成本的增加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换言之,用户数量越多,平摊在每位用户身上的平均成本也就越低。由此可见,起步早,受关注程度高的北京电信市场的成本未必和它的资费一般“高不可攀”……
北京宽带升级,浙江人笑了——带着一点善意,一点同情,也带着一点对电信市场垄断现状的一丝不满……